體育發展設計方案
時間:2022-05-09 10:25:00
導語:體育發展設計方案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指導思想和工作目標
(一)指導思想
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和省第八次黨代會精神,堅持科學發展觀,按照統籌城鄉、建設惠及人民群眾的公共服務體系要求,加快服務重心下移,加強勞動保障基礎工作、基層組織和基本能力建設,更好地為建設兩個先行區服務。
體育產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做大做強體育產業對促進經濟增長、調整經濟結構、創造就業崗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十二五”時期,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實現跨越發展的關鍵時期,同時將舉全市之力舉辦第八屆全國城市運動會。因此,制定《體育產業“十二五”發展規劃(2011—2015)》,對于全面貫徹落實“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做大做強省會中心城市”的發展戰略,促進體育產業快速、協調、健康發展,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推進建設“和諧”、“體育強市”,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規劃》以《海峽西岸經濟區發展規劃》、《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產業的指導意見》、《“十二五”規劃綱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和《文化強市建設綱要》為指導,回顧總結“十一五”期間全市體育產業發展的主要成就,闡述2011—2015年體育產業發展的指導思想、發展目標、主要任務和保障措施。《規劃》是2011—2015年推進體育產業發展和安排重點項目建設與投資的基本依據。規劃基期為年,規劃期為2011—2015年。
第一章現狀與形勢
一、“十一五”體育產業發展現狀
“十一五”期間,把發展體育產業擺在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位置,堅持開展全民體育活動和發展體育產業相融合、發展體育產業與繁榮體育事業相促進,積極盤活并合理運作體育資源,有力推動了體育產業的快速發展。目前,已初步形成了行業門類較為齊全、產業鏈條基本完整、多種經濟成分并存的體育產業體系,體育產業呈現出蓬勃發展的格局。
(一)產業規模不斷壯大
“十一五”期間,體育產業規模不斷擴大,發展步伐明顯加快。一是體育產業總量快速增加,年,體育產業實現增加值25.61億元,較“十五”期末增長翻一番;二是體育產業發展速度十分迅速,“十一五”期間,體育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2%,高于同期全市GDP和第三產業的增長速度;三是對全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的貢獻度不斷提高,年體育產業占地區國民經濟增加值的比重達0.82%,全市從事體育產業法人單位230多個,為全市提供了5.3萬多個就業崗位。
(二)市場體系基本建立
“十一五”期間,體育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體育競賽演出業逐步發展,體育勞務、賽事組織、信息咨詢、技術培訓等行業也有了明顯起步;體育市場主體日趨成熟,社會資金以多種形式承包公有體育場館,投資興辦小型健身設施,體育基礎設施建設呈現投資主體多元化的發展趨勢。
(三)政策扶持逐步強化
“十一五”以來,委、市政府高度重視體育產業發展,先后制定和實施了《新建公共體育基礎設施經費補助暫行辦法》和《關于加快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意見》、《關于加快服務業發展的若干政策》等產業政策,努力改善體育產業發展環境。同時,充分運用稅收、財政等手段不斷加大對體育產業的扶持力度,僅用于提供全民健康活動設施的經費就達2.5億元。
(四)全民健身蓬勃發展
“十一五”期間,全民健身組織持續健全,基層體育組織覆蓋率達90%,各類會員人數超30萬人。全民健身體育場所設施持續完善。全市體育場地面積1358萬平方米,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達1.87㎡,全民健身活動持續開展。全市平均每年共舉辦各類運動會、單項體育比賽、全民健身展示表演等活動近千場次,周周有活動、月月有賽事,參加有組織健身活動的人數達100余萬人。經常參加體育活動的人口占全市人口42%以上,人民群眾日常休閑健身活動蓬勃發展,不僅提高了體育人口的數量,增強了市民的體育素質,也極大地拉動了體育產業的發展。
(五)體育賽事漸趨活躍
“十一五”期間,充分發揮自身優勢,采取政府承辦、企業冠名贊助等模式,不斷舉辦各項體育賽事,先后成功舉辦了國際龍舟邀請賽、融信杯傳統龍舟賽、燕京惠泉杯群眾登山大賽、國際乒乓球巡回大獎賽等大型的體育賽事。同時還充分利用對臺的地緣優勢,積極開展榕臺體育交流活動,每年舉行一屆海峽傳統龍舟邀請賽、海峽百隊千場門球賽、海峽兩岸登山健身活動、海峽兩岸橫渡江活動和海峽兩岸半程馬拉松比賽等系列活動,這些體育活動增進了兩岸群眾的交流和友誼,逐步形成了海峽體育活動品牌。
二、“十二五”體育產業發展的機遇與挑戰
(一)面臨的機遇
各級政府高度重視體育產業發展。近年來,體育產業的發展受到了國家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扶持,年國務院辦公廳了《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產業的指導意見》,對體育產業的發展提出明確的目標和具體措施。委、省政府高度重視體育產業的發展,出臺了《人民政府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產業的實施意見》,擬專門設立體育產業發展專項基金,每年撥出1億元財政資金用于體育產業的資助、獎勵和重點項目的扶持。委、市政府也先后制定和實施了《新建公共體育基礎設施經費補助暫行辦法》和《關于加快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意見》、《關于加快服務業發展的若干政策》等產業政策,努力改善體育產業發展環境,體育產業發展面臨難得的政策機遇。
體育健身需求市場潛力巨大。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我國經濟進入了新一輪快速發展的通道,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特別是在成功舉辦北京奧運會后,中國體育產業的發展進入了“后奧運時代”,大家對健康、對健身、對體育運動的認識逐漸提高,廣大人民群眾參與體育運動、觀賞體育賽事的熱情也在不斷提升,體育產業市場不斷拓展。年,人均國民收入已達2.27萬元,民經常參加體育活動的人口占全市人口42%以上,常年開展大、小型活動500多場次,體育產業面臨廣闊的市場空間。
(二)面臨的挑戰
雖然我市體育產業在“十一五”期間取得了較好的發展,但從總體上看,體育產業規模還比較小,在地區經濟中所占的比重還比較低,尚未充分發揮出新興產業的潛力和優勢;體育產業發展面臨的體制機制性矛盾仍然較為突出,市場機制在體育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尚未得到充分發揮;體育產業結構不盡合理,體育服務業在體育產業中的比重較低;體育市場尚不成熟,產品有效供給不足,消費觀念有待引導,市場監管有待加強;體育產業各項基礎工作還比較薄弱,體育產業政策體系亟待完善,高素質的體育產業人才匱乏。
第二章指導思想與發展目標
一、指導思想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體制機制創新為動力,以推進體育產業跨越發展為著力點,以籌辦第八屆城運會為抓手,遵循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體育發展規律,圍繞構建海西體育產業中心、海峽兩岸體育產業合作開發的重點示范基地的目標要求,全面規劃,重點突破,大力調整產業結構,狠抓項目落實,著力品牌帶動,全面提升體育產業競爭力,形成優勢明顯、結構合理、技術先進的體育產業體系,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多元化、多層次的體育需求,使體育產業成為省會中心城市新的經濟增長點。
二、發展目標
體育產業發展的總體目標是:到2015年全市體育產業的增加值超過55億元,年均增速達到17%,超過當年全市GDP的1%,從業人員突破6萬人,成為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把建設成為海西體育產業中心、海峽兩岸體育產業合作開發的重點示范基地,體育產業整體水平和競爭力跨入全國先進城市行列。
——體育本體產業增加值占全市體育產業增加值的20%以上,增長速度高于同期體育產業增加值的增長速度;全市經常性參加體育鍛煉人口、人均體育場地面積、人均體育消費支出等項指標位居全省前列。
——力爭成功舉辦一屆高水平、有特色的城運會。積極申辦國際單項特色體育賽事,培育和打造3—5個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區域性品牌賽事。
——立足海西,推動榕臺體育產業合作交流。努力構筑榕臺體育產業的交流合作平臺,不斷打造榕臺體育交流活動新品牌,成為海峽兩岸體育產業合作交流的重要基地。
第三章主要任務
一、加快體育設施建設
結合建設大都市區,利用舉辦“八城會”的有利機會,加快現代化體育設施建設力度,重點抓好海峽奧林匹克體育中心建設,形成6萬人體育場、萬人體育館、4千人游泳跳水館、4千人決賽場網球館及其配套設施的場館規模,成為集競技、訓練、健身休閑于一體的綜合性體育中心,提高舉辦大型國際性、全國性綜合賽事的能力,拉動體育產業發展。繼續完善各縣(市)區體育中心,全面完成配套建設任務,實現各縣(市)區擁有“一場一館一池”(一個田徑場、一座綜合館、一口游泳池)。發揮場館功能互補作用,形成以區為中心、連接長樂、福清、連江、侯等縣(市)的大中型體育場館網絡化體系,提高承接大型綜合性體育賽事的能力。積極吸引各類社會資金,多渠道投資體育設施,興建中小型體育場館和體育健身休閑設施,滿足群眾體育消費需求,努力形成以大型體育場館為中心、中型場館為支點、小型場館和健身設施星羅棋布的多層次的體育設施體系。在堅持公共體育設施公益性的同時,積極探索公共體育設施管理新模式,培育公共體育設施管理業,結合體育賽事、健身休閑、體育旅游等業態的發展,進一步拓展和完善體育場館資源的開發模式,鼓勵專業管理公司為社會提供優質公共體育服務。
二、優化產業空間布局
依托現有的產業基礎和資源稟賦,因地制宜地推動區域內體育產業差異化發展,形成各具特色、優勢互補的體育產業空間分布格局。
——一區。以鼓樓區、臺江區為主體,結合中心城區人口密集、體育場館星羅棋布、服務業發達的特點,形成城市中心的體育本體產業集中區。積極開展適宜普通民眾的健身休閑體育項目,發展各類健身休閑俱樂部,培育群眾健身休閑市場,成為民進行日常體育健身休閑的核心區;促進廣大體育項目經營主體積極開展體育賽事、體育咨詢、體育經紀、體育培訓、體育娛樂等活動,成為全市乃至海西區域內體育產業活動中心;充分利用城區商業發達、群眾消費能力強的特點,培育海西時尚體育用品零售商圈。
——三帶。即沿江體育產品生產貿易帶、東部濱海體育健身休閑帶和西部山區體育休閑旅游帶。沿江體育產品生產貿易帶,以倉山區、晉安區和侯縣的青口—上街為主體,結合城市產業“退二進三”的要求,依托區域內輕工企業云集、體育用品生產企業較多的特點,鼓勵和引導體育用品生產企業開發新技術、新產品,創新營銷手段,做強做大體育用品品牌,形成具有鮮明特色的體育用品生產基地;結合城市建設“東擴南進”的空間布局,抓住侯縣青口—上街新區建設的有利契機,引進實力雄厚、專業化經營能力強的體育用品營銷企業,開辦體育用品專業化市場、超市、連鎖商店等經營實體,形成海西體育用品集散中心。東部濱海體育健身休閑帶,以馬尾區、長樂市的全部和羅源縣、連江縣、福清市等縣(市)的東部為主體,依托國家舉重訓練基地、省溫泉游泳訓練基地等設施,充分利用區域內海洋岸線曲折、港灣避風條件好、海洋面積寬闊、島嶼眾多、沙灘平坦、空氣質量優良等自然資源優勢,開展帆船、帆板、快艇、水上摩托、滑水、潛水、沖浪、觀潮、游泳等海上體育項目以及沙灘排球、沙灘足球等近岸體育項目,形成服務、面向—寧德—南平—鷹潭—上饒發展軸,輻射海西的濱海體育健身休閑帶。西部山區體育休閑旅游帶,以福清市、侯縣、連江縣、羅源縣等縣(市)的西部和清縣、永泰縣為主體,充分利用山區山地地貌資源,開展攀巖、漂流、蹦極、動力滑翔傘等體育項目,形成體育項目與旅游緊密相連的體育休閑旅游帶。
——六基地。即海峽奧林匹克體育中心產業基地、體育中心產業基地、長樂文武砂海上運動體育產業基地、侯金水湖水上運動產業基地、福清一都鎮野外體育活動產業基地、福清城頭鎮健身休閑基地。
海峽奧林匹克體育中心產業基地,由海峽奧林匹克體育中心以及4個產業功能區組成,其中海峽奧林匹克體育中心將建成集競賽演出、訓練健身、休閑娛樂為一體的綜合性體育中心,四個產業功能區分別為競賽演出會展區、濱江休閑區、綜合運動體驗區和臺體育文化交流區,將建成為海峽經濟區重要的競技體育演出中心和配套完備的綜合性體育產業基地。體育中心產業基地,以省體育中心、省游泳跳水館、省體育館和省游泳訓練館為依托,建設成為集競技培訓、競賽表演、健身休閑為一體的綜合性體育中心,重點發展健身休閑業和競賽表演業。長樂文武砂海上運動體育產業基地,主要開展帆船、海釣、沖浪、沙灘排球等為主的體育項目,帶動周邊相關產業發展,形成以海上運動項目為主的體育產業基地。侯金水湖水上運動產業基地,通過擴建、改造金水湖水上運動設施,主要開展賽艇和皮劃艇等項目,帶動相關旅游、度假休閑等產業發展,形成風景優美、極具內陸山區山水特色的體育產業基地。福清一都鎮野外體育活動產業基地,結合山區自然地理特征,建設戶外野營基地、籃球場、登山道、游泳場等設施,開展戶外野營、健身休閑等為主要內容的活動項目,成為市民休閑健身度假的重要基地。福清城頭鎮健身休閑基地,依托城頭鎮健身休閑公園建設,完善相關的健身娛樂設施、登山道等健身休閑設施,開展日常健身經營活動,建成功能完備、特色鮮明的主題公園式健身休閑基地。
三、完善體育產業結構
適應城鎮化發展和居民消費結構升級的新形勢,以體育健身休閑業、體育競賽表演業為先導,帶動體育培訓業、體育用品業、體育中介業等產業的聯動發展,形成門類合理有序、功能協調發展的體育產業結構。
(一)優先發展體育健身休閑業
遵循“因地制宜、業余自愿、小型多樣、就近就便”的原則,進一步加強適宜于開展群眾性體育健身活動場地的建設,多種形式地建設全民健身活動中心,構筑全民健身活動服務網絡,不斷改善社區居民體育健身環境和條件;大力發展城市社區、農村村鎮體育活動,豐富全民健身活動內容,積極開展健身、健美、球類、游泳、登山等群眾喜聞樂見的體育活動,擴大體育健身休閑業的人口基礎。維護市場秩序,壯大體育消費市場,不斷開拓體育健身休閑用品市場。
(二)著力提升體育競賽表演業
發揮省會中心城市體育管理機構、協會和體育服務企業集中的優勢,深入挖掘體育競賽表演的經濟價值,引導規劃體育競賽市場化程度,構筑以“賽”育“市”、以“市”促“賽”的產業發展機制。在辦好已有的國際“鐵人三項”賽、海峽兩岸半程馬拉松賽等體育賽事的基礎上,鼓勵社會各界承辦、興辦各類體育賽事,積極爭取省運會、全運會等大型綜合性運動會以及國際性、全國性單項賽事的主辦權,大力發展體育賽事經濟,為廣大人民群眾提供高水平的體育競技表演,帶動廣告、贊助、傳媒等相關行業的發展。
(三)加快發展體育培訓業
充分發揮區位、氣候優勢,充分利用現有國家級訓練基地和體育場館,爭取更多的國家級運動項目訓練基地落戶,吸引更多運動項目的國家隊、港澳臺運動隊、其他省市運動隊、國外運動隊來榕訓練。依托省、市優勢運動項目,鼓勵和引導開展與國際體育機構、著名職業體育聯盟、俱樂部和明星合作,創辦一批高水平、有品牌效應的國際體育學校,發展高端體育培訓業。
(四)積極發展體育用品業
積極籌建標準化體育用品工業園區,集聚產業資源,加速產業整合,壯大產業集群。推動體育用品生產企業進行技術革新、工藝優化和產品升級換代,重點培育體育運動健身器材、輪滑器材、運動箱包等體育用品生產,積極鼓勵體育用品生產企業做強做大,發揮大型體育用品生產企業的龍頭作用,組建企業集團,提升企業品牌,推動體育用品生產企業上市。
(五)加快培育體育中介業
主動適應體育產業分工細化的趨勢,以體育勞務、賽事組織、信息咨詢、技術培訓等為重點,重點培育體育推廣與經紀公司。
四、促進產業互動發展
發揮體育產業的綜合效應和拉動作用,以體育與旅游業相結合為重點,推動體育產業與相關產業的復合經營,拓展體育產業領域,促進體育旅游、體育會展、體育文化、體育出版、體育傳媒、體育創意等相關業態的發展。充分利用體育運動休閑項目、體育賽事活動、大型體育場館等體育資源,大力發展體育旅游業,創建一批體育旅游示范區,鼓勵各地建設體育旅游精品項目。積極發展體育會展業,舉辦特色體育會展。
五、加強榕臺產業合作
利用“五緣”優勢,積極推動榕臺兩地體育產業協會、學會等民間團體之間進行溝通和交流;鞏固榕臺兩地已有的海峽傳統龍舟邀請賽、海峽百隊千場門球賽、海峽兩岸登山健身活動、海峽兩岸橫渡江活動和海峽兩岸半程馬拉松比賽等系列項目;加強與臺灣有關方面的聯系,充分利用榕臺兩地舉辦兩岸青少年體育訓練營和競賽活動的契機,定期互訪,不斷拓展比賽項目,積極探索開展榕臺兩地競賽表演、健身娛樂、運動訓練等體育交流與合作項目,增加訓練比賽次數,擴大規模,提高賽事質量,打造運動品牌。鼓勵和引導臺資來榕投資體育產業。
第四章保障措施
一、組織保障
加強組織領導。各級政府要高度重視體育產業發展,加強對體育產業發展的統籌、協調、組織和指導,建立本級政府體育事業和體育產業發展領導小組及其專職辦事機構,加強對體育產業發展的指導協調,定期對體育產業發展規劃和政策的落實情況進行督促檢查,努力形成政府主導、部門分工負責、社會各界積極參與的工作格局。
明確部門責任。市規劃局在編制城市總體規劃和土地利用規劃時應會同市體育局確定體育產業用地。市體育局應會同市發改委、財政局擬訂全市體育產業布局規劃,扶持和促進體育產業建設與發展。市發改委、市財政局、市重點辦會同市體育局等體育產業牽頭部門,研究協調體育產業區域布局、重大項目建設,推進體育產業服務平臺建設,督促體育產業項目實施等。市財政局會同市發改委負責研究制定支持體育產業發展的財政政策、體育產業發展專項資金管理辦法。市統計局負責制定體育產業統計制度,改進統計方法,做好體育產業統計等相關工作。市國稅局、市地稅局負責落實國家有關體育企業的稅收政策。市公務員局會同市體育局、市教育局和團市委等部門,負責落實相關人才政策,推動體育產業發展與促進大學生就業相結合。
二、監管保障
建立、健全體育產業法規體系,完善監督管理機制,建立體育市場監管隊伍,明確管理職能,規范市場主體行為,維護市場秩序,促進體育市場規范發展。建立健全高危險性體育項目經營活動行政許可制度,依法確定嚴格、規范、公開、透明的準入和開放條件、技術要求和服務規程,加強技術指導和安全保護。加強體育經營活動的安全監管,按照國家和行業標準實施監督檢查及產品質量檢測,確保設施設備、服務條件、管理制度符合要求,確保消費者權益。加快制定各類體育標準,建立體育標準體系。推行體育服務質量認證制度,建立和完善體育服務規范,提高體育服務水平。積極實施體育行業特有工種職業技能鑒定工作,提高體育服務從業人員的服務意識和專業水平。
三、資金保障
積極落實國家、省、市已有的發展體育產業的各項政策。設立體育產業發展專項資金。“十二五”期間每年由市財政統籌安排800萬元,設立體育產業發展專項資金,按照突出重點、形成亮點、兼顧一般、推動全局的原則,采取貸款貼息、項目補助、資助、政府重點采購和后期獎勵等方式,對符合政府重點支持方向的體育產品、服務和項目予以支持。重點用于體育公共服務平臺建設,體育產品生產、產業發展項目、體育龍頭企業以及國內外知名賽事培育引進等方面的扶持。
四、人才保障
拓展人才培養渠道,實施人才培養工程。要發揮高校學科齊全和人才集聚的優勢,鼓勵在榕高校開設相關專業,培養體育產業人才,建設體育產業人才教育培訓基地。將體育產業人才納入全市高層次人才培養計劃,努力培養造就一批熟悉國際化運作、懂專業、會經營的復合型人才。擴大體育產業技能型緊缺人才培養規模,提高體育產業人才培養的適應性和針對性。有計劃、有重點地引進各類高層次、高素質人才。要依據《引進高層次優秀人才暫行辦法》,通過企業招聘、產業項目實施等方式,多渠道引進各類高層次、高素質人才。把急需的特殊專業人才列入年度緊缺急需人才引進指導目錄。建立人才綠色通道,為海內外優秀文化人才來榕創業提供優質服務,創造良好發展環境
- 上一篇:老師語言藝術特色
- 下一篇:區政辦國家森林城市建設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