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人才資源市場化配置與宏觀調控

時間:2022-02-12 10:17:00

導語:對人才資源市場化配置與宏觀調控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對人才資源市場化配置與宏觀調控

人才資源市場化配置宏觀調控

有機結合的思考

按照十六大的要求加快實施人才戰略,必須把發揮市場在人才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與黨管人才的宏觀調控職能結合起來,通過觀念創新、機制創活和環境創優,加快三支隊伍建設,調大總量、調活存量、調優結構、調高素質,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前基本實現現代化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

創新觀念,確立人才資源市場化配置與宏觀調控有機結合的新思維

觀念創新是實踐創新的先導。要做好人才工作,必須破除觀念性障礙,牢固確立起三種新的理念。

確立人才資源市場化配置是第一配置方式的理念。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人才的需求信息在市場中反應最靈敏。只有通過市場這只無形的手,將供求規律、價值規律和競爭規律有效地引入人才資源開發,推動人才在產業、行業和地域間合理流動,實現人才、智力與資本、項目等要素的最佳結合,才能把人才配置到最合理、最能創造價值、最有效率的地方。

確立人才資源開發是黨委、政府第一責任的理念。“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的論斷,是對人才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基礎性、決定性作用的科學概括。各級黨委、政府只有按照“領導者應當成為人才工程的工程師”的要求,強化人才資本意識,搶占人才制高點,將眾多的人口資源轉化為現實的人才資源,以第一責任抓第一資源,以第一資源促第一要務,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保持區域經濟持續快速發展。

確立市場配置與宏觀調控相結合是實施人才戰略第一選擇的理念。實施人才戰略是一項事關全局和長遠的系統工程。由于市場本身存在的“缺陷”,單靠市場調節勢必導致人才資源流動、分布兩極分化的“馬太效應”。而直接的人頭管理方式又會產生人才供需脫節、造成資源浪費,也難以適應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各級黨委、政府只有敏銳把握市場經濟發展規律,變微觀直接管理為宏觀間接調控,按照市場化運作方式來配置人才資源,才能做到開發有序,配置優化。

創活機制,形成人才資源市場化配置與宏觀調控有機結合的新格局

靈活的機制是實施人才戰略的根本保證。要做好人才工作,必須健全三大體系,構建新型框架,激發機制活力。

構建社會化的人才資源開發體系。投資主體要多元化,不斷拓展人才開發資金的籌措渠道,面向境內外組織和個人加大引資力度,保證財政對人才開發投入的增長幅度高于同期財政經常性支出增長幅度。教育培訓要開放化,堅持“政府調控、行業指導、單位自主、個人自覺”的原則,有效整合各類教育資源,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的辦法,加緊黨政人才的知識更新、企業經管人才的高級研修和專業技術人才的繼續教育。人才流動要自主化,打破體制、部門、地域的壁壘,拆除身份、戶籍、檔案的藩籬,實行人才和用人單位的雙向選擇和契約管理,促進三支人才隊伍間的合理流動。選拔使用要競爭化,黨政人才推行公開選拔和競爭上崗,企業經營管理人才進行業績考核和公開招聘,專業技術人才實行成果評審和職稱競聘。要改革黨政機關職級工資和福利制度,完善企業經營管理人才和專業技術人才薪酬體系和技術、管理等要素參與收益分配機制,推進股權制、期權制、年薪制等激勵政策。

構建產業化的人才資源市場體系。要夯實市場基礎,充實高層次人才庫、本地籍人才庫、科技項目成果庫,健全人才市場的供求、價格和信息機制,建立人才配置與其他要素配置相融合的貫通機制,推行人才市場信息定期制度,積極探索與其他要素市場相通的人才市場實現形式。要健全市場系統,既要辦好綜合人才市場,又要發展各類專業人才市場;既要鞏固各類有形人才市場,又要開拓網上人才市場;既要健全技能型勞務市場,又要組建高層次人才“獵頭”公司,逐步建立起不同類型人才市場之間互聯互通的多層次、全方位人才市場系統。要提升市場功能,突出“管辦”分離,培育人才中介,降低民營人才中介服務機構的準入門檻,廣泛開展擇業指導、資格認證、能力考核、績效評估、薪酬調查、咨詢培訓等中介服務,不斷提高市場運行效能。

構建法治化的人才資源調控體系。要健全組織設置,完善人才工作機構功能,認真履行好牽頭抓總、綜合協調的職責。要切實轉變職能,從人才配置主體轉變為人才市場規則的制訂者及其運行過程中的監督者、服務者、仲裁者和維護者,從直接具體管理轉變為加強人才預測、規劃和制定宏觀政策。要抓住管好重點,立足整體開發,加強重點培養,始終把黨政領導干部、企業家、拔尖創新人才和學術帶頭人放在突出的位置。要加強督促檢查,進一步健全市、縣(區)、鄉鎮黨政領導科技進步目標責任制,加大人才工作考核力度。

創優環境,構筑人才資源市場化配置與宏觀調控有機結合的新平臺

良好的環境是人才“引得進、留得住、用得好”的重要條件。要做好人才工作,必須創優三個環境,著力夯實招才育才用才工作基礎。

創優經濟環境,搭建人才創業載體。依托大規模招商引資,加大招才引智力度,形成引項目、引資金與引才、引智四位一體的良性互動機制,放開視野集聚人才。依托高新技術園、留學人員創業園等現代園區建設,創建市、縣兩級科技創業服務中心,實施高新技術產業化項目、創建技術創新企業、集聚高級創新人才為重點的區域技術創新工程,扶持高新企業加快技術研發中心建設,支持有條件的企業創辦博士后工作站和研究生實習基地,加強與國內外知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聯姻”合作,促進產學研一體化,齊心協力集聚人才。全面融入長三角經濟圈,充分利用要素輻射的“擴散效應”,借助上海人才資源優勢,加大人才柔性流動力度,一心一意集聚人才。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

創優服務環境,開辟人才“綠色通道”。要加強高層次人才引進培養,騰出重要職位、關鍵職位和高薪職位,實行全方位引進;深化審批制度改革,創新行政體制,簡化辦事程序,提高行政效率,改人才流動的“審批制”為“備案制”,實行一站式服務;施行“零門檻”的企業登記制度,全力支持各類優秀人才來浙創業發展,特別對創辦的高新技術企業要從立項、融資等各個方面,實行全程化跟蹤。

創優社會環境,營造拴心留人氛圍。要積極創建省級文明城市、國家衛生城市、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和全國雙擁模范城市,達到社會秩序穩定、人際關系協調、人居環境優美,建設成最宜創業和人居的城市。要健全人才政策,完善領導聯系專家、有突出貢獻人才和高層管理人才獎勵、重要人才政府投保等制度,努力構造體制優勢。要加強輿論宣傳,發揮高學歷人才聯誼會作用,從政治、生活、學術上關心人才健康成長,形成“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勞動、尊重創造”的人文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