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鎮蔬菜產業發展工作方案
時間:2022-11-05 09:27:24
導語:鄉鎮蔬菜產業發展工作方案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實現之年,也是“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為解決蔬菜產業發展中基地不標準、園區不規范、基礎不配套等突出問題,切實增加貧困戶收入,培育壯大蔬菜產業,結合全縣實際,特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指導思想
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學習貫徹黨的和二中、三中、四中全會精神,貫徹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和中央一號文件的總體部署,落實國務院“菜籃子”市長負責制考核,以穩菜、提質、增效、控污為目標,以補齊短板為主線,以綠色發展為導向,以創新模式為動力,以科技支撐為重點,進一步穩定種植面積,夯實發展基礎,創建知名品牌,破解發展難題,提升生產水平,著力培育新動能、打造新業態、扶持新主體、拓寬新渠道,提高農業附加值,實現高質量發展,促進一二三產業有機融合,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二、發展目標
2020年,全縣蔬菜(含瓜類)種植面積穩定在20萬畝以上,其中設施蔬菜(含瓜類)面積達到1.5萬畝以上,露地蔬菜(含瓜類)面積18.5萬畝以上,產量達到45萬噸。三、主要任務。
(一)建立標準化生產基地。堅持“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的原則,在引黃工程覆蓋區和庫井灌區,發展以塑料大棚、日光溫室為主的設施瓜菜0.611萬畝、露地蔬菜3.69萬畝;在引洮工程覆蓋區和人飲工程改造提升區,發展以塑料大棚為主的設施瓜菜0.889萬畝、露地蔬菜4.81萬畝;在三溝五河區,以砂田為主發展瓜類種植10萬畝以上,全縣瓜菜標準化生產基地達到20萬畝以上。
一是嚴格技術標準。采取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農戶的方式,按照自種和代種兩種模式,大力發展訂單種植,嚴格按照蔬菜標準化栽培技術,選擇優良蔬菜品種,通過排期育苗移栽或種子直播的方式,合理安排移栽和種植時間,實現均衡上市;通過膜下滴灌,節水噴灌,控制用水量;以大力推進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為契機,充分發揮全縣畜禽養殖規模大的優勢,增加有機肥、施用農家肥、利用沼渣沼液,開展綠色防控和統防統治,減少化肥農藥施用量,建立標準化蔬菜生產基地,確保塑料大棚和露地蔬菜種植任務全落實。
二是落實技術示范。依托中央財政農業生產發展蔬菜產業項目和旱作節水農業技術推廣項目,在郭城驛、、河畔3個鎮以蔬菜產業園區日光溫室、塑料大棚和露地蔬菜為主,落實膜下滴灌水肥一體化技術推廣0.2萬畝。
三是開展試驗研究。在鎮村蔬菜產業園區開展蔬菜新品種、新技術、新機具、新材料等引進試驗示范,落實壟膜溝灌技術和設施蔬菜膜下滴灌水肥一體化技術應用效果試驗各1項,建立試驗基地50畝,探索旱作節水農業新技術、新方法、新模式,提升旱作節水蔬菜可持續發展能力。
四是建立育苗基地。在提升郭城驛鎮蔬菜育苗基地規模和水平的基礎上,縣農業農村局要加大統籌協調力度,、、、、、、等7個鎮,每個鎮至少引進或培育1家育苗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開展集約化育苗,提高新品種的覆蓋率,提升種苗統供水平,降低分戶育苗的風險和成本。
(二)建設規范化產業園區。按照“建園區、補短板、強基礎、促增收”的要求,配套水電路庫房棚池等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完善園區運行功能。科學規劃方面:堅持“導向引領、規劃先行、示范帶動、高質量發展”的思路,今后各鄉鎮新建的蔬菜產業園區,要組織有資質的設計單位,結合園區選址、供水保障、道路建設、電力配套等,實地勘測、科學規劃,完成蔬菜產業園區總體規劃,由縣農業農村局牽頭,財政、水務、引洮、交通運輸、扶貧等部門配合審定,審定完成后方可組織建設實施,經縣上組織驗收后安排資金或項目;否則,縣上既不組織驗收,也不安排資金或項目。穩定供水方面:各相關鄉鎮要組織人員對已建成的蓄水池、供水管道、到棚管線進行一次全面“回頭看”,發現問題及時反饋縣引洮局、水務局,由縣引洮局、水務局組織承建單位,全面整改存在的問題,實現穩定正常供水后,將供水工程移交所在鄉鎮進行統一管理、統一使用;對已列入建設計劃的,要督促加快建設進度,完成竣工驗收,實現穩定正常供水后,移交鄉鎮統一管理,確保不影響蔬菜生產正常用水;對未列入計劃的,在機構改革尚未全面完成的情況下,縣農業農村局統籌爭取項目資金,水務局負責技術指導,鄉鎮負責實施,加快建設進度,完成竣工驗收,實現穩定正常供水后,移交鄉鎮統一管理;根據到戶用水無法計量,無法收取水費的實際情況,各相關鄉鎮要組織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種植農戶,籌措資金購置水表,縣水務局指導安裝,分戶計量,按時足額交納水費;各相關鄉鎮要組織水管員負責管理園區供水工作,加強與引洮和水務局聯系,及時處理供水期間出現的問題,確保蔬菜生產期能夠穩定正常供水。電力保障方面:對園區有供電需求的四房吳、漢家岔、、草灘、郭城驛等5個鎮和其他園區蔬菜生產確需提供電力保障的,縣農業農村局要協調國網城郊供電公司,對電力需求進行勘察設計,分鄉鎮概算資金需求,縣上統籌安排扶貧資金,所在鄉鎮組織實施;對、、郭城驛3個鎮已完成建設的供電工程,由縣上統一安排扶貧資金162.24萬元予以解決,其中鎮19.93萬元、鎮14.85萬元、郭城驛鎮127.46萬元。道路建設方面:按照每個鄉鎮塑料大棚區主干道硬化不超過2.5公里,其他所需道路以砂化道路為主的要求,縣交通運輸局要組織人員對道路進行規劃設計,按硬化和砂化兩種路型,分鄉鎮概算資金需求,縣上統一安排資金予以解決,各相關鄉鎮負責組織實施,砂化道路兩旁要求配套簡易排水溝。縣交通運輸局要對道路建設進行督促檢查,確保建設質量,完成竣工驗收。各相關鄉鎮要做好道路建設招標工作,督促中標企業加快建設進度,確保不影響蔬菜園區正常生產。園區排水方面:縣水務局要組織人員統一設計蔬菜園區排水簡易渠道,特別要與縣交通運輸局加大協調配合力度,使棚區排水渠道與道路排水渠相配套,分鄉鎮概算資金需求,由縣上統一安排扶貧資金予以解決。縣水務局要對排水渠道建設進行督促檢查,確保建設質量,完成竣工驗收。各相關鄉鎮要做好排水渠道議標或招標工作,督促中標單位加快建設進度,確保蔬菜園區能夠正常排水。同時,可以試驗設計園區雨水收集利用工程,做到旱能灌、澇能排、雨收集、能利用。預冷庫建設方面:為保證各園區生產蔬菜能夠打冷貯藏,各相關鄉鎮要和農業農村局加強溝通,統籌安排預冷庫建設任務,各相關鄉鎮負責組織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進行建設。2020年計劃在全縣建成500噸預冷庫10座,其中河畔鎮3座,郭城驛、和鎮各2座,新莊、草灘、劉家寨子各1座,資金由縣農業農村局爭取項目或協調扶貧資金解決。管理用房方面:根據各園區管理和生產需求,由各相關鄉鎮按照大棚管理用房建設規模原則上控制在大棚區建設園地規模5%以內,但最多不超過10畝,以每座單層、面積小于20m2為標準,鄉鎮塑料大棚在2000座及以下,每個鄉鎮安排扶貧資金不超過20萬元;鄉鎮塑料大棚在3000座,每個鄉鎮安排扶貧資金不超過30萬元;鄉鎮塑料大棚在4000座,每個鄉鎮安排扶貧資金不超過40萬元,合理規劃建設彩鋼房,超出金額由鄉鎮自行解決。大棚建設方面:對已完成招標的貧困戶塑料大棚5613座,其中鎮415座、漢家岔鎮272座、河畔鎮472座、草灘鎮2000座、劉家寨子鎮610座、鎮1408座、土高山鄉436座,在2020年第一批扶貧資金已安排3445萬元的基礎上,在第二批繼續安排2168萬元,由各相關鄉鎮組織各承建單位加快建設進度,配套完成供水和道路建設,經鄉鎮申請縣農業農村局組織驗收出據驗收單后方可種植,防止不具備種植條件盲目種植,造成資源浪費;對于非貧困戶建設的1865座塑料大棚,其中郭城驛鎮281座、河畔鎮1094座、鎮165座、鎮310座、土高山鄉5座、翟家所鎮4座、楊崖集鎮6座,按照“先建設、后補助”和“以獎代補”的辦法,經驗收合格后,在中央財政農業生產發展蔬菜產業項目中安排資金932.5萬元予以補助。尾菜處理方面:縣農業農村局要根據蔬菜產業園區和露地蔬菜種植基地規模,合理設置簡易尾菜處理池,列出資金預算,做好檢查驗收,縣上統籌安排扶貧資金、整合資金或項目資金解決,各相關鄉鎮要組織人員做好選址建設工作,確保所有尾菜經發酵腐熟處理后集中還田,有效阻斷尾菜腐爛帶來的環境污染,又能達到培肥地力,實現資源的循環利用和農業的可持續發展。規范管理方面:各相關鄉鎮和農業農村局嚴格按照《縣蔬菜產業園區管理辦法(試行)》的要求,做好組織、建設、驗收、資產、生產、銷售、后續等規范管理工作,特別要組織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種植農戶及時清除塑料大棚內外雜草和垃圾,營造良好的生產環境,,做到大棚全種植、管護全到位、雜草全清理、蔬菜全銷售、破損全維修、垃圾全清運、尾菜全處理、保險全覆蓋。
(三)創新社會化服務模式。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實現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
一是培植新型經營主體。積極扶持蔬菜種植大戶、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龍頭企業等縣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圍繞蔬菜產前、產中、產后工作,全縣16個蔬菜生產重點鄉鎮,每個鄉鎮至少培育2—3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開展全面、系統、一體化的服務。
二是探索開展優質服務。結合合作社、家庭農場、種植大戶蔬菜種植面積大,資金、農資等需求量大的實際,由縣上統籌協調農業農村、商務、金融、保險及農資經營等現有部門單位和企業,根據集中經營規模,在資金籌措、設施建設、物資貯備、技術指導、品牌創建、綠色認證、信息網絡、產品銷售等方面給予大力,不斷培育和壯大縣內蔬菜種植和集中育苗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和種植大戶。同時,通過招商引資、合作引進等辦法,在土地稅收、基礎設施建設、行政審批等方面給予,加快組建包裝材料、冰瓶制作、冷鏈物流等企業,為縣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供低價優質服務,形成多點一點的服務模式,實現蔬菜全產業鏈發展。
三是完善利益聯結機制。引導“企業+合作社+貧困戶+基地”、“聯合社+合作社+貧困戶+基地”、“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農戶+基地”等多種聯結形式的經營共同體發展,加快推進合同農業、訂單農業發展,建立適度規模經營基地,開展緊密型、專業化的分工合作,完善產業鏈條,建立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聯結機制,積極推廣“保底收益+按股分紅”、訂單帶動、利潤返還等分配模式,實現共同發展、多方“共贏”。
(四)拓寬市場化銷售渠道。蔬菜銷售好壞是衡量產業增收高低的重要環節。一是提升質量品牌。鼓勵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實行標準化生產,提高品質的基礎上,主動開展蔬菜質量安全檢測,積極開展“三品一標認證”,設計注冊蔬菜商標,打造提升“高原夏”品牌,以質量和品牌贏得市場認知度,擴大銷售量。二是加大推介力度。通過組織龍頭企業和合作社走出去參加國內、省內農產品展覽和推介會,加大宣傳力度,突出品牌效應,提高市場競爭力;通過組織召開蔬菜產銷對接會的辦法,積極聯系引進來一批東南沿海終端大型蔬菜批發市場和企業負責人,來我縣建立訂單生產基地,形成穩定銷售市場。三是創新銷售渠道。積極開展互聯網+行動,加大與城市、超市、批發市場、高校、企業等簽訂產供協議,開展農超對接、農校對接、農社對接、農企對接等系列活動和連鎖配送、網上銷售等現代流通業態,促進蔬菜銷售工作。
三、政策
(一)扶持環節及標準。全縣統籌安排合理使用扶貧資金、項目資金和產業貸款,根據實際扶持農戶發展蔬菜產業,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和生產經營大戶帶動貧困戶發展蔬菜產業。1.集約化良種種苗繁育場建設。全縣年繁育蔬菜種苗300萬株以上(生產菌棒100萬棒以上),并有能力帶動貧困農戶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建成驗收達標后,每建成1個資金補助120萬元,每年將補助資金總額的10%注入到村集體賬戶,作為產業發展資金,暫定連續分紅5年,用于蔬菜(不含瓜類)種植貧困戶分紅。2.設施蔬菜規模化生產基地建設。相對集中連片建設塑料大棚1000座500畝以上,區域內貧困戶承包種植4座2畝,大棚建設資金由縣上整合扶貧資金解決,種植貧困戶可享受2500元產業補助政策;鄉鎮貧困戶產業達標全覆蓋后,不再安排扶貧資金建設塑料大棚;相對集中連片建設塑料大棚100座50畝以上,區域內非貧困戶種植塑料大棚,以自籌為主,每座籌措補助5000元、自籌5000元,補助資金通過縣上爭取安排項目資金或統籌資金解決。3.高原夏菜綠色高產高效生產基地建設。按照“統一良種種苗供應、統一肥水管理、統一病蟲防控、統一技術指導、統一機械作業、統一銷售貯藏”的要求,在全縣范圍內能帶動貧困戶30戶以上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建立相對集中連片500畝以上的生產基地(不含瓜類),對貧困戶在集中連片區域內,戶均種植10畝以上,享受2500元產業補助政策;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每組織建成1個相對集中連片500畝以上的生產基地,經驗收達標后,給種植農戶每畝補助300元,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動種植農戶畝均收入達到3000元以上,給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每畝獎勵200元,由縣上統籌資金或爭取項目資金解決。4.蔬菜儲藏保鮮庫建設。根據實際需要,專業大戶、家庭農場、龍頭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新建儲藏能力在100噸(含食用菌、百合保鮮庫)以上的蔬菜保鮮庫,開展采后清選、分級、包裝等凈菜處理,提高蔬菜貯藏保鮮及采后處理能力。經考核驗收,對已安裝制冷設備,當年能投入使用的,按照長×寬×高×0.38=噸位進行計算,500噸以上1000噸以下,每座補助50萬元,每年將補助資金總額的10%注入到村集體賬戶,作為產業發展資金,暫定連續分紅5年,用于蔬菜(不含瓜類)種植貧困戶分紅。(二)扶持方式。1.高原夏菜綠色高產高效生產、設施蔬菜規模化生產、標準化生產以定額補助方式給予扶持。2.新建蔬菜保鮮儲藏庫按儲藏能力,按以獎代補、貸款貼息、擔保補貼等方式給予扶持。3.集約化優質種苗繁育,以先建后補方式給予扶持。4.貧困戶建設塑料大棚,由所在鄉鎮統一招標進行建設,扶貧資金直接兌付到承建企業;非貧困建設塑料大棚,按照先建后補的辦法,兌付到非貧困戶或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三)驗收程序。1.普查審核。各相關鄉鎮抽調專人成立普查領導小組,對照相關標準和要求,對鄉鎮摸底推薦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動建立的集約化良種種苗繁育基地、高原夏菜綠色高產高效生產基地、設施蔬菜規模化生產基地、蔬菜儲藏保鮮庫及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動貧困戶發展情況等進行全方位的普查,摸清底數,建立檔案,將普查結果在本村公示,無異議后填寫普查表并造冊登記(普查表一式三份,一份由鄉鎮留存,一份報縣農業農村局,一份報縣扶貧辦),同時由相關鄉鎮人民政府根據縣上制定的驗收方案,組織人員逐基地、逐村逐戶、逐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進行初驗。初驗結果在本村經公示無異議后,由相關鄉鎮人民政府形成書面初驗報告,報縣農業農村局和縣扶貧辦,申請縣級驗收。2.縣級驗收。縣上抽調扶貧、財政、農業農村等部門人員,組成核查驗收小組,對照鄉鎮自驗結果,對高原夏菜綠色高產高效生產基地、設施蔬菜規模化生產基地的帶動貧困戶戶均種植情況,按不低于帶動總貧困戶數20%的比例進行抽驗,抽驗合格后出據驗收合格單;對良種種苗繁育基地規模、蔬菜儲藏保鮮庫儲藏能力等逐一進行核實,對核實合格的出據驗收合格單,并由鄉鎮和縣上相關部門督促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為蔬菜種植貧困戶完成年度分紅。3.資金兌付。鄉鎮根據縣上驗收組出據的驗收合格單,根據行業部門資金管理辦法及報賬要求,對驗收合格且符合報賬條件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直接進行兌付;對驗收后符合報賬條件的貧困戶由鄉鎮統一報行業部門審核后,經“一折統”形式兌現補助資金;對非貧困戶或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建設的塑料大棚,經驗收合格后,將資金直接兌付到農戶或新型農業經營主體。
四、保障措施
(一)靠實工作責任。縣蔬菜產業發展領導小組,要全面負責做好蔬菜產業的安排部署,整合發展資金,督促檢查落實情況,協調各相關部門搞好配合,解決發展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縣農業農村局要切實履行好行業主管責任,創新服務模式,加強技術培訓、質量檢測和預冷庫配套建設等工作,對全縣蔬菜產業發展總牽頭、負總責;縣財政、扶貧等部門要協調落實塑料大棚蔬菜產業發展資金,指導各相關鄉鎮和部門完成報賬工作;縣引洮局、水務局要做好蔬菜基地專用管道建設和維修,確保塑料大棚設施蔬菜生產基地穩定正常供水;縣商務局要做好蔬菜市場規劃和建設,保障蔬菜銷售工作;縣交通運輸局和各相關鄉鎮要做好蔬菜基地道路建設,保證蔬菜正常外運銷售;供電部門要確保蔬菜基地建設和生產用電,保證電力供應;金融部門要為發展蔬菜生產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供貸款服務;保險部門要對已建成的塑料大棚和蔬菜生產基地開展全覆蓋保險。各相關鄉鎮要切實履行好主體責任,按照工作任務,組織人員抓好工作落實,保進度、保質量、保效益,形成各部門和鄉鎮各司其職、齊抓共管的工作機制,共同推進蔬菜產業發展。各相關鄉鎮和各相關部門要樹立一盤棋的思想,對照各自工作職責,圍繞時間節點,加大銜接力度,強化密切配合,按期完成建設任務。
(二)強化宣傳培訓。各相關鄉鎮要在貧困戶自種和代種參與設施蔬菜生產過程中,發現一批典型、培育一批典型、推廣一批典型,加大宣傳力度,動員更多貧困戶積極主動參與到塑料大棚設施蔬菜生產中來,靠辛勤勞作實現脫貧致富。各相關鄉鎮和農業農村局要突出針對性、實用性和可操作性,通過聘請專家田間示范講授、學員現場實訓操作、組織外出觀摩學習、種植能手現身說法等形式,加強蔬菜種植技術培訓,充分調動貧困戶種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要整合產業培訓資源,著力開展縣鄉技術人員知識更新培訓、蔬菜行業關鍵技術培訓、蔬菜經紀人崗位培訓、專業化服務組織技能培訓,培養一批技術人員和農民技術骨干,確保在蔬菜種植村每個村民小組重點培養2至4名懂技術、會管理、能操作的技術骨干,全面負責蔬菜產業的技術指導和機械化服務。
(三)嚴格督查考核。建立蔬菜產業發展目標管理和績效考核機制,將全縣蔬菜產業發展任務分解到鄉鎮,并納入目標管理和績效考核范圍。制定蔬菜產業發展量化評價指標、年度發展計劃,重點考核鄉鎮落實蔬菜發展計劃、新型經營主體培育、種植效益等。建立健全蔬菜產業日報告、周調度、月檢查、季評比、半年考核工作機制,實行督促檢查、情況通報、約談誡勉制度,對蔬菜產業工作推進不力的,進行約談和通報;對蔬菜產業發展中措施實、力度大、成績突出的單位和個人進行表彰獎勵,切實推動蔬菜產業發展各項目標任務的有效落實。同時,縣上將對補助政策落實情況進行定期不定期檢查,對發現有弄虛作假套取補助資金的,一經查實,嚴肅處理,追究相關單位和人員的責任。
- 上一篇:農村開展矛盾糾紛調查實施方案
- 下一篇:全鎮脫貧攻堅普查實施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