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葉產業新優勢交流材料
時間:2022-03-11 10:19:00
導語:茶葉產業新優勢交流材料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鹿苑茶與湖南君山銀針、蒙頂黃芽、同列中國四大黃茶。據同治縣志記載,清乾隆年間,鹿苑茶被選為御用“貢茶”。自1979年起,鹿苑茶被編入全國高等農業院校教材《制茶學》中。1982、1986年兩次獲得商務部評選的中國名茶稱號。近年來,在采花毛尖、鄧村綠茶等迅猛發展、大幅占領茶產品市場,君山銀針、蒙頂黃芽名響全國的同時,的鹿苑茶卻質優不占市場、品精不成批量,“養在深閨無人識”。長此以往,必將逐步淡出人們的視野。當務之急,必須采取有效措施振興茶葉產業,唱響鹿苑茶品牌。
一、突出改良品種,推進茶葉產業良種化
茶樹的良種化是茶葉生產實現優質、高產、高效的重要前提。我縣茶葉品種多而雜,有本地品種,有外來品種;有小葉品種,有大葉品種;有知道名稱的,有不知名的,品種五花八門。就是同一品種的茶園,包括鹿苑茶核心產區鹿苑村茶園,也是發芽時間不一,葉片大小、肥瘦、顏色和柔軟程度、茸毛多少不一,制出的茶葉在勻度、凈度等品相上不一,在品質成分上也差異較大。據專家介紹,茶樹為異花授粉,同一品種茶籽種出的茶樹在物理特性和化學特性上存在差異,有的差異還較大。要發展名優茶生產,必須在良種上下功夫。一是要確定主推品種。根據專家建議,主推本地大葉茶、福鼎大白茶和鄂茶8號,堅持不是無性系良種不發展,不是無性系良種不支持。本地大葉茶種源必須來自鹿苑寺145畝核心茶園。福鼎大白茶和鄂茶8號種源從過去引種的表現好的茶園中選育。二是要搞好品種選育。要依托華中農業大學、省農科院茶科所、宜昌高農公司等科研單位抓好良種的選育。舊縣鎮鹿苑村有700-800年生長歷史的茶樹群,據省專家初步鑒定,表現良好。對古茶樹群中抗逆性強、發芽密度大、育茶能力強、茸毛較少的單株進行理化分析,選擇表現優良的單株進行無性繁育。每一單株母本繁育的苗木種在一起,以保證茶葉的品相一致,發芽的時間一致。三是要建立繁育體系。要盡快建立母本園,每個品種根據計劃種植面積確定20—50畝母本園,專門用于繁育插穗枝條。要鼓勵企業和大戶建立無性苗木繁育基地,重點推廣溫室穴盤育苗。溫室穴盤育苗不僅成活率高,而且見效快,能做到一年栽、二年采、三年收入過千塊。四是要注重品種布局的區域化。盡可能做到一個區域一個品種,每個品種早生、中生、晚生合理搭配,以避免品質風格單一、采摘期過于集中的問題。早生品種面市時間早,經濟效益好,但品質較差,怕倒春寒;晚生品種搶市差,效益相對較差,但品質好、災害風險小。五是要有計劃地推進老茶園改造。改造的主推方式是嫁接換種,它能保持母株的優良性狀,又可利用砧木發達的根系和抗性,一般嫁接后經過1周年的培育能夠達到新種茶園3年的生長水平,與傳統改種換植方法相比,茶樹嫁接換種可以顯著降低改植成本、提早成園提前收益。我縣目前的茶園,絕大部分為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茶園,要重點推廣嫁接換種技術對低產低收益的老茶園進行改造。荷花鎮金橋村二組謝長明,2007年對其自有的0.5畝茶園進行嫁接換種,經過兩年培育達到新植茶園4年生產水平,畝效益預計在3000元以上。
二、突出基地建設,推進茶葉產業規模化
基地大小決定產業規模大小。我縣現有茶園規模小,且布局非常分散。全縣茶園總面積16950畝,可采茶園15840畝,年產茶550噸。全縣幾乎是村村有茶園,70%的山區群眾戶戶有茶樹,連片300畝以上的基地不超過6處。鹿苑茶核心產區舊縣鎮鹿苑村,僅有茶園400畝,由160戶種植,戶平2.5畝。沒有規模的產業,即便質量再好,對農業增效、農民增收也沒有帶動作用。加快發展我縣茶葉產業,首當其沖是要加快基地建設。一是要科學規劃。茶葉生產周期長、管理精細、采摘批次多、用工量大。因此,在選擇基地時,要充分考慮到交通便利、相對集中等條件,做到統一規劃、分戶分片開發。要將舊縣鎮鹿苑、石橋,荷花鎮真金、望家,河口鄉雙坪、河口三片規劃為茶葉發展重點區,將坡度在15°以下、土壤PH值在4.5—6之間的非鈣質土壤的宜茶區域全部規劃為茶園,用立地條件最優的林地來發展最優質的茶葉。二是要連片開發。分散的茶園一則不利于管理,二則不利于推廣機械化、省力化設施。今后,無論是新建還是改造茶園都必須堅持集中連片、規模開發的原則,財政扶持資金要向企業和大戶傾斜,各類項目要向連片基地整合。要以建設萬畝片、千畝村、百畝戶為目標,重點建設鹿苑、望家為中心的兩個萬畝片,石橋、真金、雙坪等20個千畝村,扶持培育100個百畝以上大戶。多年的實踐證明,財政資金“撒胡椒面”的辦法起不到多大作用,也調動不了群眾的積極性。三是要高標準建園。要以新開發的茶園為重點,以滿足田間機械化作業和省力化管理為方向,科學設置茶園行距、株距,完善路、水、電、藥、肥管網等基礎設施,實行山水園路綜合配套,茶林農牧合理布局,形成良好的生態環境。今后開發的茶葉連片基地,必須堅持高標準、高起點,配套建設“三池兩管一渠”,即抗旱水池、生物肥料池、配藥池、供水管、噴藥管、U型渠,推廣使用機耕、機修、機采、機防設施,全力打造全國一流的高效茶園。
三、突出培育龍頭,推進茶葉產業集約化
培育龍頭企業是推進農業產業化的關鍵。我縣茶葉生產經營企業過多過濫過小,惡性的資源爭奪、無序的市場競爭,是做優做強茶葉產業的最大障礙。據統計,全縣茶葉生產經營注冊企業(戶)78家,其中茶葉企業13家、專業合作社2家、個體加工廠23家、個體銷售戶40家。某一環節擁有茶葉加工機械的經營企業(戶)46家,茶葉營銷隊伍約在100人左右。加工企業規模小、設備落后;專業合作社作用發揮不明顯,尚沒承擔起上連市場、下聯農戶的責任。所有加工企業或經營戶基本上是家家一口鍋、戶戶靠手搓。這種狀況如果持續下去,鹿苑茶將永遠處于小打小鬧的窘況,最終淪為他人的原材料基地。對一個產業而言,小企業要有,而且要盡可能多一些,有一個產業企業群體,但決不可缺少龍頭企業。這是外地發展農業產業化的成功經驗。特別是對于茶葉這一特殊產業,建設好本地的龍頭企業顯得尤其重要。要按照培育、引導的思路,大力培育龍頭企業,扶持現有的規模企業,支持其盡快做大做強。重點扶持宜昌禪茗堂養生茶開發有限公司、縣荷花茶葉有限公司,支持其建基地、蓋廠房、添機械、創品牌,引導企業推行“公司帶戶、全程服務、雙層經營、共同致富”的模式,推進茶葉產加銷一條龍、貿工農一體化良性互動局面的形成,為茶葉產業經營打造強勢主體。要加快茶葉專業合作社發展,充分發揮其在組織生產、技術培訓、推廣標準化上的作用,引導專業合作社與龍頭企業開展合作,實行公司+合作社+農戶的訂單生產等產業化經營模式,通過“二次分紅”等形式與農戶建立新型利益聯結機制,推進茶葉專業化生產。要按照《食品衛生法》等相關法律法規,對現有小企業、小作坊進行整頓、規范,引導企業達標安全生產。2005年10月1日,國家茶葉產品質量安全標準已開始實施,凡是達不到強制性國家標準規定的,一律不準生產。
四、突出質量管理,推進茶葉產業標準化
茶葉標準化是提升茶葉質量安全水平、增強市場競爭力的重要保證。我縣茶葉質量特別是鹿苑黃茶的質量從最顯而易見的感官指標上看,是令人堪憂的,可謂參差不齊、雜亂無章。十個師傅炒的是10個樣的茶葉,一個師傅一天炒的10鍋茶葉是10個樣的,還不說葉片的大小不一、顏色不一。許多購買者反映,買茶葉完全是碰運氣。要做優做強我縣茶葉產業,必須在推進茶葉產業標準化上下功夫。由于茶葉標準化種類繁多,是一個從初級到高級的系統工程,必須從基礎抓起。一是要執行茶葉安全質量標準,規范種植投入品管理。茶葉作為一種大眾化的飲料食品,它的質量安全自然備受關注。要規范使用允許使用的化學農藥、肥料等生產投入品,盡可能采用生物、物理措施防治病蟲害,使用無害化處理的農家肥,從源頭上減少茶葉中農藥殘留、重金屬、有害微生物的污染。要大力推行公司或合作社成立專業化技術服務隊,統一防蟲治病、統一配方施肥,以確保茶葉安全質量標準。二是要制定鮮葉分級標準,確保茶葉的外觀質量。要依據鮮葉嫩度、勻度、凈度及芽葉組成,明確制定我縣茶葉特別是鹿苑茶鮮葉分級標準,依據統一標準提升本地茶的品質和品相。三是要大力推進茶葉加工全程機械化,靠機械化提高標準化。要在適度保留傳統加工工藝的基礎上,依托省農科院茶科所、華中農業大學等科研院所,根據鹿苑茶傳統加工工藝,在保留鹿苑茶本質特征的前提下,研制鹿苑茶加工專用機械,努力實現加工全程機械化、標準化。靠機械化、自動化控制來實現產品外觀形狀、內在品質的標準一致。要積極爭取將茶葉加工機械納入農機具購置補貼范圍,進一步提高龍頭企業提升加工水平的積極性。
五、突出品牌培育,推進茶葉產業品牌化
品牌是進軍市場的“敲門磚”。茶葉特別是鹿苑茶市場化程度不高的主要原因,除規模小外,一個重要原因是商標多而雜。據統計,茶葉市場上有鹿苑黃茶、鹿緣春、鹿溪毛尖、荊山玉、沮漳源等23個商標,經營商各自為陣,各唱其調,各吹其號。少數既無基地、又無門市的“經紀人”憑社會關系定購鮮葉、委托加工、私下銷售“打游擊”。個別經銷商直接出售品牌包裝物、標簽,導致鹿苑茶的信譽降低。甚至有的從保康、南漳等地購買鮮葉后,經過加工包裝,貼著自制的標簽便招搖過市。有很多集團性消費的“高檔”禮品茶葉,送出后不僅沒有起到廣告宣傳的作用,反而產生了負面影響,導致鹿苑茶品質越來越差、聲譽越來越差。要做優做強茶葉產業,必須下大力培育品牌。首先,要確定產業發展方向。起步階段要“黃綠”共進,鹿苑寺為中心的丹霞地貌地區以生產黃茶為主,荷花望家為中心的地區以生產綠茶為主,迅速拉大全縣產業規模,后期全縣以生產黃茶為主。根據專家介紹,喝半發酵茶是消費趨勢。目前,宜昌采花毛尖、蕭氏集團都開發出了半發酵、全發酵茶系列產品。同時,由于我縣區域有限,將來形成規模后仍在全國、全省的大市場中無足輕重。只有發展黃茶,才能搶占一席之地。要明確產品發展方向,做到高中低檔系列開發,春夏秋季多季生產,解決我縣多數茶園只生產春茶、效益低下的問題。第二,要著力打造鹿苑茶的核心價值。鹿苑黃茶核心價值應定位在生態、保健上。要注重保護茶園生態環境,提高茶園系統內部自然生態的控制能力;注重控制化學成分,選育茶多酚含量適中、氨基酸含量高的品種,積極打造有益健康的形象;注重定位鹿苑茶品質特征:內質清香持久,湯色綠黃明亮,滋味醇厚甘涼,葉底凈嫩勻整。第三,要抓好品牌保護。由縣國資公司出資收購被浙江商人搶注的“鹿苑茶”商標。成立縣茶葉協會,由協會申請注冊鹿苑茶原產地地理標志商標。原產地地理標志商標是特定產品來源的標志,既是對歷史文化品牌的一種保護,又是擴大品牌影響力的一種有效途徑。兩種商標交由縣農業局統一管理,許可使用。按照全縣打“母子商標”(鹿苑茶商標+企業商標),鹿苑寺附近地區加原產地地理標志商標的思路,遵照自愿、公平的原則和統一技術、統一標準、統一包裝的要求,對符合條件的申請者授權使用。對不符合條件的,嚴禁使用,逐步整合我縣茶葉品牌。第四,加大品牌宣傳力度。支持和鼓勵企業參加名茶品鑒、農博會等活動,并爭取獲獎或取得名次。在龍頭企業做到一定規模后,實施鼓勵政策支持龍頭企業在國家、省有影響的媒體上做廣告,進一步擴大鹿苑茶的知名度,唱響我縣鹿苑茶品牌。所有公務性或集團性消費,要以宣傳本地優勢品牌為己任,集中推銷質量過關的優質產品,協助做好正面宣傳。第五,要抓好鹿苑茶文化開發。要振興茶業,必須走茶產品與茶文化一體化經營的道路。在這方面,我們可以從多方面做起,如培養茶文化人才;發展茶館、茶藝,普及茶文化知識;興建茶博物館、茶葉圖書館,豐富鹿苑茶的文化底蘊;舉辦茶葉節和茶文化研討會,與國內知名黃茶交流。建立古茶樹觀光園,使茶文化和茶旅游融為一體。要加大鹿苑寺旅游開發力度,推動茶葉產業向茶葉文化轉軌,建設集觀光、休閑、銷售為一體的現代化鹿苑茶加工車間、鹿苑茶成品庫和茶藝園,不斷增加鹿苑茶產業附加值,做優做強鹿苑茶產業。
- 上一篇:街道法制教育指導方案
- 下一篇:安監局分級監管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