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機構編制機制思考

時間:2022-08-28 04:31:00

導語:建設機構編制機制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建設機構編制機制思考

機構編制的監督檢查是整個機構編制管理工作的重要環節和有機組成部分。加強機構編制監督檢查對于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和事業單位分類改革,從根本上防止機構編制惡性膨脹、有效控制人員不合理增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要充分認識加強機構編制監督的必要性

機構編制管理不僅在國家行政管理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而且在國家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活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必須加強機構編制監督檢查。一是推進依法行政的迫切需要。推進依法行政是建設社會主義法制國家和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依法行政要求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必須依照法定權限和程序履行職責。但從實際情況看,部門之間職責交叉重復、工作相互推諉扯皮的問題仍然存在,有的部門權力缺乏監督制約,行政行為不規范、隨意性較大,越權、侵權及不負責任等現象時有發生。要徹底解決上述問題,必須靠制度約束、靠機制保障。通過建立健全機構編制監督檢查工作機制,對機構編制和職能管理中出現的不合理現象和問題,及時作出反饋,并進行適應性調整,才能有效杜絕不依法行政、行政不作為或亂作為等現象,為推進依法行政和實現機構編制管理科學化、法制化建設奠定良好基礎。二是提升機構編制工作整體效能的有效途徑。長期以來,機構編制管理存在著重審批、輕監管的問題,重視機構設置的變化、人員編制的增減以及政府職能的調整,而忽略了對機構編制執行情況的有效監督,嚴重制約了機構編制管理整體效能的發揮。黨政機構改革很容易陷入“精簡—膨脹—再精簡—再膨脹”的怪圈,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在于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監督檢查制約機制,因此,把監督檢查作為機構編制管理工作的一種常態,并始終不渝地堅持抓下去,才能凸顯機構編制工作的地位,有效激發其為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的功能。三是機構編制管理工作自身發展的內在要求。決策、執行、監督是現代行政管理不可缺的三個關鍵性環節。監督檢查是確保決策落實的重要手段。機構編制管理作為現代行政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從決策到落實具有較強的連貫性和協調性,加強監督檢查對于鞏固管理成果尤為重要。同時,機構編制工作政策性、紀律性都非常強,“編制就是法規”、“機構編制一經確定,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隨意更改”。從這個角度來看,加強機構編制管理,維護機構編制紀律、樹立編制部門的權威,客觀上要求加強化機構編制管理,建立健僉監督的長效機制。

二、機構編制監督檢查的方式方法

加強機構編制的管理,要開展定期或不定期的監督檢查。

(一)堅持日常監督與專項檢查相結合。日常監督重點是對機構編制方針政策和法律法規的執行情況、機構編制數額的控制和人員配備等情況的監督,是整個機構編制監督工作的基礎。主要通過三種途徑:一是事業單位登記年檢。通過一年一度的事業單位法人登記年檢,可以全面了解和掌握事業單位的業務范圍、人員結構、經費形式、資產狀況及運轉情況,及時發現事業單位在運行過程中的矛盾和問題,依法提出整改意見,確保事業單位健康有序發展。二是財政統一發放工資制度。通過對機關事業單位在編人員逐一進行對照審核,將財政供養人員情況完全置于社會監督之下,可以有效控制機關事業單位人員的不合理增長。三是機構編制統計。通過機構編制統計,有助于增強編制部門對一個地區、一個單位機構編制執行情況的宏觀把握能力,增強監督檢查工作的針對性。與此同時,注重發揮專項檢查的優勢和功能,緊緊抓住黨政機構改革檢查驗收、中小學核編等專項檢查的有利時機,找準目標,有的放矢,集中精力解決一批突出的矛盾和問題。

(二)堅持單位自查與定期抽查相結合。要求各單位每年將其職責履行情況、機構設置和人員編制增減情況進行自查,并將自查情況報告機構編制部門。事業單位自查工作由其主管部門負責,主管部門要嚴格把關、認真負責,各事業單位要積極參與、主動配合。在此基礎上,機構編制部門根據各單位的自查情況,選擇適當時機進行重點抽查,抽查以聽取匯報、查看資料和實地核查等方式進行,發現問題及時糾正,限期整改和解決。

(三)堅持事前監督與事后監督相結合。自覺將監督檢查工作寓于機構編制管理的全過程,做到事前監督與事后監督并重。對部門提出的要求增設機構、調整職能、增加領導職數和人員編制等事項,事前搞好調查研究和論證,形成有理有據的文字材料,供領導決策。作為機構編制部門要堅持原則,不徇私情,敢于“唱黑臉”、“當反面”,切實為各級黨委政府把好關、負好責。機構編制事項議決后,不是一推了之、撒手不管,而是要采取多種方式和途徑,對其機構運轉情況、職能履行情況、人員編制配備情況、事業單位登記情況等進行逐一跟蹤監督,并逐步形成一種常態,為實現機構編制正規化、制度化管理奠定基礎。

(四)堅持公開監督與自身監督相結合。機構編制部門應本著公開、透明的原則,對不涉及國家秘密的工作原則、審批程序等,采取適當方式向社會公開。機關事業單位的定編定崗定員情況,在不涉及國家機密的情況下,通過適當方式向本區域人民群眾公開。通過聘請社會監督員、建立健全投訴舉報制度等方式,廣泛征求人民群眾意見,進一步落實和擴大人民群眾對機構編制管理的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防止和杜絕“暗箱”操作等違法違紀行為。注重機關事業單位自身監督約束機制建設。通過完善各級機關事業單位機構編制的自查自糾制度、建立機關事業單位機構編制工作向本單位干部職工通報制度,充分發揮機關事業單位干部職工的內部監督約束作用,進一步增強監督檢查工作的實效。

三、建立機構編制監督檢查的保障機制

機構編制監督檢查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要深入持久的抓下去,就要建立一套長期有效的激勵和保障機制。一是建立領導責任追究機制。黨委、政府分管領導要認真履行機構編制管理第一責任人和主要責任人的責任。按照“誰批準、誰負責”的原則,對違反機構編制管理規定設置的機構、超編制配備的人員、超職數配備的領導干部,有關部門要對其主管責任人作出相應的處分。對上級業務主管部門利用掌管資金、財務、項目審批、評優評先等手段,對下級業務部門的職能配置、機構設置、人員編制和領導職數核定等事宜進行干預的,機構編制經調查核實后,責令其限期糾正,并給予通報批評。同時,機構編制部門違反規定審批機構和人員編制的,組織人事、財政部門違反規定辦理調配和錄用人員、核撥經費,由同級黨委、政府或上級有關部門予以通報批評,責令限期改正;情節嚴重的,對其主管人員和直接責任人給予黨紀、政紀處分。二是建立機構編制考核機制。機構編制部門要會同有關部門,對下一級黨委、政府主要領導審批事項進行年度審計和離任審計,并對本級各部門機構編制使用情況進行年度審計和離任審計。對有嚴重違反機構編制紀律的領導干部,不得異地任職和提拔使用,并按有關規定追究領導干部的責任。要把機構編制管理列入對各級黨政領導班子政績考核之中。當前,要以各級各部門財政供養人員總量控制情況作為監督檢查的重點,實行嚴格的考核責任制。三是建立機構編制管理內在約束機制。建立健全機構編制、人員工資和財政預算相互制約監督制度。機構編制是財政預算的依據。財政預算是控制機構編制約束的有效手段。只有在機構編制部門審核批準的機構和編制的限額之內,才能核定人員和工資,才能列入財政預算核發經費,才能辦理調配、錄用、社會保險、工資福利、戶口遷移等手續。要進一步加快信息化、電子化進程,抓緊實現機構編制、人員工資、財政預算等微機聯網,強化相互間的約束監督,加強“實名制”管理,嚴禁杜絕“吃空餉”的現象發生。

做好機構編制工作的監督檢查,筆者認為應重點抓好以下幾個環節:

一是要突出重點,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當前,行政機關的監督檢查要突出職能轉變和職責界定這個重點,重點抓好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后“三定”規定履行情況的監督檢查,解決好部門職能交叉和越位、缺位、錯位等問題,提高工作效率和行政效能。事業單位要突出人員配備這個重點,包括領導干部配備和一般工作人員的配備。以人員配備為總抓手,加強其他方面的監督管理。

二是要深入實際,切忌“蜻蜓點水”。發揚機構編制部門認真細致、敢于負責的工作作風,深入實際,深入基層,挖掘深層次問題,掌握第一手資料,堅決杜絕做表面文章的現象,集中精力解決一些突出問題,真正維護機構編制工作的權威。

三是要創新形勢,切忌“一把尺子量到底”。要善于從實際出發,根據新形勢、新任務的要求,積極探索好的經驗和做法,大膽創新,注重實效,做到“一把鑰匙開一把鎖”。

四是要配套聯動,切忌“單兵作戰”。機構編制監督檢查是一項系統工程,單靠機構編制部門單兵作戰,工作難以取得成效。要主動與組織、人事、財政、監察、勞動等部門聯系,爭取他們的支持和配合。要轉變管理方式,形成以機構編制部門為主,組織、人事、財政等有關部門分工負責、配合聯動、運轉高效的監督約束機制,共同把好機關事業單位進人關,嚴格控制機構編制不合理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