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殖魚類安全越冬指導方案

時間:2022-02-23 09:50:13

導語:養殖魚類安全越冬指導方案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養殖魚類安全越冬指導方案

隨著氣溫的降低和極端惡劣天氣的增多,我縣今冬明春的魚類安全越冬工作面臨嚴峻的考驗。鑒于此,為提升全縣養殖魚類安全越冬技術水平,提高越冬成活率,降低越冬損失,保障明年漁業正常生產和市場有效供給,縣水產技術推廣站在總結以往越冬經驗的基礎上,制定了“縣養殖魚類安全越冬指導方案”,希望各鄉鎮、國營水庫,根據本方案,結合本地越冬水域的實際制定本地的越冬技術指導方案,及時指導養殖企業、養殖戶等越冬單位,提高養殖魚類越冬技術水平。

一、提高明冰比例,及時掃雪除塵,保持最好的透光度

冰下水體中的溶解氧主要來自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俗稱的“生物增氧”。因此,越冬初期封冰的冰質好壞直接影響到越冬期間水體中的溶解氧的高低和越冬魚類的安全,所以越冬的冰面必須保持較大比例透光效果好的明冰,及時掃雪除塵,讓冰面保持清潔透明,讓冰下有足夠的光照,確保光合作用的充分進行。

1.合理處理池塘烏冰,保證明冰比例。烏冰的出現多數是由于封冰時遇到大風或雨雪天氣,導致冰層出現皺褶或含氣泡、雜質等導致透明度低下。如果烏冰層較薄,可采用船壓破等人力的方法將烏冰撈出,重新凍結明冰。如果烏冰較厚時,可等到冰層能承受人的重量,利用切割機械把冰分塊破解并把烏冰推入靠邊的冰層中,露出的水體重新凍結明冰。此項工作需要多人配合完成,做好人身安全保護措施,注意操作安全。

2.掃雪除塵,保持冰面光潔。池塘冰面掃雪除塵一般可采取人力或機械來完成,掃雪除塵面積應達到池塘越冬面積的80%以上。大中型水域掃雪除塵應采用機械來完成,前期可采用小型機械進行清除,后期可采用大型機動機械進行(掃雪車),效果較好。大中型水域除雪時應選擇水體較深,越冬魚類集中的區域進行選擇性除雪,可采用打雪趟子方法進行,除雪時一定強化安全措施,確保除雪機械和人員安全。

3.及時清掃,提高效率。一般雪停后應馬上清掃,爭取在最短的時間內恢復明冰,達到最佳透光水平。

二、加強監測,科學分析,提高技術指導和管理水平

越冬期間對越冬水體的溶解氧、氨氮、亞硝酸鹽、浮游生物等相關水質指標進行必要的監測,是保障越冬魚類安全的前提條件,實際越冬過程中多以對溶解氧監測為主。

1.合理確定監測頻次。一般剛封冰時,日照時間較長,冰層較薄,透光率高,如果冰質正常,一般不會出現低溶氧,監測的間隔可以長一些,但隨著冰層的加厚和日照時間的縮短,加之水質的改變,監測的間隔將適當縮短。通常情況下11月至12月中旬,每1周或10天測1次;12中旬至次年2月,每3天~7天測1次;此后至冰開始融化,每10天測1次。如果溶解氧一直保持在6~15mg/L安全的范圍,波動不大,間隔時間可以適當延長;溶解氧較低、變化幅度較大的水體,間隔時間應縮短,監測的頻率適當高些,在低氧或波動較大的時期每天監測1次。

2.科學分析檢測指標。當溶解氧波動較大時,如在2~3天內變化幅度達到40%以上,要進行水質綜合指標檢測,尤其是浮游動物、植物的數量指標檢測,找到溶解氧波動的原因,采取正確的應對措施。一般經驗值是:當溶解氧降低至3.5mg/L時,應及時采取增氧措施,確保在短時間內能保證溶解氧達到5mg/L以上。當溶解氧大于15mg/L,也應采取降低溶解氧措施,避免氣泡病發生。

3.綜合防范,全面提高管理水平。在做好水質檢測的同時應提高綜合防范能力,加強巡塘和觀察,尤其對冰眼處要勤觀察,注意水體中的浮游動物和越冬魚類的活動情況,發現異常,及時采取應對措施。

三、科學合理施救,降低越冬損失

150余天的越冬期,越冬魚類要受到水體環境、天氣條件等諸多因素的影響,盡管采取了種種措施,仍難免會出現意外,為了把損失降到最低,必須采取物理的、化學的、生物的或者綜合的方法進行救治。

(一)預防低溶氧

1.注水補氧。就是把含氧量較高的水,或者是把經過一段流程,把水中溶氧增加的水注入越冬池,來提高越冬池水的含氧量,同時又補充增加了越冬池的水量。

2.增氧機補氧。最好使用射流式增氧機增氧或納米管微孔增氧機械,將空氣注入冰下水體,使空氣擴散到冰下水中,從而增加水中的氧氣。此方法操作簡便,效果較好,大功率的適用于小水庫。盡量不使用葉輪式增氧機增氧,降低水溫過快,容易造成小型越冬水體的水溫降至1℃以下,導致越冬魚類凍傷。

3.原池水循環補氧。是在無水源的條件下采用的一種補氧方法。將越冬池中缺氧的水,通過電力等動力帶動水泵,將水提出或攪拌,使之與空氣充分接觸,以提高水中的溶氧,然后再流回原池,增氧效果明顯。但是該方法在面積較小的水面尤其是氣溫較低時不宜長時間應用,容易造成水溫過低,凍傷越冬魚類。

4.增氧劑增氧。潑灑化學增氧劑,按照產品說明操作,均勻潑灑,可防止低氧、解救缺氧。此方法成本較高,只能用于救急,不是提高水體溶解氧的根本方法。

5.施肥增氧。該法方法是最為常用的“生物增氧”法,也是相對科學實用的增氧措施,而且保持的增氧效果持久,但是從施用到發生作用的時間較長,應提前施用。磷酸鹽是浮游植物光合作用的限制性因子、越冬水體可施放過磷酸鈣來補充。如果施用氮肥(如尿素、銨鹽)要慎重,在pH>7的冰下水體中易產生氨,對魚有害。

透光良好的越冬水體、水中無大量浮游動物、水色又較深(透明度低于50cm)而溶氧仍大幅度下降時,就應當施肥。對一些長時間不能補充水或補水而水源營養鹽含量極少的水體,在封冰后不久就應著手施肥。生物增氧施用化肥時,最好使用磷肥,少用或不用氮肥,避免氨氮升高,致魚中毒。

越冬池水中因營養鹽不足而使浮游植物產氧減少引起氧量下降時,要追施無機肥,方法是:將硝酸銨和過磷酸鈣混合裝入稀眼布袋掛在冰下。掛袋深度應超過最大冰厚。施用量約為2m水深時畝施硝酸銨2.5~3kg,過磷酸鈣1.5~2kg。不缺氮肥的可以只施過磷酸鈣。水中營養鹽含量可以測定,也可以通過觀測池水溶氧、水色、浮游動物變化來判斷。如掃雪透光良好的池塘,水中沒有大量浮游動物的池塘,要定期添注新水以保持水深,切忌大量補水,以免抑制浮游生物的繁生。

水源方便的越冬池,應定期向越冬池注水,一般20~30d注一次。具體多長時間注一次水,每次注多少,要依越冬池水位下降和溶氧情況來確定。注水是安全越冬的有效措施。

(二)預防高溶解氧

高溶解氧主要是由于水體過肥,光合作用過強造成的。當水體中的溶解氧長期處于大于15mg/L,或者更高時,極易引發越冬魚類氣泡病,主要表現為魚體的體表、魚鰭等部位出現泡狀,并發癥狀是體表局部潰爛和水霉病,死亡率非常高。由于多數養殖者只關注低溶氧,忽略高溶氧,因此在每年的越冬過程中都會發生越冬魚類因發生氣泡病而造成大批死亡的事例。

預防的方法主要是隨時觀測水質監測結果,當發現溶解氧長期處在15mg/L以上,并有繼續上升的可能時,可采取換注井水或浮游植物含量較少的江河、水庫水,降低水體的肥度。也可以在降雪后適當減少清雪面積,降低光照強度,從而減弱光合作用,達到降低溶解氧的目的。

(三)預防有毒有害因子

水體中的有毒有害物質主要有氨態氮、亞硝酸鹽、硫化氫等,越冬期應經常檢測水體,及時加以預防。當水體pH值低于5時,可通過冰眼全池灌注生石灰漿,每畝40~50千克;氨態氮、亞硝酸鹽、硫化氫過高時,應換水或適當開啟增氧機。在機械增氧效果不好的情況下,氨態氮濃度偏高則每畝使用沸石粉40~50千克;亞硝酸鹽濃度高則使用食鹽降低亞硝酸鹽對魚的毒性,每畝用5~10千克;硫化氫濃度高,可使用硫酸亞鐵解除,每畝用0.3~0.5千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