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建帶社建 共建促創建
時間:2022-02-11 11:14:00
導語:黨建帶社建 共建促創建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南司社區位于潯陽南轅門,占地面積0.52平方公里,有常住居民1057戶,人口3400余人,社區單位21家,基層黨支部25個,是九江市委機關宿舍和市人大、市政協機關所在地,是一個典型的機關型社區。近年來,南司社區以創建“星級社區”為動力,走出了一條“黨建帶社建、共建促創建”的社區黨建新路,先后被市區評為“安全小區”、“示范社區”、“文明社區”、“先進基層黨組織”。2004年,《創建明星支部,共建文明社區》一文被《社區黨建》雜志在全國予以推廣,被報界譽為“南司黨建共建模式”。 一、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共建人文“家園型社區”
南司社區是九江市委機關宿舍和市人大、市政協機關所在地,黨支部直管黨員6名,參、協、聯管黨員519名,占居民總數的15.3%,每6人中就有1名黨員,居民中正科以上領導干部家庭就有541戶,占總戶數的51%,每2戶中就有一戶領導干部家庭,同時每3戶中還有1戶70歲以上老同志組成的老人家庭。為了充分發揮以上“三種人”、“三種家庭”的優勢和作用,社區率先在全市建立了“社區黨建聯席會”,將轄區21個單位黨組織的負責人作為聯席會執行會長,社區黨支部書記作為秘書長,實行輪值制度,并與社區黨支部簽訂共建協作書,充分發揮黨組織戰斗堡壘和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同時,把區里關于“在職黨員到社區報到”的精神要求拓展為“市直機關黨員進社區”,并以“黨員志愿者協會”形式,將轄區內25個支部的各類黨員匯聚在社區黨支部的旗幟之下,組建了護綠保潔、治安巡邏、就業創業、扶貧幫困、家政服務等6支志愿者隊伍,每支隊伍指定一名廳處級退休干部擔任隊長,負責協調組織開展活動。為借助黨員、干部、老同志在居民中的感召力和影響力,他們還把社區劃分為八個責任區,每個樓棟設置一個樓棟長,動員一部分老黨員、老干部、老同志擔任責任區的責任人和樓棟的樓棟長,其中有市委副書記張華東、市人大副主任胡春如、市政協副主席向臘玉、老紅軍、老八路、老將軍、老勞模等。2004年以來,南司社區黨支部注重發揮社區黨員優勢、領導干部優勢和老同志優勢,創新建立了“愛心儲蓄銀行”,搭建了“勞動就業服務站”和“扶貧超市”兩個平臺,對轄區46名特困戶發放了收益卡,對富裕戶和黨員發放了愛心卡,增強了社區支部與所轄支部的橫向聯系,實現社區支部與所轄支部的條塊結合和對接互動。
二、美化環境,提升質量,創建綠色“花園型社區”
一個社區生態環境的好壞,關系著人們生活質量的高低。整合之初的南司社區環境堪憂,處處雜草叢生,垃圾成堆,特別是在南湖路一帶,樹木被人肆意破壞,成車垃圾隨意傾倒在路邊,臟亂差的環境給人們生活帶來極大的影響,居民怨聲載道。社區支部的黨員干部們看在眼里,急在心中。他們多方反映,四面呼吁,與相關部門協調交涉,終于引起市領導的高度重視。2003年元旦,南湖路的綠化工程完工,高起點、高標準的建設,一改南湖路的面貌,優美的環境成為居民群眾休閑娛樂的好去處。同時,社區黨員干部不忘加強宣傳工作,從開展督導管理工作入手,組織群眾開展“居室美化、陽臺綠化、樓道凈化”活動,由熱心居民、轄區單位黨員、老人協會成員組成社區環境督導隊,及時糾正不文明、不衛生的行為,增強居民的創衛意識。位于南湖路邊的一片自然生態林,環境優美,風景宜人,但因地皮轉讓給浙江開發商,生態林將面臨大面積的砍伐。社區干部又是在第一時間趕到現場與開發商協商,分析生態林對南司整體環境的重要性,大面積的砍伐勢必會嚴重破壞周邊環境,同時也會對開發商的投資項目產生極壞的負面影響。經過社區干部和駐區單位的真情勸說,開發商不但打消了砍伐生態林的念頭,還投入資金20萬元,用于生態林綠化的維護保養。社區借機調動駐區單位的共建意識和創建熱情,積極爭取市委后勤服務中心的支持,投資50萬元對社區大院進行整體綠化。2003年又投資60萬元,進行亮化,同時加強社區環境衛生設施建設,設置垃圾桶46個,果皮箱72個,增派環衛人員2名。社區投資了4.5萬元購置了健身器材,辦起了文化活動廣場,如今的南司社區綠化覆蓋率達70%以上,居民家庭綠化率達100%。大院變綠了,變美了,社區真正成為花園式生活小區。
三、外樹形象,內聚合力,共建文明“服務型社區”
一是以電影機械廠破產為切入點,實施“就業”服務。駐南司社區的電影機械廠破產后,職工們面臨下崗的困境,職工情緒極為不穩,社區黨支部密切關注職工們的思想動向,一方面對他們進行走訪,教育他們放下思想包袱,調整心態;另一方面積極想方設法幫助他們解決就業問題,讓他們感受社區溫暖。當得知市委大院打算請一批保安進行院內治安巡邏時,社區工作者馬上與大院管理組協商,全部聘請了電影機械廠下崗職工擔任治安巡邏隊員。他們還利用社區黨員干部聯系廣泛的優勢,積極向外推薦下崗工作。經過努力,他們大多數又打到了工作,恢復了自信。許多下崗人員都說:“從廠子里下崗,我們就像一群沒娘的孩子走向社會,是社區讓我們重新找到了家,重新找回了自己”。下崗女工文小鳳夫婦雙雙下崗,生活一度面臨困境,正是在社區的教育與大力支持下,為她解決了6萬多元的貸款辦起了制度廠,憑著他們自己的吃苦耐勞和聰明才智,訂單源源不斷,生產越做越紅火,今年她們成立“威帝文”制衣公司,并吸收五十多名下崗職工再就業,實現了社區就業服務的良性循環,她自己也成為全市就業的典型,多次受到市、區表彰。
二是以“五助工程”為切入點,開展“家政”服務。在全區聲勢浩大的開展“五助工程”時候,南司社區與市委大院管理組協商,在廬峰路48號院門口興建“再就業一條街”,為下崗再就業人員創造就業崗位,并成立“家政”服務中心,聘請老教授為下崗人員進行免費職業技能培訓。家政服務中心的成立,為供需之間提供了溝通的橋梁,既解決了“4050”人員的再就業困難,又為社區居民的生活帶來了許多便利,深受居民們歡迎。
三是以總理入住九江賓館為切入點,推進“創安”服務。前年,原國務院朱總理入住九江賓館,賓館保衛科對周邊的安全防范工作高度重視。對南司社區的安全穩定工作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社區工作者立即以此為切入點,深入開展社區“創安”服務,完善成立了治安防范五支隊伍:低保人員保安隊、黨員治安巡邏隊、市委大院保安公司、社區警務室和武警隊員,五支隊伍形成嚴密的治安防范網絡,白天有低保人員保安隊和市委大院保安公司的值勤站崗,夜間有“我為大家守一夜,大家為我守一年”的黨員義務治安巡邏隊,非常時期有社區警務室的警察和武警隊員的重點防范。由于各項治安服務措施到位,目前,南司社區正在向“無案件社區”目標邁進。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
四、形式多樣,真抓實干,打造“文明型社區”。一是開展教育活動,使社區“進位”。善于運用教育手段,積極利用社區黨校、市民學校等陣地,加強對社區廣大黨員群眾“三義三德”(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職業道德、社會公德、家庭美德)和科學文化知識教育,積極開展“‘三個代表’在社區、入家園、進家園”活動,使居民既受教育又得實惠。同時,開展以歌頌黨、歌頌祖國為主題的文娛活動,組織參觀消防基地,游覽革命勝地,開展環湖長跑、徒步登廬山活動,舉辦社區文化藝術節,做到“一月一主題,一周一活動”,春有“綠色之旅”,夏有“野外采風”,秋有“銀壇夜話”,冬有“春宵同慶”,唱響社區文化“四季歌”。二是創新服務內容,使社區建設“有為”。圍繞居民的衣食住行,發放便民“服務卡”,建立利民“五線譜”,開展愛民“五助行”,開設居民求助熱線,完善黨員聯系戶制度和家政服務。同時,廣泛開展“三心”(獻愛心、聚民心、暖人心)和“六千”(借千家力、辦千家事、取千家長、補千家短、分千家憂、解千家難)活動。采取政策扶持、網點吸納、黨員擔保等途徑,為下崗職工鋪設再就業的“綠色通道”。近年來,南司社區支部與轄區支部共結對幫扶各類困難家庭202戶,發放便民聯系卡5000余張,為困難戶辦實事180多件,共有200余名下崗職工實現了再就業。三是倡導團結奉獻,使黨員干部“振威”。社區只有6名干部,而且都是女同志。社區干部講究工作方法,選準工作切入點。如以電影機械廠破產為切入點,建立下崗職工檔案和再就業一條街,使下崗職工由一盤散沙又重新聚合在一起,使社區居民會成為下崗職工的“就業之家”;以市、區實施“五助工程”為切入點,把特殊群體中“最可敬”和“最可憐”的兩種人作為重點,組織社區干部與他們“攀窮親、結對子”,使社區成為困難群體的“希望之家”;以中央領導人入住九江賓館為切入點,大力推進社區“創安工程”,在社區干部中率先倡導和發起“我為大家守一夜,大家為我守一年”的義務治安巡邏活動,使社區成為居民群眾的“安全之家”,得到社區居民和老干部由衷的贊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