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企幫村鵝業交流材料
時間:2022-10-05 10:03:00
導語:民企幫村鵝業交流材料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集團在上級各有關部門的關心支持下,緊緊抓住國內鵝產業剛剛起步尚無名牌的契機,以工業化的思路謀化農業產業化的發展,在灌云縣侍莊鄉的瓦房村、朱埝村建設種鵝基地、灌云縣沂北鄉的新莊村、通榆村建設養殖基地和肥肝鵝加工廠、在灌云縣城北郊建設鵝系列產品深加工地,并與省駐阜寧縣扶貧工作組聯手在阜寧縣蘆蒲村建設鵝養殖基地,走鵝業產業化道路,實行訂單養殖,與農民形成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以做強做大龍頭企業作為整合“三農”的切入點,融入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推動農民盡快增收致富。
一、取得的成績
1、鵝業產業化經營的格局初步形成。
鵝全身都是寶,具有很高的經濟價值,這給集團因地制宜實施鵝業產業化經營帶來了廣闊的發展空間。短短三年時間,相繼建成了良種、炕孵、養殖、合作社、鵝肥肝、風鵝加工等6個初具規模的產業鏈企業。集團在在建設本地(淮安、宿遷)基地的同時,又在遼寧哈佐、內蒙的赤峰、黑龍江的肇東和吉林的四平建鵝業基地,形成了龍頭聯基地,基地帶大戶,大戶聯千家萬戶的發展布局,共計帶動農戶1萬戶左右,戶均增收3000元。
2、龍頭企業的帶動能力進一步增強。集團在做大自身、做響地方特色品牌的同時,反哺農民,回報社會,成功地把農民帶入市場,創建了快速發展的平臺和品牌,開拓了鵝產業的市場和技術,形成了既能帶動農民致富,又能產業化、市場化的品牌企業。集團現有“國”字號品牌6個,即國家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國家扶貧龍頭企業、國家農產品加工示范企業、國家綠色食品認證、國宴特供產品、清真食品;“省”字號品牌5個,即省成長型龍頭企業、省星火科技型龍頭企業、“**省名牌產品”、“**省新產品”,“**省著名商標”。龍頭企業帶領廣大農戶闖市場,農產品有了穩定的銷售渠道,就可以有效地降低市場風險,減少結構調整的盲目性。與此同時,龍頭企業依靠自身的力量,采取收購兼并低成本擴張,經濟實力和加工能力有了明顯提高,在市場競爭中不斷發展壯大。
3、鵝業產業化經營成為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渠道。在農產品供求關系變化的情況下,農業一般意義上的增產并不能使農民增收。以沂河沿線鄉村為例,以往當地農民每年只種一季三麥,除去成本,每畝凈收入只有350元左右,而實施種草養鵝比種植糧食效益提高5—8倍。特別是**集團風鵝加工項目的投產,拉動了當地成鵝收購價格的逐年飚升:2004年成鵝收購價為5-6元/kg,2005年達到7.6-9.0元/kg,2006年達到11.0-14.0元/kg,對促進農民增收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一大批養鵝戶取得了較高的經濟效益,擺脫了貧困,并形象的比喻道“十只鵝喝好湯,百只鵝換新裝,千只鵝蓋新房,萬只鵝奔小康”。
二、主要做法
1、在發展方向上打破常規。
較長時間以來,黨中央和國務院都把解決“三農”問題作為“重中之重”的大問題來抓。“三農”問題的癥結在哪里呢?如何建設好新農村?農民的出路在哪里呢?
帶著這個問題,****集團經過多次調研、分析,總結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建設新農村的物質前提是農村經濟的發展,只有發展富民優勢新產業,新農村的建設才有產業支撐。
實現農業的產業化、市場化是農民致富的唯一出路,產業化與市場化的形成只有通過與農民有利益聯結的龍頭企業來實現。在這樣的思路指引下,**集團別具匠心,審時度勢,果斷創新“基地(農戶)+公司(科技)+市場”的運作模式,即以農民為主建基地,公司以科技手段搞組合,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指導農民種養適銷對路的產品,把農戶的小生產帶入大市場,通過現代工業把農畜產品產業化、市場化、國際化;反過來,公司每年都拿出加工環節獲得利潤的10-30%,反哺基地,確保農戶不僅從種養環節獲益,還可分享加工環節的利潤,使公司與農戶形成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經濟聯合體。
2、在運行機制上開創先例。
為了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和產品市場競爭力,帶動農民增收致富,2003年4月,集團牽頭成立了全國首家鵝業合作社,通過組織管理、技術指導、良種供應、免費防疫、信貸支持、飼料供給、市場營銷、產業研發等八大服務與保障體系,把農戶、企業、市場三者聯為一體,引導農民種草養鵝,從方向、措施、效益三個方面解決了農民脫貧致富過程中“種養什么,怎樣種養好,賣給誰能賺錢”的三大難題。
三、存在問題和有關政策建議
****集團與時俱進,開拓創新,選準了鵝產業作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解決“三農”的突破口,目前產業鏈雖長,但粗度不夠;品位雖高,精度不夠。由于集團近幾年發展的步子邁的較快,又涉足新的產業,產品已進入了多元化,投資巨大,在發展過程中出現了一些問題,在決定企業生存和發展的關鍵時刻,懇請上級領導和有關部門幫助**出謀劃策,整合資源,解決一些實際問題,促進企業健康發展,加快農民增收、居民增崗、企業增效、財政增長目標的實現,溶入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特提以下建議:
(一)政策法規上要制定鼓勵發展政策
1、農村合作組織的建設,規范程序和補貼發揮行業協會的作用。建議搞好農業產業化,必須搞好合作組織,而這組織要政府牽頭、企業、職能部門、地方或政策銀行和農民組成,并請支農資金要支持合作組織的運行。
2、稅費政策,一是增值稅進13%,銷17%,企業要承擔還有4個點的稅差。二是所得稅只免初加工,不免深加工。而初、深加工在企業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流程。這兩項政策制約了農產品深加工,各項費用政出多門,種類繁雜,且規定給龍頭企業的政策不能到位。建議:(1)調整稅費政策,進出平等和優惠鼓勵深加工。(2)各種基金費用扎口。(3)督導政策落實到位。
3、土地政策
搞農業產業化要建基地,目前只有租賃,而租賃土地不能搞設施,有設施也不能融資。建議:(1)制定農業用地政策,要優于工業。(2)租賃土地搞基礎設施并能融資。
(二)信貸政策
農業產業化企業投資資金和大量收購資金目前不但沒有政策貸款,就連租賃土地上的所有資產都不能融資,使企業有資產沒資金。建議:(1)請金融部門制定支農政策,支持龍頭企業項目投資和流動資金。(2)將糧棉油收購專項資金擴大到農產品收購。(3)可以請省、市成立龍頭企業擔保公司來解決(目前資產條件不合金融規定問題,變通渠道)。擔保公司可由政府牽頭,企業出資參加、財政資金分期補助注入的合作形式。
(三)財政支持
建議對有前途,有帶動能力的產業化龍頭企業,要根據發展規劃有計劃重點連續支持,不能扶一兩年就停下來,因為農業產業化企業投資大、時間長、見效慢、風險大、社會責任強,所以選準一個產業必須扶大扶強。培育出有規模、有品牌、有競爭力的龍頭企業,將鵝產業建成國家級現代農業特色園區。
(四)市場體系
由于農業產業化的龍頭企業在市場體系的構建中,主渠道是大型超市。建議政府牽頭制定龍頭企業的產品與超市對接措施,降低門檻、節省費用、減少環節、快速回籠,使龍頭企業的產品直通市場。能否運用金融工具,協調政策銀行為超市開具承兌匯票,解決超市結帳不用付現,而企業加速了資金回籠,縮短了帳期。
(五)科技培訓
農民比較散、亂、無組織,觀念、技術比較落后,急待于培訓。培訓要講究實效,決不能務虛,要讓其深刻領會培訓的內容并能快速運用到實踐中去。通過培訓,改變其觀念,增加技術,能迅速投身到農業產業化的建設中去,成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有力后備軍。
上述建議基本上是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過程中的共性問題,認真研究、快速解決會加快發展步伐和作用。農業產業化它不僅是產業,而且更重要的是社會問題。建議對各級政府要下指標,象招商引資那樣考核,則會快速發展。
若上述建議能得到高層領導重視,中國的三農綜合效益會快速提升,鵝業能解決資金瓶頸,2009年就能達到銷售超3億,利稅3000萬元的效益,可新增就業崗位1500個,帶動當地一萬農戶增收1億元;到2012年能達到20億銷售,帶動10萬戶農戶增收。爭創2008奧運食品基地,擴大產品知名度、誠信度,以達到用產業提升地方知名度的政治效益,真正建成具有帶動作用的產業化農頭企業。使神奇浪漫之都的連云港新增集賞鵝、品鵝、斗鵝、鵝裘服飾展示的“中華鵝都”,實現立足港城,面向世界,小鵝做成“大鵝王”的目標。
- 上一篇:民企幫村食品交流材料
- 下一篇:民企幫村工商交流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