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華益慰心得體會:從白求恩到華益慰
時間:2022-08-24 08:57:00
導語:學習華益慰心得體會:從白求恩到華益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縱然蒼天會老、山河會變,有一種精神卻如同金子,雖久歷風雨依然閃閃發光,這便是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精神。在北京軍區總醫院原普外科主任華益慰身上,就集中體現了這樣一種精神。
捧讀這位模范醫務工作者的事跡,我們不禁想起了另一個曾經感動過幾代人的名字——白求恩。
白求恩、華益慰——一位生于加拿大,一位長于中國;一個殉職于抗日戰火,一個奉獻在和平時期。雖然,他們國籍不同、經歷不同,所處環境也不同,卻有著一個共同的稱呼——共產黨人,有著一個相同的職業——白衣使者。他們以救死扶傷為己任,用高尚的醫德和高超的醫術為醫生這個圣潔的職業作出了楷模,為共產黨人這個光榮的稱號增光添彩。
為了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白求恩不遠萬里來到中國,來到抗戰前線,直至戰斗到生命最后一息。在白求恩精神熏陶下成長起來的華益慰,把病人的健康當作畢生的追求,無論是在高寒缺氧的青藏高原,還是極度危險的抗震救災一線,哪里有生命的呼喚,他就出現在哪里;哪里的患者需要,他就把最好的醫術送到哪里。年過七旬,他還堅持每年做100多例手術,直到被查出晚期胃癌住進病房的前一天,依然戰斗在手術臺上……
從白求恩到華益慰,醫務工作者珍愛生命、心系患者的品德、情操一以貫之;共產黨人的廣闊胸懷和高風亮節一脈相承:對工作精益求精,對患者滿腔熱忱,對同事無私幫助……
白求恩曾在四個月里行程千里,以精湛的醫術救治了上千名傷員;華益慰從醫56年一直撲在臨床一線,挽救了數千名患者的生命,沒有發生一起醫療事故。白求恩把手術臺設在離火線最近的地方,以減輕傷員的痛苦;華益慰冬天為病人查體時,總是先搓熱雙手、焐熱聽診器,為的是盡量不讓病人著涼。白求恩在硝煙戰火中創辦衛生學校,編寫戰地醫療教程,手把手培訓八路軍醫務骨干;華益慰甘作人梯,把全部的知識、經驗、醫術無私地傳授給同事和后人,他帶出的200多名學生,許多成了學科帶頭人。
白求恩、華益慰,這兩個相隔半個多世紀的共產黨人,有著太多的相似。生命垂危之際,白求恩想到的是戰火中的八路軍傷員,想到的是最后一次盡自己的職責;三次大手術之后,病榻上的華益慰忍著劇痛,留下遺言:死后自愿解剖遺體,以供后人借鑒。他們胸中裝著人民,心里想著人民,一生一世造福人民,人民群眾也為他們毫無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所感動。直到今天,白求恩依然是人們心中圣潔的化身。聞知華益慰病重的消息,成百上千的相識和不相識的人趕到病榻前探望……
從白求恩到華益慰,都不是孤立的存在。在他們身后,是千千萬萬為人民服務的共產黨人,是千千萬萬心系患者疾苦的醫務工作者。雖然我們的黨群關系、醫患關系中還有這樣那樣不盡如人意之處,但,只要我們像白求恩、華益慰那樣,從我做起,努力做一個高尚的人、純粹的人、有道德的人、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有益于人民的人,那么,我們的社會風氣和醫德醫風就會不斷向著好的方向發展。讓我們像學習白求恩那樣,樹立起華益慰這面旗幟,學習華益慰的精神——這不僅是廣大群眾對醫德醫風的熱切呼喚,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時代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