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黨的群眾工作交流材料

時間:2022-06-21 09:43:00

導語:企業黨的群眾工作交流材料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企業黨的群眾工作交流材料

隨著非公有制經濟迅猛發展,大力加強非公有制企業黨的建設,做好黨的群眾工作,對于增強黨的階級基礎,擴大黨的群眾基礎,鞏固黨的執政地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為此,我們結合浙江實際,對非公有制企業黨的群眾工作進行了專題調查。

一、存在的主要問題

通過調查了解到,各級黨組織進一步加強了非公有制企業黨建工作,創造了企業黨組織與職工民主對話、流動黨員社區服務中心、企業民主聽證會等富有浙江特色的非公有制企業黨的群眾工作的新方法。但也不可否認,非公有制企業黨的群眾工作還面臨不少問題,主要是:

黨的工作覆蓋面太小。總體上黨的群眾工作在非公有制企業仍然是薄弱點,一些家庭作坊式的私營小企業,黨的群眾工作還是空白點。

黨務工作者疏于黨務。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省有非公有制企業黨組織書記17405人。由于黨務工作者基本上都兼企業行政管理職務,他們往往忙于企業事務而疏于黨務。近四年來全省通過多種方式共選派黨建工作指導員12300多人,但由于是兼職,每月到企業的時間有限(一般規定為每月不少于4次),加上不熟悉企業員工及經營管理情況,真正有效地在企業中開展黨群工作的時間也不多。企業的一般黨員和群團組織負責人能主動參與黨群工作的也大約只占一成。

黨的群眾工作成效不明顯。調查顯示,被調查者認為所在企業黨組織在職工群眾中的地位和威信:很高的占13.6%,比較高的占27.3%,一般的占59.1%;認為非公有制企業黨組織與職工群眾關系好的占18.2%,一般的占81.8%。總體評價不高,說明工作效果不佳。

二、原因分析

我們認為,主要受以下六個方面因素的影響:一是領導因素。上級黨組織和有關職能部門,對非公有制企業黨的群眾工作的宏觀指導和管理還不夠。二是思想因素。一些黨組織負責人認為自己受雇于企業老板,說話不算數,對黨的工作不熱心。三是能力因素。目前非公有制企業黨員干部的能力總體上不能適應開展群眾工作的需要。非公有制企業黨群組織負責人大部分是來自機關事業單位退休的老同志,這些同志雖然有黨的工作經歷和責任心較強的優勢,但不少人觀念陳舊、缺乏創新,在探索新形勢下如何做好黨的群眾工作上思路不清,點子不多。一些普通工人黨員,不在管理崗位上,黨員先進性體現不夠,也影響了黨的群眾工作的開展。四是業主因素。一些企業主盡管同意在企業中建立黨組織,但其主要目的是為了提高企業知名度,至于開展黨的活動則不關心,不支持,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黨的群眾工作的開展。五是企業因素。非公有制企業開業、歇業、停業受市場波動影響很大,很難把企業黨的群眾工作納入穩定的規范管理之中;有些非公有制企業分布分散,跨行業、跨地域經營,注冊地與經營地分離,也給開展黨的群眾工作帶來很大困難。六是體制因素。一方面是非公有制企業有其自身的行政管理體系,黨組織在企業中的管理職能相對比較虛化,導致企業自覺不自覺地放松了黨的群眾工作。另一方面,目前群眾工作的運行機制還沒有完全融入企業的管理體制,企業黨工團的配合協調機制還沒有建立,黨組織統籌開展黨的群眾工作的能力不強。

三、對策與思考

1.加大非公有制企業黨的組織和工作的雙重覆蓋。在原有的基礎上,爭取做到30名職工以上的非公有制企業都有黨員,80名職工以上的企業都建立黨組織,并同時建立工、青組織。在那些規模小、職工和黨員人數少的非公有制企業集聚的地方,建議籌建非公有制企業社區黨組織和聯合工會。充分發揮黨建工作指導員、聯系員的作用。

2.大力實施非公有制企業“黨員人才工程”,推進黨員隊伍的素質建設。重點培養現有黨務工作者和具備一定黨群工作素養的后備干部,不斷提高他們做群眾工作的能力。全面推行黨員推薦、群團組織推薦、職工推薦、黨組織確定的“三推一定”的發展黨員辦法,積極把生產經營骨干、技術骨干和一線優秀職工吸收到黨內來。積極穩妥地做好在非公有制企業的業主和股東中發展黨員工作。面向黨政機關退休干部、軍轉復退軍人、國有企業黨群工作者以及農村黨支部書記等,物色善經營、會管理、懂黨務、樂奉獻的黨務工作者人選,充實黨務人才信息庫,為企業的黨群工作提供人力資源支持。

3.努力優化非公有制企業黨的群眾工作環境。建議把組織指導開展非公有制企業黨的群眾工作作為非公有制企業黨建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的重要職能。在規模較大的鄉鎮可以設立非公有制企業黨群工作指導站,加強對鄉鎮面上特別是未建黨組織企業的群眾工作的指導督促。采取稅收調節、先進評比等措施調節企業內外利益關系,幫助企業主樹立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依靠職工辦企業。

4.改進非公有制企業黨的群眾工作的方式方法。一是寓群眾工作于服務管理之中。依法依規開展社會醫療保險、養老保險、住房公積金和女工帶薪休產假等,維護職工的利益。建立解決職工困難的經常性工作機制,在企業中設立職工生活互助基金,采取企業專項撥款、發動職工捐款的方式籌集資金,用以補助特別困難的一線職工。健全企業主和企業黨組織負責人的對話交流制度,實行企業勞、資、工會三方工資集體協商制。二是寓群眾工作于教育培訓之中。已建立黨校的企業,要運用好黨校這一陣地,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將思想教育與業務知識學習有機結合。三是寓群眾工作于企業文化建設之中。健全職工代表會議,進行廠務公開,設立群眾意見箱,定期面對面聽取職工群眾的想法,認真研究解決職工反映的問題。協調解決企業主與職工、職工與職工之間的矛盾,增進相互之間的理解和信任。培育企業精神,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娛活動,滿足職工群眾的文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