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河道綜合治理工作交流材料

時間:2022-07-31 04:09:00

導語:城市河道綜合治理工作交流材料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城市河道綜合治理工作交流材料

目前國內許多大城市的水利建設已經從農村水利過渡到了都市水利,而且從都市水利發展到環境水利,再從環境水利向生態水利轉化,城市水環境的整治已經愈來愈被社會各界所重視,人們已經由傳統的防洪、排澇的水利建設觀念向建設“安全、舒適、優美”的水環境觀念轉化。人們對“開了口的混凝土管道”的河道形象感到冷漠,人們需要的是令人流連忘返的水流清澈、水邊植物茂盛,富有大自然情趣的水環境。河道的功能已經不僅僅是“瀉洪、排澇、蓄水、引清、航運”,而且還包括“景觀、旅游、生態、對周邊環境的呼應”等等。人們對水環境的要求越來越高,不僅需要與周圍環境相協調的河道景觀,而且需要河水清澈見底、魚蝦洄游、水草茂盛的自然生態景觀。城市河道是城市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城市河道進行綜合治理,對于維護城市生態平衡、優化城市景觀、改善人居環境具有重要意義。

總體思路是以建設健康、生態、親水河道為目標,堅持集中治理與長效管理相結合,工程改造與生物凈化技術相結合,治污與造景、防洪相結合,因河制宜、一河一策,重點實施河面保潔、沿岸截污、上游造景、下游蓄水,建設和保持水清、河潔、岸綠、景美的河道生態環境,把河道打造成城市重要景觀亮點。

一、突出抓好防澇泄洪

防澇泄洪是城市河道的首要功能。根據各河道實際情況,按照五十年一遇洪水標準要求,針對不同的斷面形式校核計算,以滿足河道不同設計斷面情況下的泄洪能力,使河道在流量、寬度、深度等方面實現動態平衡,達到行洪要求。其中對河堤均采用直立式擋墻,對河道沉積的淤泥進行清理,清黑除臭,暢通水流通道,給洪水以出路。禁止在河道保護管理范圍內搭建建筑物和阻水設施、填堵河道,加強河道及沉砂池等設施的養護管理,對涉及河道的建設工程強化防汛排澇要求,確保河道暢通和行洪安全。

二、突出抓好截污治污

河道污染主要來自于城市污水大量排放,導致水質惡化,因而恢復河清水澈,截污治污是根本手段。要堅持管網配套和環境執法軟硬一起抓,一方面貫通沿河排污管網,推進雨污分流改造,為污水收集強化硬件支撐,另一方面加大對違法排污行為的查處力度,將所有排河污水全部截流并網,削減進入河道的污染物總量,保護水體環境。在截污治污過程中,采用高科技手段加強對河道未知污染源的勘察,為截流提供準確依據。對屬重大水污染事件的,由環保部門立即進行水質取樣送檢,對污染原因進行調查,并按程序及時上報和通報。

三、突出抓好景觀打造

本著一河一景、因河制宜的原則建設河道景觀,不搞千篇一律,力求突出特色、各具靈性。盡量保留河道原有的自然流線狀態,避免裁彎取直,打造自然的河流帶狀景觀。在考慮防護強度、安全性和耐久性的同時,著力建設水體和土體、水體和植物或生物相互涵養,適合生物生長的生態型河堤;通過在水中種植各種水生植物、投放魚苗等來增加河道生物多樣性,建立河道天然凈化系統,提高河道自凈能力和生態功能、美學價值;加大違反市容環境衛生和亂搭亂建等違法違章行為的查處力度,及時清理打撈水面漂浮物,確保河道水面衛生整潔,針對河道流量不足問題,充分收集利用雨水,同時將中水作為河道的補給用水,對下游進行蓄水造景;加強濱水區的親水性、人文性等景觀建設,岸邊形成一定寬度的濕地環境,構成一個人河互動、人水和諧、能見水親水的帶狀景觀空間。公務員之家:

四、突出抓好源頭治理

我市城市河道為季風區雨源型山溪河流,河床比降大,源短流急,暴漲暴落。如源頭防護措施不到位,一旦遇有大的降雨,裹挾著大量山石、泥沙、樹枝、垃圾的泥水濁流便會以極快速度順河而下,對河道生態系統、景觀系統形成極大沖擊,造成極大破壞。因此,河道管理必須逐步從末端治理向源頭監管、事后處理向事前預防轉變,做到標本兼治、治標更治本。要認真研究制定防止雨季山體滑坡、泥石流以及雨污混流等問題的根本性措施,例如在上游修建大型沉砂池等,從源頭上根除隱患,保護河道治理成果。

五、突出抓好長效管理

在河道管理中借鑒城市園林綠化、環衛等管理模式,全面落實河道管理目標責任制,成立專業化隊伍,分區、分河、分段,定崗、定點、定人,每天由河道保潔人員對所負責的區域進行全方位巡視檢查和管理,并做好巡查紀錄,將巡查發現的有關情況及時通報管理和執法部門處理。廣泛開展河道管理有關法律、法規的宣傳,增強全社會維護河道生態環境的意識,廣泛發動群眾參與河道管理。對破壞河道設施、污染河道環境、破壞河道安全的違法行為,依法嚴肅查處,并通過新聞媒體予以公開曝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