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土局思路保障發展經驗材料

時間:2022-02-06 10:53:00

導語:國土局思路保障發展經驗材料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國土局思路保障發展經驗材料

一、創新適應“七個轉變”的工作思路

思路決定出路。在逆境和困境中,有思路就有出路;在順境和坦途中,有思路才有更大的發展。年初,**市委、市政府作出推進六大產業、創建宜居城市的戰略部署,掀起新一輪趕超發展熱潮。在快速發展爭先進位中,國土資源部門深感責任重大、壓力巨大。如耕地保護與用地保障的矛盾、用地需求與占補平衡的矛盾、節約集約與粗放利用的矛盾、保障發展與維權維穩的矛盾、提升效能與規范管理的矛盾等等。能否經受住這些困難和壓力,在實施“七個轉變”大學習、大討論、大實踐中有所作為,關鍵要解放思想,理清思路,正確處理好“四種關系”:一是保障發展與保護資源的關系。保護資源是第一責任,保障發展是第一要務,兩者在本質上是一致的,都是為了增強資源可持續利用能力。**市走生態城市發展道路的實踐證明,只有綠水青山,才有金山銀山;只有科學有力地保障,才有發展的質量和速度,才能為真正有效地保護提供條件;只有合理有效地保護,才有資源的永續利用,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二是主動服務與規范管理的關系。服務發展是國土資源管理的首要任務,嚴格監管是國土資源管理的職責所在。既不能以嚴格監管為由,對經濟社會發展服務消極作為,又要警惕以保發展為由弱化監管;既要加強統籌協調,提高工作效率,為中央決策部署的落實提供強有力的國土資源保障和服務,又要強化監管,嚴厲打擊違規違法行為,維護良好的國土資源開發利用秩序,保證子孫有飯吃,能發展。三是開拓創新與依法行政的關系。開拓創新本身就是發展的動力,也是國土資源監管的動力。依法行政就是要為經濟社會平穩較快發展提供良好的制度環境。國土資源部門既要不斷解放思想、大膽探索、敢為新政,又要堅持嚴格管理、制度為本、依法行政。四是政府調控與市場配置的關系。在全球金融危機的大背景下,要進一步強化統籌規劃、宏觀調控、審批監管和考核評價,合理確定資源供應的總量、結構和時序,實施差別化資源利用政策,加強對資源開發利用的引導與調控。同時,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建立反映資源稀缺程度的價格形成機制,促進資源優化配置和高效利用。

二、創新適應“七個轉變”的工作方式

方式決定成敗。方式對了,事半功倍;方式錯了,事倍功半,甚至南轅北轍,緣木求魚,欲速則不達。**是一個傳統農業市,要做大經濟總量,關鍵的一條就是要始終堅持把項目建設作為保增長、保民生、保穩定的重中之重。因此,今年國土資源工作要轉變方式抓重點,“四保一促”抓落實。一是保增長,用好地。保證發展用地,關鍵要在“多、快、好、省”四個字上做文章。“多”,就是多渠道做大用地規模。要全力做好新增建設用地報批工作,采取“用好計劃指標、爭取預留指標、搶抓掃尾指標、探索周轉指標”的“用地四法”,做大新增建設用地總量。同時,進一步優化城鄉用地結構,拓寬城市用地空間,緩解城市建設用地供需矛盾。“快”,就是加快審批。要按照“提前介入、加強指導、搞好協調、加快報批”的要求,開辟重大項目報批“快速通道”,以高效的工作保障重點建設項目的用地需要。“好”,就是優化結構。重點做好中央擴大內需的投資項目、保障性民生工程、重大基礎設施、優質工業項目、生態環境建設,以及農民工返鄉創業項目用地的保障和服務。“省”,就是節約集約。堅持最嚴格節約用地制度,總結推廣“六要一推動”的新機制,即向空中發展要地、向存量土地要地、向閑置土地要地、向置換土地要地、向舊村改造要地、向開發整理要地,推動土地管理由重審批向重動態監管轉變,使土地資源真正成為促進**經濟騰飛的“助推器”,而不是成為制約經濟發展的“瓶頸”。

二是保紅線,管好地。積極構建耕地保護共同責任機制,變“一家管,大家用”為“大家管,大家用”。重點做好“四個方面”的工作:第一,部門“強”管理。全系統要把發現率、制止率、報告率、查處率“四率”作為評價耕地保護工作的重要標準,全面履行國土資源管理職責。第二,社會“廣”發動。全面推廣聘請土地協管員的做法,廣泛發動全社會各方面力量共同參與耕地保護工作,使各類信息反饋能夠及時、準確,從而爭取到耕地保護的主動權。第三,監督“明”公示。在每個鄉(鎮)、村設立基本農田保護公示牌,主要交通沿線、城市和村莊、集鎮周邊集中連片的基本農田保護區設立明顯的保護標志,向社會公示基本農田的方位、面積、保護措施、責任人、舉報電話等,形成廣泛的群眾監督體系。第四,管護“全”覆蓋。耕地保護責任狀逐級簽到農戶,構建“市、縣、鄉、村、組、農戶”六級責任網絡,確保**市基本農田保護率穩定在85.5%以上。三是保礦業,找好礦。振興礦業經濟,關鍵是要出成果。地質找礦要取得成果,就要以找大礦、找好礦為目標,科學規劃,統籌管理,進一步優化地質工作布局。第一,完善地質工作的投入機制。

今年,省政府已經設立3億元地質勘查基金,主要用于省內重點礦種和重點成礦區帶的前期勘查。省廳也設立地勘基金管理中心,實施“特色資源緊缺資源找礦工程”,首期1.3億元資金已經啟動運作。**市將積極爭取省勘查基金在本地開展探礦活動,盡可能爭取多發現礦產后備資源。第二,完善地質工作的激勵機制。制定出臺地質找礦成果獎勵辦法,鼓勵和促進地質勘查單位多找礦、找大礦、找好礦。加緊對**市優勢礦產如陶瓷土、高嶺土、煤炭等資源的勘查工作,努力實現勘查開發秩序明顯好轉、礦山開局明顯合理、開發利用水平明顯提高、資源保障能力明顯增強、安全環境狀況明顯改善、礦業經濟總量明顯壯大等六大目標。第三,完善礦產資源的整合機制。關閉生產規模過小的礦山,保留部分已上規模的礦山。在此基礎上,對**市礦產資源進行重新規劃。計劃用3-5年時間,建成一批達產達標的礦山企業樣板,通過資源整合,使現在礦山數量減少30%,到2015年全市礦山企業數量控制在800個以內。四是保民生,維穩定。重點要做到“增民利、解民憂、保民安”。第一,增民利。要依法做好農村土地登記、確權、頒證工作,進一步推進征地制度改革,按照新地征地補償標準依法及時足額支付到位。落實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制度,加強被征地農民就業培訓和指導,積極探索貨幣安置、征地費入股安置、保險基金安置、留地安置、調地安置、低保安置等多種補償安置模式,確保被征地農民原有生活水平不降低、長遠生計有保障。

第二,解民憂。要本著“信訪無小事”的原則,暢通群眾利益訴求渠道,妥善處理國土資源利益糾紛,堅持對每宗信訪件做到“四定”,即定責任領導、定責任人員、定解決方案、定辦理期限,從源頭上預防和減少信訪問題,把問題解決在基層,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狀態。第三,保民安。**市屬地質災害易發區、多發區,全市現有各類地質災害危險點3600余處,多分布在偏遠山區,規模較小,突發性強,危害性大,治理難度也大。為彌補地質條件的“先天不足”,**市在建立健全地質災害防御體系的同時,對已經查明的地質災害隱患點,根據性質和規模,著手實施永久性搬遷工程,從根本上消除地質災害隱患點的危害。五是促和諧,建機制。主要探索建立“七個機制”:一是土地置換機制。以土地利用現狀圖、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圖等圖件為基礎,開展廢棄礦山、工廠、公路和閑置宅基地的清查工作。二是探礦找礦機制。以開展地質找礦改革發展大討論活動為契機,對全市緊缺和急需的鉭鈮、優質瓷石、煤、水泥用灰巖,實施整裝勘查,集約開發,力爭取得地質找礦的重大突破。三是執法監管機制。繼續鞏固土地執法監管長效機制的成果,建立健全市、縣、鄉、村四級分區監管工作機制,推動執法監管由重一家負責向重共同防范轉變。四是地災預防機制。今年努力建成1~2個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十有縣”,爭取用5年時間完成全市所有山區丘陵區縣(市)的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十有縣”建設。五是利益調節機制。積極探索建立造地與用地相掛鉤、節約集約用地與土地利用指標“兩個掛鉤”機制。六是隊伍保障機制。加強對領導干部的監督,實行黨政分設和干部異地交流機制,使系統內廣大干部全身心投入工作。七是環境優化機制。建立用地審批“快速通道”,定期深入基層進行“現場辦公”,主動做好重大建設項目用地報批工作。

三、創新造應“七個轉變”的內外環境

環境是發展的基礎,環境建設也是生產力。部門能否發展壯大、事業能否生機勃勃,與內外環境密不可分。實踐證明,抓環境就是抓發展,抓環境就是抓機遇,抓環境就是抓加速崛起的保障和動力。環境建設對全市國土資源工作非常重要,當務之急要抓好典型,樹立形象;提高效能,服務大局;反對腐敗,廉潔自律;加強宣傳,擴大影響。要創造好的環境,提升國土資源形象。當前,要重點創優“三大環境”:

一是成長環境。干部隊伍是管理的基礎,是事業發展的關鍵。全系統要廣泛深入地推進學習型機關創建活動,推動隊伍建設由重使用向重培訓轉變。第一,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堅持傳統方法與現代手段相結合、思想灌輸與啟發教育相結合、正面示范與反面警示相結合、理論教育與形象教育相結合,引導廣大干部職工堅定不移地貫徹落實中央、省、市關于國土資源管理的大政方針和工作部署。第二,加強業務素質教育。制定全系統干部培訓規劃,加大政策法規、業務知識、現代科技管理知識等方面的培訓力度,增強機關干部職工履行崗位職責的本領。第三,增強創新實踐能力。通過掛職鍛煉、交流輪崗、蹲點調研等方式,推動機關干部深入基層、深入群眾,主動到環境復雜、矛盾集中的地方去,在實踐中積累經驗、提高素質、增長才干。

二是發展環境。要緊緊圍繞建一流隊伍、樹一流作風、做一流工作、創一流業績、作一流貢獻的“五個一流”目標,深入開展“七個轉變”大學習、大討論、大實踐活動,進一步提高機關效能,創優發展環境。第一,突出優質服務。增強對國土資源法律法規和政策的理解力、執行力、操作力,為市委、市政府當好參謀,為縣(市、區)政府把好用地、用礦關;切實轉變作風,深入基層現場辦公,解決難題,指導用地、用礦報批工作。第二,突出高效服務。簡化行政審批程序,變串聯審批為并聯審批,嚴格執行首問負責制、服務承諾制、限時辦結制、責任追究制,做到合法用地、用礦不卡殼、不滯留。第三,突出便捷服務。運用新技術、新手段提升服務水平,加快“金土工程”建設,實行全市土地和礦業權網上報批;大力推行政務公開,建設國土資源門戶網站,方便基層和群眾查詢、了解相關信息和資料,使群眾足不出戶就可獲得所需的信息。

三是輿論環境。國土資源工作首先是干出來,同時也要說出來,讓更多的人了解國土資源工作是十分必要的。當前,要重點抓好三種宣傳載體,為國土資源工作創造良好的輿論環境。第一,新聞宣傳。加大對外宣傳報道的力度,做到經常性的報紙有文、電臺有聲、電視有影。第二,主題宣傳。以“4.22地球日”、“5.12防災減災日”、“6.25土地日”、“8.29測繪日”、“12.4法制日”等主題宣傳活動為契機,通過制作宣傳展板、現場咨詢、文藝表演、發放材料和懸掛標語等各種形式,向社會廣泛宣傳國土資源法律法規和有關政策。第三,典型宣傳。在全系統深入開展廉政勤政先進典型評選活動,按照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嚴格條件,發揚民主,采取自下而上、自我考評與逐級審核的方法進行,在各縣(市、區)局樹立1名廉政勤政先進典型,使干部職工學有榜樣,趕有目標,在全系統形成崇尚先進、學習先進、爭當先進的良好風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