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十七大精神助推學校健康發展交流
時間:2022-12-14 08:31:00
導語:堅持十七大精神助推學校健康發展交流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黨的十七大報告關于教育的論述充滿新意。新意不僅在于把社會建設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中的一個獨立目標,而且把教育放到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之首。中國教育正站在一個新的歷史起點上。十七大報告提出,教育是民族振興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重要基礎。中國教育如何進一步改革和發展,才能擔負起民族振興的歷史使命?作為校長,又如何結合學校的實際真正把十七大精神落實到教書育人的實踐中呢?我們有以下三個方面的思考和行動。
一、關于教育均衡發展的思考和行動
十七大報告中指出,“優化教育結構,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重要基礎”。從目前教育現狀來講,不同的區域之間、學校之間發展并不均衡,存在這種不均衡就不能真正實現教育的公平。“擇校”已不是某個地方的特色,而成為一個帶有普遍性的現象。家長不把孩子送到教育局劃定的片內學校,而是舍近求遠、千方百計地把孩子送到他們“心目中的好學校”,導致了有的學校吃不飽,有的卻吃不了,招致班額過大等一系列問題。要解決這個問題,學校間的均衡發展是治本之策。我們的理解,均衡發展不是教育上的平均主義,不是削峰填谷,而是盡可能縮小區域之間、學校之間的發展差距,盡可能減少甚至消除低水平的學校,實現高層次的均衡發展。造成學校間不均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很大程度上是歷史形成的,不是一兩天能夠消除的,但作為學校,我們需要考慮的就是通過我們的努力來逐步縮小這個差距。學校之間可以有差距,但不應該是合格與不合格之間的差距,應該是合格之上的不同特色之間的差別,我們認為,貫徹十七大精神,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我們中小學校責無旁貸。學校要做的是什么呢?那就是走特色發展之路,特色學校建設既是均衡發展的客觀要求,也必將有力地促進教育均衡發展。
通過論證,我們確立把綜合實踐活動課中的研究性學習作為我校的校本課程,形成特色。自2001年,我在原來工作過的學校做了研究性學習的實驗,很有成效,也形成了特色。研究性學習成為全市教育系統的一個示范典型,已達到省內同類研究成果的先進水平,先后4次在省市區研究性學習研討會上作經驗介紹并進行了成果展示,為區域性推進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提供了可借鑒的經驗。獲濰坊市教育教學成果一等獎,師生的研究成果屢獲重獎,研究課例被編入山東省實踐活動教材。研究性學習以“問題”為載體,學生從自然、社會、生活中選擇和確立課題,通過自己收集、分析和處理信息來獲取知識并應用知識來解決問題,所以研究性學習培養的是學生自主地研究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我們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抓手,也最有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在這種學習過程中,學生們將獲得親身參與研究探索的體驗,逐漸形成日常學習和生活中樂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并最大限度地激發他們獲取知識的欲望,從而提高自身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學生通過研究性學習平臺的學習和合作,無疑將學會與人的交往和合作,學會分享有用的信息和成果,培養良好的團隊精神。這樣,通過研究性的學習和實踐,學生將不再是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是對知識和資源加以不斷地充實、完善和創新,從而將其真正吸收、轉變為自身的素質與能力。因為那時候是九年一貫制學校,有小學,搞的如火如荼,到了十四中,因為是初中學校,害怕占用學生太多時間,就沒有開展這個實驗,我們想下一步在學校創建和發展研究性學習這個特色,學生初中三年六個學期完成五個小課題,引導學生關注自然,關注社會,關注民生,作為必修課,實行學分管理,在實踐中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二、關于科學發展觀在學校教育中的思考和行動
十七大報告把科學發展觀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一個重要成果列入報告,“科學發展觀,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作為一種全新的執政理念,科學發展觀正在引起社會各個領域的深刻變化。以科學發展觀審視當前的素質教育,審視我們學校的工作,會發現它還存在著不少的問題,與科學發展觀是背道而馳的。我們現在的教育到底是“以人為本”還是“以考為本”,是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還是片面、失調、不可持續地發展,是統籌兼顧還是顧此失彼?這是科學發展觀在教育上亟待解決的問題。一個學生只要考分高,那么你就是好學生,其他的一切都無所謂,正所謂“一俊遮百丑”。把學生的全面發展僅僅局限于知識和技能的掌握,把完整的教育評價體系簡化為單一的分數的多少,把豐富的評價方法簡化為做一張試卷。這種評價面向的是“分數”,“以考為本”在很大程度上使教育喪失了滿足人的發展需要、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本性,使“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難以真正落實到教育上來。素質教育才是教育領域的科學發展觀。因此,我們必須順應科學發展觀的要求,進一步推進素質教育。我們的思考和行動是,首先用科學發展觀的思想武裝教師,然后從課內課外兩個方面雙管齊下,把素質教育真正落實到學校的各項工作中:
1、用科學發展觀的思想武裝教師。當我們學校只以升學率、競賽名次、平均分、優等率等學習指標來衡量我們教師工作的時候,教師就主要以學習成績來評價學生,這就是惡性循環,當學校搞一些活動時,一些老師就有異議,覺得浪費時間,例如,元旦班級聯歡會,班主任的意見不統一,怕學生一興奮,心散了,好幾天收不回來。老師們的心是好的,但好的不一定是對的,也不一定是科學的。最后,聯歡會如期舉行了,學生很高興,學習的勁頭更大了。因此,我們首先要用科學發展觀的思想武裝教師,使每一個教師都明白學生的學習重要,比學習更重要的還有品德、身體、心理、性格、興趣等等,我們不能目光短淺,失之偏頗,應還學生以天性,讓學生正常成長,全面發展,給學生一個值得回味的中學時光。
2、課外。以制度創新為主攻,以抓落實為重點,通過德育工作、體育工作、心理健康教育和特色教育工作,開展一系列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活動,讓我們的校園生動起來,真正關心學生的全面發展,關心每一個學生的健康成長,為學生的終生發展奠基,用多元評價的方法使每一個學生都獲得成功。使人的發展有潛力,有后勁,即實現人的發展的可持續性。
3、課內。十七大報告專門提到“更新教育觀念,深化教學內容方式、考試招生制度、質量評價制度等改革,減輕中小學生課業負擔,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在教學方式上我們現在推行的自主、互助學習型課堂可以說是很好的實施素質教育的教學方式。基本要求是“減少講與聽,增加說和做”。因為我國的教育是一種以教師為主導和主體的,學生被動地接受的“灌輸式”的“聽話”的教育。按照這種傳統的教育觀念,基本上沒有受教育者的地位,或者他們總是處于從屬的、被動的地位。這種不平等泯滅了孩子們的個性,扼殺了他們的創造性。教育者授予,受教育者被動地接受,不管他們有沒有興趣,愿意不愿意,他們沒有任何主觀能動性。因此,樹立以人為本的思想,把“聽話”的學生變為主體性充分發展的學生是當前素質教育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所謂主體性是指學生受教育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自主性、主動性、創造性。自主、互助學習型課堂就實現了“把空間還給學生,把機會還給學生,把快樂還給學生,把權利還給學生”。使課堂成為學生展示風采的大舞臺,成為人人可以放開智慧翅膀的思維超市。我們有的學校已經走在了前面。本學期我校要在自主、互助學習型課堂的瓶頸問題上求得突破,以學生全面發展、教師專業發展和學校可持續發展為前提,落實新課程提出的三維目標,促進學生自主健康的發展,調整教學關系,構建起學生自主、互助學習型的課堂,評出自主、互助學習型示范課堂和示范教師。
三、對教師培養的思考和行動
十七大報告專門提到了“加強教師隊伍建設”,高素質的學生一定是高素質的教師培養出來的。我們十四中在教師培養方面有光榮的傳統,涌現出一批名師,我們要繼承發展好這一特色,在教師培養上下大力氣,使名師輩出。我們確立的培養模式是先分層,后點面。首先是學校使每一個教師都明確自己所在的專業高度和應在的專業高度,以便確立自己的專業發展目標,關鍵是激發教師自我發展的內在動力。學校制定系統的培養計劃,進行分層全面培養;在此基礎上,在不同層級確定學校的重點培養對象,搭建平臺,提供保障,重點突破,以點帶面。
(一)定目標,壓擔子,增強教師專業發展內驅力。
學校構建教師業務梯級目標,每個梯級都設置了相應的目標。
1、對新教師(三年以內)實行“入格”培養。歷練教學基本功,加強基本能力、基本素質培訓,促其盡快成長。入格培養的目標是:區教壇新秀、區級教學能手。
2、對青年教師(區能手以上)實行“升格”培養。錘煉教學策略,在原有的基礎上,通過各種形式,提升其授課水平和教學能力。升格培養目標是:區學科帶頭人、市教學能手。
3、對骨干教師(市能手以上)實行“風格”培養。提煉教學思想,努力使骨干教師形成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獨領風騷,獨樹一幟,成為名師。風格培養的目標是:市級學科帶頭人、省級教學能手。
這三者之間是遞進的關系,即:入格目標→升格目標→風格目標。
教師專業成長領導小組每學年都根據任課教師的實際情況幫助其確定努力方向,做到人人有目標。教導處對任課教師實施動態跟蹤管理,教研組長及時督促跟進,凡年內達標的教師學校都進行表彰獎勵。通過設立目標,調動了教師專業成長的積極性,增強教師自我發展的內驅力。公務員之家
(二)強措施,抓落實,注重目標達成。
入格管理:教師專業成長領導小組幫助新分配的教師先“拜一師”:拜本學科一名有經驗的教師為自己的指導教師,指導教師要督促其“過三關”:駕馭教材能力過關、教學基本功過關、教學方法過關;每學期幫助其完成“四個一”:寫一篇教學案例或教學論文,學期初舉行一節研討課,學期末上一節匯報課,制作一個課件。
升格管理:區級以上教學能手,每學期要完成“四個一”:每學期舉行一節校級以上公開課,至少一篇教學論文或教學案例獲市區級以上獎勵,寫一篇教育教學金點子案例,制作一個課件。
風格管理:市級以上教學能手,每學期必須完成“四個一”:在市級以上刊物發表一篇有價值的教學論文,在全校范圍內舉辦一次教學講座,指導一名青年教師,舉行一次區級以上公開課。
“三格”目標培養機制的建立,解決了學校一直在教師培養上的困惑,少了一些“大一統”的思想,帶來了教師的和諧發展、個性化發展。我校通過開展教師分層培養,帶動了全校教育教學活動的開展,促進了教師整體素質的優化,從而大大提升了育人水平和教育教學質量。
(三)建立專業發展檔案,記錄成長歷程,賦予教師成就感。
學校為每位教師建立成長檔案,記錄教師的自我成長計劃、教學成果、榮譽等,所有教師每人一個檔案袋,由專人負責,對教師的榮譽進行隨時登記,每學期結束,學校匯總后一方面考核教師目標完成情況,另一方面對達標教師或表現優秀的教師進行表彰獎勵,調動了教師工作的積極性。
- 上一篇:堅持十七大精神消費維權交流
- 下一篇:地方標準制項目實施工作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