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加工產業集群高質量發展工作方案
時間:2022-05-09 10:38:28
導語:食品加工產業集群高質量發展工作方案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為貫徹落實《市食品加工產業集群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文件精神,加快打造“水”“全域綠色食品”,大力培育食品加工產業集群,推動我市食品產業做大做強,實現農業高質高效發展,現結合我市實際,制定如下行動方案。
一、發展目標
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及來閩調研期間重要講話精神,加快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堅持質量興農、綠色興農、品牌強農,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延伸產業鏈、打造供應鏈、提升價值鏈、共享利益鏈”為重點,以標準化生產、精細化加工、集群化發展為方向,做大做強食品加工業,積極培育農業新業態新產業,實現農業高質高效發展。
“十四五”期間,我市以茶產業為主導,糧食、筍、食用菌、熏鵝、烤鰻等食品加工產業為輔發展思路,運用工業化理念、產業化思維,抓二產帶一產促三產,力爭到2025年,全市食品加工產業鏈條更加完整,產業融合機制更加健全,產業集聚效應更加明顯,基本形成布局合理、特色鮮明、要素集聚的食品加工產業集群。重點推進茶百億產業鏈創建工作,深入實施武夷巖茶優勢特色產業集群項目,鼓勵扶持茶產業一、二、三產高質量發展,重點引進茶飲料、茶日化用品、茶包裝等擴鏈、延鏈、補鏈項目,加快完成茶旅小鎮、茶檢中心等重點項目建設,推動茶產業專業園區規劃編制工作。加強源頭管控,推進控肥控藥,大力推進無藥無肥生態茶園建設,完善從種植、生產、加工、銷售各個環節質量監管體系全覆蓋。深化科技特派員制度,組織茶產業科技特派員,加快茶園生態化改造,推廣有機肥替代化肥,推行茶樹病蟲害綠色防控替代使用化學農藥、茶園套種樹木等管理模式,提高我市生態茶園的面積和茶葉品質。結合“水”品牌建設,加強“大紅袍”“正山小種”“武夷巖茶”“武夷紅茶”等公共品牌建設與保護。積極與新媒體開展特色宣傳,讓武夷茶“月月有牛事·季季有花樣”,不斷提高武夷茶的知名度、美譽度和影響力。對茶葉市場實行常態化、動態化監管,依法打擊茶葉市場假冒、偽劣、侵權、過度包裝、惡意炒作、偷逃稅收等行為。
二、重點任務
(一)主導產業
按照“控制面積、提升品質、做強品牌、延伸鏈條、增加附加值”的發展思路,圍繞茶產業“11363”發展目標,實施開展龍頭培育、質量提升、標準管控、品牌建設、市場營銷、融合發展等“六大專項行動”,進一步推動茶產業全方位高質量發展。
1.推動茶產業優化升級。加快推進生態茶園建設,研究制定生態茶園建設、茶園管理技術標準,鼓勵生態標準茶園、綠色(有機)、無公害茶基地建設,對現有茶山進行生態改造,圍繞整治山場改造、生態茶園改造、茶林聯動改造,打造三個生態質量提升示范片。健全從種植、生產、加工、流通全產業鏈質量監管體系,實現“從茶園到茶杯”的全程質量管控,加快推進國家武夷巖茶產品質量檢驗中心籌建進度,加強“一品一碼”農產品質量溯源體系建設,根據生產形勢和市場需求,及時修訂武夷巖茶、武夷紅茶標準體系,制定武夷巖茶、武夷紅茶標準樣品。充分發揮茶產業研究院、陳宗懋院士工作站作用,加強與湖南農業大學、農林大學、武夷學院等院校合作,加快茶樹優良種質資源保護及創新利用、生態茶栽培技術及機械運用、茶產業深加工產品新技術等技術攻關,全面開展現有武夷名叢的栽培、推廣、應用,以及茶葉生產、加工、倉儲等關鍵技術研究,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和推廣運用。
2.推動茶產業全產業鏈發展。按照“補短板、強優勢”的要求,圍繞“補鏈、延鏈、強鏈”目標,全面激發“鏈”式效應,實現茶產業全產業鏈發展。加快建設茶產業專業園區,根據《市茶產業發展規劃(2021—2025)》,對生態創業園區茶葉加工區進行擴園,建設集茶加工、茶食品、茶具、茶機械、包裝、倉儲、物流、電子商務、研發等全產業鏈于一體的茶產業專業園區,推動茶產業集中集聚發展。建立茶產業發展扶持基金,鼓勵武夷星、正山堂、香江、瑞泉等省級以上龍頭企業增資擴產、做大做強,引有競爭力的大茶企來設立總部和運營中心,鼓勵龍頭企業與小微企業聯合經營,鼓勵龍頭企業以收購、兼并等方式,整合各類分散的茶產業資源,打造跨區域、長鏈條的綜合性茶企龍頭。整合全市現有茶場、綜合農場等國有茶業資源,鼓勵引導茶企采取合資合作、股份制等方式進行重組配置,創新“龍頭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模式,探索建立“茶生態銀行”,打造農業(茶業)產業化聯合體,鼓勵以村或鄉鎮(街道)為單位組建合作社。推動開展茶產業延鏈招商,全面開發茶飲料、茶食品、茶保健品、茶化妝品等精深加工產品,支持香江茶業公司年產1萬噸速溶茶粉等標準化生產線、八馬茶文化研學體驗園等項目建設,發揮海峽兩岸茶葉包裝總部作用,建設全省茶葉包裝市場物流中心。
3.強化茶產品市場拓展和品牌建設。通過細分區域市場以及消費群體、消費特點,大力推廣優質茶,規范打造精品茶,帶動發展平價茶,有針對性地制定市場營銷策略,強化茶產品市場拓展。加快推進茶旅小鎮茶文化會展中心、質檢中心、交易中心等項目建設,加快打造“大紅袍天下第一”展銷平臺,加強與阿里巴巴、京東商城、“供銷e家”等電商平臺合作,對接京東、中茶廈門公司等大型企業,拓寬武夷茶銷售渠道。依托陸地港建設,布局茶產品物流基地,逐步完善建立“智慧茶業”管理信息化平臺,建設數字茶產業大數據平臺和電子交易平臺,發展“數字茶經濟”,全力建設京東茶原產地采銷集散中心、倉儲服務中心、商家服務中心,將打造成立足閩東北、面向國內外的茶貿易服務中心。加大“大紅袍”“正山小種”公共品牌的宣傳推廣力度,積極引導茶企規范使用武夷茶公共品牌標識,積極融入市“水”品牌戰略,不斷提升“大紅袍”和“正山小種”的品牌強度和影響力。積極探索“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的市場發展模式,通過海峽兩岸茶業博覽會,每年精心策劃一個主題,促進海峽兩岸茶業和融共生,推動在茶業經濟、商貿合作、茶文化交流等方面取得豐碩成果,打造永不落幕的茶博會。
(二)其他產業
1.糧食產業。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加大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力度,繼續實施高標準農田、糧食生產功能區、千億斤糧食產能、工廠化育秧基地等項目建設。積極推進新品種、新技術、新肥料、新農藥、新機具在糧食生產的應用,持續做好農業“五新”培訓推廣工作,選育和引進高產高抗優質品種,加快推廣水稻優良品種,提高農業良種化水平,加快推廣“野香優莉絲”、“中浙優8號”“又香優龍絲苗”等新品種。發展糧食精加工,延伸糧食精深加工產業鏈條,集成技術、集約項目、集中力量,進一步提高糧食單產和品質,保障糧食安全。大力推動糧食產能區建設,積極開展農作物品種試驗、鑒定、示范推廣,健全水稻病蟲害防治體系,進一步完善水稻生產功能區基礎設施,打造以興田鎮、吳屯鄉、五夫鎮、星村鎮、上梅鄉、嵐谷鄉、洋莊鄉為主的水稻主產區,重點發展優質稻、再生稻種植及推廣工廠化機插育秧、水稻“五新”技術等。在穩定水稻種植面積的基礎上,適度擴大特色雜糧種植,逐步形成以五夫鎮、上梅鄉、吳屯鄉、嵐谷鄉為主的特色雜糧生產區。
2.果蔬產業。著力培育一批加工型、流通型的果蔬規模企業,鼓勵建設果品貯藏、清洗、分級、精選、包裝等采后處理中心,和物流、冷藏、倉儲等設施。加快推進以果蔬批發市場為中心的農產品批發市場體系,新建和改造一批果蔬批發市場。完善果蔬從產地到市場的冷鏈體系,提高采后保值率、增值率,支持發展速凍果蔬和飲料等深加工產品,提高產品附加值。發展高優設施果蔬,建設智能溫室等高標準設施,提高設施果蔬生產水平綜合生產能力。推廣物聯網、水肥一體化、無土栽培等先進生產技術,提升水果蔬菜發展質量與水平。
3.白蓮產業。探索制定白蓮生產和質量分級標準,建立優質白蓮種藕繁育基地,引進新優白蓮品種,推廣種植“太空蓮”“建選5號”“建選17號”等白蓮新品種,加強“玉女白蓮”“熹柳鎮”“興賢”“半畝方塘”等白蓮商標注冊、保護和發展。加強蓮加工技術引進、研發,運用高新技術和先進技術設備對蓮子、蓮心、蓮葉、蓮梗、蓮藕、蓮蓬等進行全方位精深加工與綜合利用,形成系列產品,延伸產業鏈,提升產品附加值,逐步形成完善的產業鏈條。依托蓮荷種植基礎,打造以蓮荷文化為靈魂、蓮荷產業為核心、蓮荷主題項目為吸引、蓮荷精品民宿為特色的綜合鄉村旅游目的地。推動“互聯網+”,形成產品線上線下良性互動,暢通銷售渠道,打響“五夫白蓮”品牌。
4.食用菌產業。推進食用菌工廠化栽培和大棚設施栽培轉型升級,通過菌種更新換代,不斷總結、完善和改進食用菌設施栽培技術,做到精細化管理。加強食用菌加工業企業開展技術創新,發展精深加工,開發食用菌調料、風味食品等高附加值產品。以興田鎮為主,建設食用菌主產區,主要發展香菇、竹蓀、黑木耳、巴西菇、金針菇等種植及精深加工;以五夫鎮、上梅鄉、嵐谷鄉為主,建設菌旅融合示范區,主要發展姬松茸、竹蓀、黑木耳等種植。
5.畜牧產業。以嵐谷鄉、吳屯鄉為核心,重點發展白羽番鴨、閩北白鵝等優良品種,轉變傳統散養模式,鼓勵稻鵝、稻鴨套養模式,推進養殖規模化、標準化。依托“嵐谷白鵝”品牌發展深加工產業,拓展嵐谷熏鵝加工、包裝、配送等項目建設,支持熏鵝生產銷售企業做強做大。繼續舉辦“白鵝節”、熏鵝制作技藝大賽等活動,進一步擴大嵐谷熏鵝品牌效應。
6.水產漁業。推進稻魚綜合開發特色養殖,開展水產健康養殖示范創建,大力發展標準化池塘養殖、稻(蓮)漁綜合種養、工廠化設施養殖等綠色養殖模式。發展種苗、養殖、加工、流通、營銷和休閑旅游、“互聯網+漁業”等新產業、新業態,延長價值鏈。加快推動冰鮮加工和冷鏈物流體系等項目建設和旅游、觀光、垂釣、美食為一體的現代漁業產業園和現代休閑漁業基地建設。以嵐谷鄉、吳屯鄉為主,建設稻魚多模塊養殖示范區,推廣應用稻魚生態種養技術,實施“稻魚共生”標準化生產,加強原種保護、技術創新、稻魚米系列產品開發。
7.筍產業。按照“調優結構、提升品質、打造品牌、推進產業經營”的思路,在獲“中國竹子之鄉”和全國綠色食品原料(竹筍)標準化生產基地榮譽稱號的基礎上,結合旅游城區域的品牌特色,以毛竹為主,調整毛竹林結構,在上梅鄉建立全筍利用初級加工區,引進全筍高效利用加工企業,推進毛竹鮮筍加工利用以及竹筍休閑食品、即食筍制品、竹筍源食品飲料系列產品開發,帶動本地及周邊鄉鎮毛竹筍的加工利用,進一步做大做強竹筍特色產業。
三、保障措施
1.加強組織領導。為加快推動市食品加工產業集群高質量發展行動工作,確保完成市下達的“十四五”目標任務,成立以市政府分管領導為組長,農業農村、財政、發改科技、市場監管、工信、商務、林業、茶業等部門為成員的市食品加工產業集群工作推進領導小組,統籌協調食品加工業發展中的重大事項,推進各項優惠政策措施落實,具體組成人員如下:
組長:市政府副市長
成員:農業農村局局長
財政局局長
發改科技局局長
林業局局長
市場監管局局長
工信局局長
商務局局長
茶產業發展中心主任
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掛靠市農業農村局,辦公室主任由同志兼任,負責全市食品加工產業集群高質量發展日常工作。
2.提高思想認識。各鄉(鎮)、街道和市直有關部門要結合“再學習、再調研、再落實”活動,進一步提高政治站位,緊緊圍繞市和我市食品加工產業集群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要求,把發展食品深加工作為推動鄉村產業振興的重要環節,明確重點任務和時間節點,確保取得工作實效。
3.加強部門聯動。食品加工產業集群高質量發展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面廣、工作量大,各單位要強化共管共抓意識,樹立全市“一盤棋”,形成工作合力。領導小組辦公室要建立健全工作機制,及時協調解決工作中存在的問題,推動各項工作措施有效落實。市直各單位要加強互動聯動,按照工作要求,及時把各項工作任務落深落細落實。
4.落實工作責任。各責任單位要按照職責分工,把任務項目化、項目清單化、清單責任化,明確責任人、目標要求和完成時限。要強化與市相關部門溝通聯系,積極爭取政策資金扶持,對接日常業務和考評考核工作。要強化跟蹤問效,對工作推動扎實、成效顯著的部門,予以表彰獎勵;對工作落實不力、不作為、慢作為、亂作為,以及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的單位和個人,將予以嚴肅追責問責。
- 上一篇:重點產業集群招商引資工作方案
- 下一篇:特色主導產業發展項目實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