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樹立正確的政績觀
時間:2022-06-12 07:46:00
導語:如何樹立正確的政績觀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共中央總書記同志在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上明確要求:各級干部必須樹立正確的政績觀,正確看待政績,科學衡量政績。去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也強調:各級黨委、政府要樹立正確的政績觀,真正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干部的政績觀正確與否,不僅會影響到一個單位、一項事業的順利發展,也會影響到一個干部、一屆班子、一支隊伍的健康成長,甚至會影響黨的事業興旺發達。每個領導干部,都應該按照中央要求,樹立正確的政績觀,忠實實踐黨的宗旨,為國家的改革、發展、穩定大局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應如何樹立正確的政績觀呢?就此,談幾點個人膚淺的認識。
一、樹立正確的政績觀,必須不斷改造主觀世界,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和權力觀
政績觀是在政績問題上表現出來的領導干部的世界觀和權力觀。有什么樣的世界觀和權力觀,決定有什么樣的政績觀。一此領導干部重“顯績”,輕“潛績”,避實就虛,拈輕怕重,專干“顯山露水”、“表面風光”的事,對百姓疾苦、群眾困難漠不關心,對容易看得見的政績“樂此不疲”,對默默無聞的艱苦工作不愿投入精力;一些領導干部重近期效果,輕長遠利益,熱衷于“短、平、快”的政績,對涉及長遠利益的基礎工作只停留在口頭上;一些干部做虛假政績,搞形式主義,擺花架子,虛報浮夸,工作還沒做,就急著向上報經驗,把紙上計劃說成實際結果,把幾年的成績說成一年所為,出了問題就遮遮蓋蓋,糊弄上級。這些問題的出現,其主要原因就是干部的世界觀、權力觀出了偏差。因此,要樹立正確的政績觀,必須首先解決本源上的問題,不斷改造主觀世界,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和權力觀。
要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和權力觀,必須加強學習,加強教育。除了領導干部自己首先要加強自我學習和教育外,黨委、政府要經常開展集體學習和教育活動。要根據總書記提出的為民、務實、清廉的要求,加強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學習教育,加強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基本素質教育,奠定干部正確的世界觀和權力觀的科學理論基礎。
二、樹立正確的政績觀,必須大興求真務實之風,把政績建立在實事求是的基礎上
實事求是是黨的思想路線,是“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精髓。有的領導干部為了出所謂“政績”,不顧客觀實際,或盲目建功,或急于顯功,或造假邀功,說到底都是背離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歷史的經驗教訓告訴我們,建立在實事求是基礎上的政績,才具有客觀性、科學性,才經得起實踐和歷史的檢驗,才算真正為黨的事業做出了貢獻。反之,所創造出的所謂“政績”就失去了根基,就怕見陽光,怕經受實踐和歷史的檢驗。這樣的“政績”越大,危害也就越大。為此,領導干部想問題、干工作,一定要堅持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充分考慮本地、本單位實際,科學制定工作計劃和目標,不能好大喜功,定過高的指標、提過頭的口號;一定要堅持在經濟社會發展的實踐中展示才干,在實踐中創造業績、實現價值,而不能貪圖虛名,把勁頭用在空喊口號、坐而論道上;一定要堅持看實際效果,不能陷入形式主義、表面文章,搞那些華而不實、中看不中用的“形象工程”,搞那些興師動眾、勞民傷財的“政績工程”,搞那些有頭無尾、只開花不結果的“半截子工程”。
三、樹立正確的政績觀,必須按照客觀規律辦事,堅持以科學的發展觀為引導
政績觀與發展觀密切相關。要樹立正確的政績觀,必須以科學的發展觀為引導。在發展觀上出現盲區,往往會在政績觀上陷入誤區,以至產生嚴重問題。比如:一個時期以來,一些干部認為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政績就是發展經濟,經濟搞上去了就一俊遮百丑,而把發展經濟又簡單地視為量的增長,單純擴大數量和追求速度,而不顧質量和效益,甚至只以GDP論政績,以致在一些地方演出了“數字出官”、“官出數字”的政治游戲;又如,一些地方為圖一時的經濟增長和資金積累,不惜出臺各種違規的優惠政策,低價拍賣土地和其他資源,殺雞取蛋,竭澤而漁,嚴重損害人民根本利益;再如,一些領導干部為在自己的任期內干出一番業績,不顧民力亂鋪攤子,亂上項目,以至造成“一代人的‘政績’,幾代人的包袱”。這些問題的出現,除與領導干部缺乏正確的世界觀和權力觀有關外,主要就是與領導干部缺乏或根本沒有科學的發展觀息息相關。為此,要樹立正確的政績觀,必須樹立科學的發展觀,按照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的“五個統籌”、“五個堅持”的要求,整體推進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設,促進經濟社會全面進步和人與自然協調發展。
四、樹立正確的政績觀,必須以人民群眾受益多少為標準,科學衡量和評價政績
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是我們黨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也是科學衡量政績的根本標準。一個領導干部的政績是實是虛、是大是小,其根本標準在于人民群眾是否從中受到實惠及所受實惠之大小。“金杯銀杯不如群眾的口碑,金獎銀獎不如群眾的夸獎”。領導干部要樹立正確的政績觀,必須樹立群眾觀念,虛心聽取群眾意見,始終以人民群眾滿意不滿意、答應不答應、贊成不贊成、擁護不擁護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
科學衡量和評價干部的政績,必須走群眾路線,請群眾當裁判,不能只聽干部本人的表白。在評價干部的政績中,要充分看到,政績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制約其變量的因素很多,很多時候即使主觀上同等努力,政績也可能不盡相同或大不相同。衡量干部的政績必須辯證分析、綜合考核,不但要看干部的一時一事、短期的政績,還要看干部的全部歷史和全部工作、看長遠的影響;不僅要看顯現的政績,還要看潛在的政績;不僅要看主觀努力,還要看客觀條件,看集體的作用和前任的基礎。
同時,要在科學衡量和評價政績的前提下,嚴把用人關。對政績得到群眾認可的干部,包括那些在條件較差的地方甘當無名英雄、具有“潛績”的干部,要大膽使用、委以重任;對那些熱衷于“顯績”、自吹自擂、搞虛假政績、群眾不認可甚至反對的干部,要堅決將其從領導崗位上撤換下來,絕對不能提拔。只有這樣,才能促使干部樹立正確的政績觀,踏踏實實工作,兢兢業業為民,勤勤懇懇奉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