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發區工業園區建設指導方案

時間:2022-06-10 09:00:00

導語:開發區工業園區建設指導方案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開發區工業園區建設指導方案

2012年是“十二五”開局之年,也是實施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和半島藍色經濟區國家戰略,建設高端產區的關鍵一年。開發區建設國家生態工業示范園區是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實踐;是經濟轉型、社會和諧發展的堅實基礎;是治污減排,提高區域環境總體質量的契機。按照“黃藍融合、陸海統籌、一體發展”的思路和《經濟技術開發區國家生態工業示范園區建設規劃》的要求,利用2-3年的時間實現創建目標,特制訂本實施方案。

一、指導思想

緊緊抓住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和半島藍色經濟區兩大國家戰略實施及開發區升級為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的重大歷史機遇,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認真落實市委、市政府的決策部署,圍繞國家生態工業示范園區建設工作任務,以改善環境質量,促進經濟發展,推進和諧開發區建設為出發點,以強化環境管理,全面推進循環經濟產業園區建設為重點,進一步優化開發區經濟發展結構和產業布局,大力發展生態工業,著力構建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開發區,努力將開發區打造成資源共生、社會和諧的生態工業示范園區。

二、建設原則

生態工業示范園區建設工作遵循生態效率原則、生命周期原則,區域發展原則和“3R”原則。

一是生態效率原則,通過實施清潔生產,盡可能降低企業的資源消耗和廢物產生;通過各企業或單元間的副產品交換,降低園區總的物耗、水耗和能耗;通過物料替代、工藝革新,減少有毒有害物質的使用和排放;貫徹“減量第一”的最基本要求,使園區各單元盡可能降低資源消耗和廢物產生。二是生命周期原則,要加強原材料入園前以及產品、廢物出園后的生命周期管理,最大限度地降低產品全生命周期的環境影響。三是區域發展原則,將園區建設與區域生態環境綜合整治相結合,并且將園區規劃納入當地的社會經濟發展規劃,并與區域環境保護規劃方案相協調。四是“3R”原則,即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實現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的最佳平衡。

三、任務目標

以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性轉變為目標,以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為動力;以保護生態環境、降低資源消耗、減少廢物排放、促進廢舊物質回收和再生利用、提高資源利用率和土地利用率為核心;大力發展生態工業,提升開發區核心競爭力,打造環境優勢品牌,走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生態品牌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道路。到2013年,初步建成生態工業園的運行機制和框架,大幅度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和企業清潔生產水平,初步構建在市場機制作用下的區域工業共生網絡。優化產業結構,初步實現高技術的裝備制造、有色金屬等主導行業的規模化和產業化,成為開發區新的經濟增長點。優化、完善、整合區域內能源、污水處理、土地等基礎設施配置,構建區外經濟共生網絡,促進園區和周邊地區的協調發展。努力延伸產業鏈,積極培育產業內核,促進產業集群的形成。進一步削減污染物的排放,區域環境質量有明顯改善,基本達到《綜合類生態工業園區標準》規定的驗收條件,生態景觀、生態社區建設與生態工業建設同步,生態文化建設取得相應發展,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初現端倪。

四、工作措施

(一)明確責任,全面落實《經濟技術開發區國家生態工業示范園區建設規劃》中的各項要求。對《經濟技術開發區國家生態工業示范園區建設規劃》中涉及的經濟發展指標、物質減量與循環指標、污染控制指標、低碳控制指標以及園區管理五大方面指標,細化為36小項考核指標要做可達性分析;對《建設規劃》中涉及到的36項考核指標和支撐項目都要分解落實到責任單位、責任人,明確項目建設時限,確保完成年度創建任務。

(二)分層次、多途徑全面打響生態工業示范園區建設攻堅戰。

第一,在企業層面推進資源節約和高效利用,減少污染物的產生和排放。將生態設計、綠色招商、清潔生產、環境管理體系融入企業采購、生產、產品和服務的各個層面,促進資源節約和高效利用,加大環保投入,嚴格落實“三同時”制度,減少污染物的產生和排放。一是以企業為主體,積極開展清潔生產審核和ISO14001環境管理體系認證,推行資源節約和高效利用,減少污染物的產生和排放。要求區內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開展清潔生產審核和ISO14001環境管理體系認證率雙雙達到50%,年內必需完成。二是提高環境準入門檻,對資源能源消耗高、環境風險大的項目實施嚴格控制。對入區項目實行總量審批、能源審計等多方面、全方位審查,確保從源頭上控制污染物的產生。

第二,將生態工業鏈網的構建作為生態工業示范園區建設的核心工作。從產品鏈和廢物鏈兩個方向出發,通過采用“軟硬件并重——先進技術、高級人才、高科技裝備”的原則,實現資源高效利用,最大限度地減少污染排放,不斷完善園區生態工業鏈網。在產業招商方面,積極引進補鏈項目,構建工業共生網絡,形成企業間互利共生及區域層面的物質循環,增加企業間橫向聯系,增強企業的抗風險能力,促進產業多元化、結構穩定化。大、高、外項目引進實現新的突破,企業對外戰略合作實現新的進展,傳統產業改造提升取得新的成效,電子信息、汽車及零部件、新能源、石油裝備、環境友好型新材料、有色金屬壓延及深加工六大產業加快聚集,戰略性新興產業初步拉開框架,高端產業發展的規模和層次顯著提升。2012年開發區管委會組織開展“項目攻堅年行動”,全力推進總投資達到500多億的41個重點工業項目,為循環經濟產業鏈增加新的活力。

第三,通過調整園區的產業布局和優化產業結構,促進污染減排。今年是“十二五”節能減排工作的開局之年,減排工作目標始終是“約束性”指標,并且新增兩項主要污染物控制指標,減排工作任重而道遠。節能減排工作既是生態工業示范園區建設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檢驗生態工業示范園區建設成效的重要依據。通過發展生態工業,建立完備的資源綜合利用和廢物再生循環利用體系,從而達到變污染負效益為資源正效益、改善區域環境質量的目的;通過產業結構優化調整,先進生態工業技術的應用以及配套政策的制定和實施,淘汰落后產能,在資源能源節約利用和減少污染物排放方面取得顯著成效;通過企業間共生合作和基礎設施共享、企業間產業鏈優化等途徑實現園區資源、能源利用的最大化和污染物排放的最小化。

第四,重視園區環境安全,提高環境污染風險識別和應急能力。工業園區作為工業集中區,制定有效的突發環境風險應急預案,對社會穩定和人民身體健康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生產過程中存在、使用危險化學品的企業,必需儲備應急物資、制定《應急預案》,定期組織應急演習,全面提高職工的安全意識。2012年管委會將完成“濱海新材料園環境監管中心”建設,作為生態工業示范園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將對園區大氣、水環境進行全方位監控,確保整個園區的環境質量;提高各企業環境風險防范措施,全面監督重點企業的污染物排放,進一步保障環境安全。

(三)加快實施以改善城區空氣環境質量為重點的“碧水工程”、“藍天工程”,全面開展城區污染綜合整治。按照《經濟技術開發區全面治理水氣污染全民開展環保行動實施方案》的要求,全面實施碧水工程、藍天工程,企業要加大治污力度,抓好重點企業的監管,實現污染物穩定達標排放。一是對區內人工水系沿河、沿岸排污口進行拉網式巡查,實施沿河排污口綜合整治,封堵沿河和水系所有排污口,所有污水必須經污水處理廠處理后達標排放;二是重點抓好工業污染源專項整治。對已經安裝污染物自動在線監控系統的治污設施開展污染物監測比對試驗,確保自動監控裝置監測結果的準確性;實施工業污染源治理設施改造工程,對不能穩定達標排放的燃煤鍋爐進行改造升級;對區內現有10噸/小時以下的燃煤設施改用清潔能源;嚴禁新上10噸/小時以下燃煤鍋爐;三是加強對施工現場和道路、市場、露天堆場和貨場的管理,落實防治揚塵污染措施。實施城市揚塵治理工程,對裸露地面進行硬化、綠化;四是對拆遷工地實施圍擋和濕式作業,采取吸塵、灑水、清掃一體化先進化作業方式對道路保潔,施工場地出口設置車輛清洗平臺,防止車輛帶泥上路;五是進一步加強機動車尾氣污染防治,實施機動車環保標志管理,并納入機動車年審程序,確保機動車尾氣環保監測率達到80%以上,改善大氣環境質量。

(四)加快開發區城市、環保基礎設施配套建設。一是按照市水氣污染治理辦公室的要求,完成首創水務有限公司開發區污水處理提標擴建工程;建設斯恩威水務有限公司濱海新材料園6萬噸/日污水處理項目;二是實施雨污混流改造及雨水分流工程,切實做好泵站、雨水管線、污水管線、集水設施等市政工程建設,實現區內所有生活污水、工業污水的集中收集和處理,徹底解決雨污混排的問題;三是大力推廣污泥無害化處理工作,確保不產生二次污染;四是加強城區基礎設施建設、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安排專項資金高標準建設道路、橋梁、給水、排水管網等城市基礎設施;進一步加大對水系、綠化等生態建設的投入,打造綠色生態景觀。2012年開發區確定16項重點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工程,總投資達到36億,確保城市建設、基礎設施建設有較大提高。

(五)加大環境執法力度,切實加強監督管理,嚴肅查處環境違法違紀案件,堅決打擊環境違法行為。按照《市中級人民法院關于依法保障全市水氣污染治理工作的意見(試行)》要求,集中力量開展環境違法行為綜合整治專項行動,對偷排、超標排污企業實行掛牌督辦制度;對重點污染源不定期進行監督性監測,一旦出現超標情況,立即要求企業進行整改并限期治理;仍不能達到排放標準的要求企業立即停產;對治理無望的企業聯合紀檢、監察、公安、工商、檢察院、法院、銀行等部門開展聯合執法機制,形成環保執法合力,堅決打擊各類違法行為。加強環境監管能力建設,充實環境監察力量,配備必要的執法與監測儀器設備,開展環境空氣質量監測。

(六)加強輿論宣傳,營造良好氛圍。制定宣傳工作方案,充分發揮輿論導向作用,組織區內大企業、學校、社區等單位共同參與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生態工業示范園區建設工作宣傳活動,通過印發宣傳冊、張貼燈箱廣告等多種途徑提高全社會對生態工業示范園區建設工作的認識;充分利用報刊、電視、廣播、網絡、行風熱線等媒體向社會通報國家生態工業示范園區建設工作的進展,不斷增強廣大人民群眾的環保意識和參與意識。建立和完善公眾參與監督制度,積極發動、組織引導人民群眾參與生態工業示范園區建設工作,有計劃地開展公眾環境意識調查,并廣泛征求公眾的意見和建議,為國家生態工業示范園區建設工作營造良好的社會輿論氛圍。

五、組織領導

(一)加強組織領導,明確目標責任。各責任單位必須高度重視,把思想統一到為生態工業示范園區建設服務上來。為切實加強組織領導,市政府成立以常務副市長同志為組長的“經濟開發區創建國家生態工業示范園區工作領導小組”;開發區管委會成立以副市長同志為組長的“經濟開發區創建國家生態工業示范園區工作小組”,“工作小組”下設辦公室,全面負責日常工作開展。

(二)建立健全考核機制,狠抓責任落實。一是嚴格實行生態工業示范園區建設工作目標責任制,確保責任、措施、保障“三到位”,將建設指標完成情況作為年度考核的重要內容和依據。二是建立健全生態工業示范園區建設工作監督考核機制,嚴格考核各責任單位《年度國家生態工業示范園區建設工作責任狀》完成情況,對重點支撐項目推進工作進行督察。三是堅決落實生態工業示范園區建設工作調度會制度。各責任部門要確定專人負責按月向“生態辦”報送推進項目的進展情況、各項指標的完成情況以及其它日常工作;“工作小組”按季度召開調度會,查找工作薄弱環節,總結經驗教訓,切實解決創建工作中的突出問題,保障創建工作有序進行。四是嚴格獎懲制度,制定生態工業示范園區建設工作獎懲辦法,對成績突出的單位和個人給予表彰;對行動遲緩、工作不力的單位給予通報批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