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矛盾與科學發展觀思考
時間:2022-05-30 11:30:00
導語:三大矛盾與科學發展觀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自從人猿相揖別,人作為人生活在地球上,便處于種種矛盾之中。萬千矛盾,可概括為三:人與自然的矛盾、人與社會的矛盾、人與自身的矛盾。這三大矛盾決定著人類的物質生產和精神生產、人類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質量。全面認識這三大矛盾,有助于我們尋找解決矛盾的最佳途徑,提高化解矛盾的能力,使發展又好又快,早日臻
于每個人全面而自由發展的理想境界。
一、人與自然的矛盾
人與自然的矛盾,就是生存的矛盾,物質需求的矛盾,生活環境的矛盾。當人類享受自然諸多恩賜的同時,又不得不承受自然帶來的災害與壓力。
首先表現在生存環境不如人意。通常說生態平衡,那只是就局部地區而言。其實,生態原本不平衡。70%是海水,30%是陸地,陸地環境,優劣各半。就拿我國來說,南方多雨,北方干旱;江浙沿海多平地而少礦藏,西北西南多礦藏而少平地;南方多植被,西北多光禿;低緯度炎熱難當,高緯度日照不足;貴州地區“地無三尺平,天無三日晴”,青藏地區高寒缺氧,許多地方環境惡劣,不宜人居。現在搞的南水北調、北煤南運、西氣東輸、西電東送等工程,就是調節不平衡。
野生的植物、動物等天然饋贈,不能滿足人類的飲食需求;樹葉、獸皮、山洞,不能解決人類的御寒和住所。在原始社會,人類靠采獵度日,勉強存活。進入奴隸社會后,由于青銅器、鐵器的相繼發明,勞動工具和勞動技能的進步,食物稍有結余,卻又出現了剝削制度,奴隸依然過著饑寒交迫的生活。發展到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多數人還是窮人,甚至食不果腹、衣不蔽體。這里有剝削制度、分配不公的原因,也有人類征服自然的能力仍然不強、獲取的生活資料總量不足的原因。在生產力不發達的漫長歲月里,人類基本上靠天吃飯,憑艱辛的勞作收獲微薄的食物。唐朝宰相李紳感嘆:“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民謠唱道:“赤日炎炎似火燒,野田禾稻半枯焦,農夫心內如湯煮”,卻又無可奈何。千萬年來,民以食為天,填飽肚子始終是第一大難題,故迄今為止,人們見面第一句話總是問:“你吃了嗎?”稱找工作為“找飯碗”,丟工作為“砸飯碗”。到20世紀后半葉,少數幾個發達國家的公民才過上了溫飽生活,并出現了一批富翁。但是,即使進入21世紀,還有相當多的國家和地區依然在貧困線上掙扎。即使是那些發達國家,仍有相當數量的貧民需要救濟,方能維持低水平生活。“全球有半數人口一天靠不到兩美元生活;有10億人一天的生活費還不到一美元;10億多人每晚都是餓著肚子睡覺;1/4的人口喝不到潔凈水。大約1.3億兒童從沒有上過學,每年都有1000萬兒童死于可以預防的疾病。”(比爾?克林頓)有許多人看不見藍天與陽光,呼吸不到新鮮空氣,有病得不到醫治,住在危房里,甚至無房可住,生活區的環境臟亂差,交通不便,信息不通。不少地方的進步極為緩慢,慢到幾乎一輩子看不到變化。年復一年,面貌依舊;代復一代,貧困依然。
除生態環境不如意之外,還有各種自然災害。時有澇災、旱災、風災、雪災、火災、震災、蟲災、瘟疫等發生,給災區居民造成重大損失,甚至是毀滅性打擊。黃河近3000年來決堤1500多次,平均2年1次,兩岸人民飽受“黃禍”之害。難以防范的地震,全球每年發生約500萬次,平均約7秒1次,約有100次造成災害。1995年日本阪神大地震,造成6000多人死亡,3萬多人受傷,30多萬人無家可歸,直接損失10萬億日元。中國近130年來,發生7.8級以上的特大地震10多次,平均約10年1次。1976年唐山大地震,死亡20多萬人,重傷近20萬人,一座大城市被夷為廢墟。2008年汶川大地震,死亡近9萬人,傷員近50萬人,物質損失近8500億元,重建需要萬億元以上。歷史上許多大災害,導致,人相食,史不絕書。多次發生瘟疫,造成大量人口死亡。在14世紀40年代,由鼠疫細菌引起的黑死病,從克里米亞傳到西歐和北非,死亡7500萬人。1918年的全球流感,美國死亡67.5萬人,印度死亡1250萬人,全世界共死亡2500萬人。
先秦著名典籍《管子》,把水、旱、風霧雹霜、瘟疫、蟲災,稱作“五害”,認為“善為國者,必先除其五害”。把防治自然災害,解決人與自然的矛盾,放在治國安邦的首位。經過千萬年的拼搏,時至今日,人類在治水、治沙、治荒、防火、防震、防疫等方面取得了巨大進步,但不敢“過分陶醉于我們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報復。每一次勝利,起初確實取得了我們預期的結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卻發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預料的影響,常常把最初的結果又消除了。”(恩格斯)各種自然災害,仍在頻頻光顧人間,奪走大量生命財產。同時,由于人類對地球的過度開發,大量使用化肥農藥、化工原料,帶來了許多新矛盾:諸如植被減少,地球變暖,大河斷流,臭氧層破壞,空氣、水質、土地、食物、建材、垃圾、噪音等一系列污染,加上各種職業病,等等,影響生活質量,威脅生命安全。人類在用科技提高生產力、改造自然的過程中出現的各種事故,如礦難、空難、井噴、塌方、車禍、核泄漏等等,從另一方面帶來了新的壓力。近年來,我國每年僅交通事故一項就有10萬余人喪生,平均每天死亡300多人,每5分鐘有1人喪命,每1分鐘有1人致殘。人類同自然的矛盾與較量正未有窮期,任重而道遠。二、人與社會的矛盾
如果說人與自然的矛盾表現為物質生存的問題,那么,人與社會的矛盾則表現為物質生存和精神生存兩個問題,兩者又可歸結為一,即人權問題。正如印度德蘭修女(1986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所說:饑餓,不單指沒有食物,而是指愛心的渴求;赤身寒冷,不單指沒有衣服,而是指人的尊嚴受到剝奪;無家可歸,不單指無棲身之所,而是指受到排棄和譴責。當愛心不能滿足、尊嚴受到剝奪、被社會非法排棄和譴責,就是人權受到侵犯,是人與社會的矛盾的表現。人類的痛苦與災難,不單是來自于自然,也來自于人類自身。盧梭甚至認為:“人類的不幸大部分都是人類自己造成。”
人與社會的矛盾,首先表現為人與家庭的矛盾。家庭是生存的寄托、力量的源泉、幸福的港灣,但也是矛盾的始發地。過去家庭中存在不平等,男尊女卑、重男輕女。戰國時期甚至出現“產男則相賀,產女則殺之”(韓非子)的現象。還有嫡庶之別、長幼之別、前娘后母之別,相當嚴格。這些區別導致待遇不同、命運不同。在皇家,嫡長子有繼承王位的權利,爭立太子的斗爭殘酷無情。為奪皇位,常常鬧得血雨腥風。隋朝楊廣弒父殺兄,唐朝李世民弒兄殺弟,秦二世胡亥繼承皇位后,仍將20多個兄弟姐妹全部殺害;而武則天為爭當皇后,掐死了親生女兒;等等,難以勝數,觸目驚心。
封建社會的指腹為媒、包辦婚姻,犧牲了無數青年男女的幸福,造成了數不清的悲劇。女子受“三從四德”的束縛,毫無獨立性可言。“餓死事小,失節事大”,寡婦不得改嫁,人性遭到摧殘。還有女子纏足,平添了諸多痛苦。
夫妻關系最親密,但也不乏瑣屑、微妙的矛盾糾葛。二人之間,時而愛,時而怨;愛時纏纏綿綿,怨時別扭斗氣。有許多妻子不得不含淚忍受丈夫的家庭暴力,有不少兒童因父母離異而缺乏親情與關愛。
婆媳之間、妯娌之間、兄弟姐妹之間,同樣有矛盾。家庭愈大,矛盾愈多。“清官難斷家務事”。資產階級更是“撕下了罩在家庭關系上的溫情脈脈的面紗,把這種關系變成了純粹的金錢關系”(馬克思)。中國封建社會的“三綱”,其中的“父為子綱,夫為妻綱”,沒有平等可言,由此產生無數的矛盾與苦惱。
從家庭走向社會,矛盾更復雜了。上學后有與老師、同學的矛盾,干工作有與上司、同事的矛盾,做生意有與買方、賣方的矛盾,打官司有與對方、司法機關的矛盾,等等。凡因學習、工作、生活涉及權益的地方,都有矛盾,處理不好就會引起沖突。
人與社會的矛盾主要有兩大方面,一是與官府的矛盾,承擔官府規定的種種義務、負擔,如兵役、勞役、賦稅等。還有官府規定的種種法律與道德的約束。毫無疑問,有些義務、負擔、約束是必要的,合乎情理的。二是與他人、與集體的沖突。社會的每個個體、集體都在追求自身利益,名利場上,充滿博弈。有時遭遇強凌弱、眾暴寡、惡欺善、富驕貧、大欺小的惡行。普列漢諾夫指出:“弱者受強者壓迫,這種現象自然狀態中有,在社會生活方式中更多得無比。”日常生活中經常出現民事糾紛和刑事案件。這些糾紛、案件需要政府、社會裁判,裁判如不公正,又加一層矛盾。
由于人口基數大、增長快,造成僧多粥少,上學難、就業難、看病難、購房難。再加上科技發展,用人相對減少,造成爭飯碗、爭崗位、爭級別、爭薪酬,這些成為常在的壓力。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司馬遷)“人們奮斗所爭取的一切,都同他們的利益有關。”(馬克思)清朝時,傳說乾隆皇帝下江南,有一次在鎮江金山寺與法磬禪師賞江景,面對往來的船只,乾隆問:“長江一日有多少船往來?”禪師答:“兩條船,一條船為名,一條船為利。”的確,無論是與家庭的矛盾,還是與他人、與集體、與社會的矛盾,表現雖然五花八門,而核心是利益問題,是名韁利鎖。此外,還有“人類因無知或偏見引起的沖突,有時比因利益引起的沖突更可怕”。()
在政壇有權力、祿位之爭,在商場有市場、利潤之爭,在學界有觀點、門戶之爭。精英之間的主義之爭、領袖之間的路線之爭,不一定為個人名利,但為的是團體、階級、黨派、民族的利益,是大的利益之爭。人與人斗爭的手段,既有合法的、道德的,也有非法的、缺德的。人們受利潤的驅使,有時還會干出傷天害理的事,從而造成社會對個人權益的侵犯。如食品、藥品的假冒偽劣,廢氣、廢水、廢料以鄰為壑地排放,公共建筑的偷工減料造成的事故,無不是對健康和生命的侵害。近年來我國發生一系列食品安全事故,特別是2008年暴露的三鹿毒奶粉事件,引起公憤,輿論嘩然。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不同地位、不同利益的人們形成不同的階級,階級之間又必然有斗爭。被剝削階級與剝削階級、被壓迫階級與壓迫階級之間的斗爭從未停止過。種族之間、民族之間、文明之間、宗教之間也存在爭斗。斗爭者之間沒有永久的敵人,也沒有永久的朋友,只有永久的利益。
戰爭帶給人類的負擔與痛苦是巨大的、慘烈的。據記載近5000年來,全世界共發生過1.4萬余起戰爭,年均2.8起。1992年竟爆發30起,1993年又爆發34起。“槍炮一響,黃金萬兩。”每次戰爭都給人類的生命財產帶來重大損失,給文明成果造成嚴重破壞。戰火過后,滿目瘡痍,斷壁殘垣,哀鴻遍野,一切又得從零做起,而心靈創傷則難以愈合。兩次世界大戰更是把歐洲甚至整個世界變成了“屠宰場”,達到人類自我毀滅的高峰。一戰死亡人數1000多萬,傷2000多萬,二戰死亡5000萬以上,物質損失以萬億計。二戰時還使用了原子彈,雖然美國的目的是要打敗日本法西斯,但受害的卻是日本民眾。時至今日,各國儲備的軍火總威力能毀滅地球多次,核武器超過25000件,TNT當量攤到每個人頭上高達3噸。“人在自己血肉之軀的手中,握有足以消滅一切形式的人類貧困和一切形式的人類生命的力量。”(約翰?肯尼迪)窮兵黷武者大有人在,強權主義者大有人在,爭奪領土、資源、市場、利潤、霸權的斗爭處處可見,戰爭陰云無時不在空中飄忽,隨時可能變成腥風血雨,向人間襲來。當然,戰爭問題很復雜,有正義與非正義之分,正義戰爭是人類進步的動力,它帶來的損失是為了進步不得不付出的代價,而非正義戰爭則完全是災難。
在太平清明時代,矛盾少些、緩和些、易化解;在混亂黑暗時代,矛盾多些、緊張些、不易化解。在暴政、戰亂時期,民眾的生活處境極其惡劣,或喻為“人間地獄”,或曰“水深火熱”,故自古有“寧為太平犬,不為亂世民”的民謠。暴政者想出了百般酷刑對付民眾的反抗,如劓、黥、刖、斷指、割耳、挖眼、水牢、炮烙、油烹、腰斬、車裂、凌遲等等。一人犯法,株連多人,甚至滅三族、誅九族。
如果社會制度不合理,法律不公正,勢必挫傷許多人的積極性,甚至逼上梁山,所謂“善無善報,惡無惡報,不如做土匪強盜”。聞一多在詩中寫道:“這是一溝絕望的死水,這里斷不是美的所在。不如讓給丑惡來開墾,看他造出個什么世界!”反映了一部分人的心態。陳勝、吳廣“伐無道,誅暴秦”的揭竿而起,鐘相、楊么“等貴賤、均貧富”的吶喊,高迎祥、李自成“均田免糧”的訴求,洪秀全、楊秀清“殺盡不平乃太平”的怒吼,等等,掀起了一次次農民戰爭。
中外歷史上有些昏聵統治者,于國家興亡胸中無數,于百姓疾苦無動于衷。自以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從而作威作福,理得心安。任蒼生啼饑號寒,但保我錦衣玉食;任民怨此起彼伏,但保我安享尊榮。出則儀仗蔽天,前呼后擁;入則紅樓盛宴,曼舞輕歌。聽不見百姓的真實呼聲,看不見社會的真實情景。解決自然矛盾無方,年復一年,山河依舊;榨取民脂民膏有術,苛捐雜稅,有增無休。社會分配嚴重不公,貧富差距兩極分化,“富者田連阡陌,貧者亡立錐之地”;“金樽美酒千人血,玉盤佳肴萬姓膏。燭淚落時民淚落,歌聲高處怨聲高”。所以,孔子怒斥“苛政猛如虎”,柳宗元冷諷暴政毒如蛇!于是乎,載舟之柔水,變為覆舟之怒濤。一場場動亂周而復始,一頂頂王冠得而復失,代復一代,跳不出興亡周期律。三、人與自身的矛盾
人與自身的矛盾,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肉體,二是心靈。
與肉體的矛盾表現為疾病、殘疾帶來的痛苦。病有百種,樣樣難受。久病者叫病魔纏身,苦不堪言。許多英杰,因重病在身,雄才難施;幾多天才,因不敵病魔,英年早逝;不少家庭,因有重癥病人,常年壓抑。今天,醫術雖已取得很高成就,但仍有心血管病、艾滋病、風濕病、精神病、癌癥及各種職業病折磨著人類,造成無盡的煎熬。中國有8700萬殘疾人,全世界有6.8億殘疾人,他們比正常人更多了一些艱辛與痛苦。
醫學科學的發展,在減輕人類病痛、提高人體素質、改善生活質量、延長壽命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但是,無論是西藥還是中藥,均有不少毒副作用。世界衛生組織公布的資料表明,全世界每年患者死亡病例中,近1/3是由于藥物使用不當引起的。中國現有的2000萬耳聾者中,有近80??是與鏈霉素、慶大霉素使用不當有關。
人在青壯年時,體魄強健,充滿活力,中年過后與肉體的矛盾開始顯露,疾病漸漸出現。有病后做事常常力不從心。到了老年,病痛增多,要花很大精力與之斗爭,有的花主要精力,有的花全部精力,有的甚至不能自理,還需他人照料方能活下去。
人與心靈的矛盾,首先表現在人不能戰勝自身的弱點。發展需要勤勞勇敢,積極進取,但人天生有惰性,安于現狀,得過且過;發展需要堅忍不拔,愈挫愈奮,但人天性容易氣餒悲觀,破罐破摔;發展需要謙虛謹慎,善始慎終,但人天性容易驕傲自大,膨脹熱昏。
明知吸煙有害健康,吸毒危及生命,就是控制不了煙癮、毒癮,吸成了肺癌,吸干了身體。中國的煙草稅收每年高達數千億元,而每年有100多萬人死于吸煙。當前全球有2億人在使用,每年大約有10萬人因吸毒而死亡,有1000萬人因吸毒而喪失了正常的勞動能力。明知賭博有風險,就是抵擋不了誘惑,心存僥幸,陷身賭場,最后輸個精光,落得妻離子散。明知貪污受賄犯罪,就是利令智昏,貪得無厭,終致淪為囚徒,身敗名裂。
人與心靈的矛盾,其次表現在精神苦惱。人既生活在物質世界,也生活在精神世界,物質生活有痛苦,精神生活有苦惱。精神苦惱并非都因貧窮苦難,度日如年,也有富裕者,如某些大老板;并非都因地位卑微,受氣受壓,也有位高權重者,如帝王將相;并非都因事業無成,一無所有,也有功成名就者,應有盡有,如諸多名家。人與心靈的矛盾,有的是良心發現,有的是懊悔、遺憾,有的是憤世嫉俗,有的是冤冤相報,有的是理想難以實現,有的處于弱勢地位卻翻身無望……
人是萬物的主宰,但在萬物面前,人又曾自嘆弗如:鳥兒能在藍天自由翱翔,人卻受著種種局限;蜜蜂能在花叢中自由采蜜,人卻不能自主地創造;群雁高飛和諧有序,人類社會卻充滿戰亂沖突;候鳥能從南到北、從東到西地自由遷徙,魚兒能在江河湖海里自由游蕩,人卻一輩子走不出小山村,被束縛在土地或作坊;兔子尚有寬敞的三窟,蜜蜂亦有精致的蜂房,人卻缺乏足夠的居屋;春夏秋冬百花競放,各展英姿,散發不同的芳香,人的天性卻得不到充分的張揚,有時被壓抑或扭曲。這一切又無不引起人的苦惱。“哀莫大于心死。”心靈的痛苦有時甚于肉體的痛苦。心靈的痛苦能誘發精神抑郁、失常、分裂。
有的人因解決不了與疾病的矛盾而自盡,有的人因解決不了與心靈的矛盾而自殺。如今,中學生、大學生、博士生、教授跳樓不算稀奇,名人、高官、大款自盡亦時有所聞。據《莫斯科共青團報》2009年7月10日報道,俄羅斯最近12年每年約有6萬人自殺,每10萬人中有36?D38例,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5倍。日本自1998年以來,自殺者人數已連續11年超過3萬,每10萬人中有24例。韓國在2007年共有13470人自殺,每10萬人中有29例。全世界每天有近3000人自殺,有自殺念頭者更是難以數計。
人與自身的矛盾,大多是自然與社會矛盾帶來的,是它們的延伸和反映。生存環境惡劣,物質匱乏,饑寒交迫,勞累過度,便引起疾病。社會環境不良,不自由不舒心,受到不公正待遇甚至遭受欺凌侮辱,便引起心靈痛苦。矛盾之間,交相作用。肉體的痛苦可引起心靈的痛苦,心靈的痛苦可誘發、加重肉體的痛苦。人與自然的矛盾解決不好,加劇人與社會的矛盾;人與社會的矛盾解決不好,又阻礙人與自然矛盾的解決。與自然、與社會的矛盾解決不好,勢必加劇與自身的矛盾。但是,也有些痛苦是人性的弱點和自身的素質造成的。如心胸狹窄,目光短淺,庸人自擾,嫉賢妒能,患得患失,“才下眉頭,又上心頭”,最后“機關算盡太聰明,反算了卿卿性命”,自己做了自己的掘墓人。
人生的命運無常、酸甜苦辣,使人感慨不盡。有道是:“不如意事常八九,可與人言無二三”;“天有不測風云,人有旦夕禍福”;“昨天是座上賓,今天成階下囚”;“眼見他起朱樓,眼見他宴賓客,眼見他樓塌了”;“正笑他人命不長,哪知自己歸來喪”。屈原“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杜甫泣血錐心,寫出詩史“三吏三別”。梁祝化蝶,凄涼起舞,舞不來戀愛自由;竇娥喊冤,呼天搶地,哭不來司法公正。仁者落淚,“邑有流亡愧俸錢”;志士扼腕,歲月蹉跎飲恨亡。在過去的專制條件下,改造社會、改造人生、改變命運何其難!以致江南才子唐寅作《一世歌》,表達出對人生的不滿和無奈,反映了一部分人的心態。四、解決人與自然的矛盾
在種種矛盾與壓力面前,人類免不了困惑、苦惱、悲觀,但總的態度是奮起應對,積極化解,變壓力為動力,一往無前。“世界不會滿足人,人決心以自己的行動來改變世界。”(列寧)人“通過他所作出的改變來使自然界為自己的目的服務,來支配自然界”。(恩格斯)各種災難可能一時打敗人類,但不能征服人類。千萬年來,人類堅持抗爭,生存著,發展著,進化著,不斷改造客觀世界,同時改造主觀世界。正是在種種矛盾的壓力下,促成了一系列人間奇跡的創造。
在古代,中國的祖先即認為“人定勝天”,可以“制天命而用之”。(荀子)從茹毛飲血到美酒佳肴,從樹葉獸皮到綾羅錦繡,從山洞茅舍到摩天大樓,從小病即倒到心臟搭橋,從短壽夭折到長命百歲,從最初的“吭唷吭唷”到多重唱、交響樂,從迷信鬼神上帝到人文社會科學的昌明,從肩挑手提到機械化、自動化,從大自然的奴隸到入地下海航天,從洪荒蒙昧到現代文明,人類不再完全靠天吃飯,不再完全依賴大自然的恩賜,而是自己創造財富,改變環境與命運,造福自身。
解決人與自然的矛盾,就是要從自然界獲取充足的生活資料,解決衣食住行問題,滿足物質需要;就是要戰勝自然災害,增強抗災能力,把災害的損失降到最低限度;就是要改造環境,美化環境,使環境與人和諧相處;就是要把人從大自然的奴役下解放出來,從必然王國進入自由王國。因此,必須建設物質文明、生態文明。
生物學家米丘林說:“我們不能坐待大自然的恩賜,我們應當向大自然爭取。”但人類向大自然索取時,不能采取掠奪方式,必須考慮后續發展;不能污染環境,必須兼顧生態文明。北宋思想家張載提出“民,吾同胞;物,吾與也”,千年之前即認識到應把大自然當成朋友,做到“天人合一”。1960?D1970年代,西方有識之士認識到人類“只有一個地球”,看到了“寂靜的春天”,“增長的極限”,為之醒悟,于是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的新思想,開始走出誤區。
要建設物質文明、生態文明,必須發展生產力;要發展生產力,必須發展科學技術。高度的科學技術帶來發達的生產力,發達的生產力帶來充足優質的食物,涼暖合身的衣服,寬敞舒適的住房,青山綠水的生活環境,安全便捷的交通,準確詳盡的信息。科學技術帶來的機械化、自動化、智能化,使勞動強度降低,工作輕松有趣,工時縮短,閑暇增多。人們可以有較多的自由來學習、娛樂、度假,到各地旅游觀光,把整個世界當成后花園。依靠科學技術,人類不斷擴展生活的空間,延長生命的時間,豐富生活的內容,提高生活的質量,增加幸福的指數。
科學技術帶來的效率,不僅是體能簡單的和數、倍數、指數,而且是能干體能不能干的事。是科學技術使人類具有神話般的“千里眼、順風耳”,使人類“上九天攬月,下五洋捉鱉”的夢想成真。科學技術不斷破除神話玄機,不斷增強人類的力量,不斷增添希望之光。如今的電腦網絡,使人類跨入信息化時代。世界連為一體,地球融為一村,天涯若比鄰。傳統的數學、物理、化學、醫學、農學、天文學、地理學等,加上生命科學、遺傳學、干細胞研究與再生醫學、認知學、納米技術、克隆技術、電腦技術、核能技術、航天技術、轉基因技術、人工智能技術等等一大批新興學科的發展,不斷創造出人類過去想都不敢想,甚至無法想象的奇跡。科學技術的每一項進步,就帶來一些極限的突破,促成一批記錄的刷新。科學技術帶來的產品極大豐富,使人們在消費方面有充分的選擇,以至無需選擇,并將最終填平官本位造成的級差鴻溝,公民同等享受文明成果,各取所需。總之,科學技術是改造自然、改造社會、改造人類自身的巨大力量。科學技術的好處說不完,科學技術的潛力挖不盡,科學技術的發展無止境。愈往前發展,科學技術展示的力量便愈大。
發展科學技術,必須同時發展人文科學、社會科學,因為三者同等重要。人文科學、社會科學也是生產力。如果沒有人文社會科學的引導與制約,科學技術可能用偏,出現異化,反過來成為威脅、破壞、毀滅人類的力量。食品、藥品以及諸多商品的假冒偽劣,用的是科技;生化武器、核武器用的更是尖端科技。
要發展科學技術、人文科學、社會科學,除了發展教育,別無選擇。政府的第一要務就是發展教育。人來到世間的第一任務就是接受教育。全體社會成員通過教育學習知識,提高綜合素質,掌握改造自然與管理社會的本領。要建立學習型社會,形成學習光榮、學習快樂、學習是責任、學習是一種生活方式、終生學習的氛圍,做到學有所教,教有所成,成有所用,用有所功。
很早以來有一種說法,在困難的情況下不能拿出很多錢來辦教育,等到富裕了才能多拿錢辦教育。這是平庸的思路,凡人也能做到。只有在困難的情況下也能多拿錢優先發展教育者,才叫有遠見卓識,才能領導民族較快走出落后困境,后來居上,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成為人類的脊梁與先鋒!不重視教育,舍不得在教育上花大本錢,很難改變現狀,更不可能贏得未來。我國近30年來之所以發展超常,迅速崛起,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實施了科教興國戰略,加大了教育投入。教育發展了,人的素質能力提高了,沒有資源可以開發資源,沒有市場可以培育市場,沒有財富可以創造財富。知識就是力量,知識創造財富,知識改變世界,知識減少錯誤,知識改善人生。中國第一個被稱為圣人的是教育家孔子,千百年來備受朝野愛戴的也是教育家孔子,今天作為古代文明的代表走向世界的仍然是教育家孔子。“一個國家有沒有前途,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這個國家重視不重視教育。”()如今世界各國教育投資的平均水平達到GDP的5%,有的國家高達9%。日本近10年都在8%以上,半數以上的國民受過大學教育。從學生的校舍課桌,可以判斷執政者的眼光;從今天的教育投資,可以預見明天的強弱勝負。當然,發展教育,必須是素質教育、科學教育、創新教育,而不能是科舉教育、應試教育、格式化教育。
- 上一篇:畜牧獸醫職稱工作總結
- 下一篇:用好干部靠制度民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