災民恢復重建工作經驗材料
時間:2022-03-27 08:02:00
導語:災民恢復重建工作經驗材料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2005年我區因災倒塌民房26.26萬間,其數量之大為我區近幾年來所罕見。為了確保災民在2006年元旦前能入住新居,我區從2005年7月初開始,組織力量全力抓好水毀民房恢復重建工作。到2005年12月31日,全區43409戶因災全倒戶的恢復重建工作基本完成,達到了自治區黨委、自治區人民政府提出的在2006年元旦前讓因災全倒戶都能住上新房的目標要求。同時,為提升水毀民房恢復重建工作水平,我們在2005年建設的300個災民新村中,選擇100個災民新村結合實施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試點,為下一步在全區開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試點積累經驗。經過2個多月的努力,全區100個災民新村結合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試點工作已于2006年春節前基本完成。我們的主要做法是:
一、適應新形勢,結合實施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做好恢復重建工作
近幾年來,我區恢復重建工作在民政部的指導和支持下,在集中連片倒房比較多的地方累計建起了400多個災民新村。在恢復重建的工作實踐中,我廳提出了“對連片倒塌房屋多的村(屯),適宜集中建房的要按照小康村標準盡量集中規劃建設災民新村”的工作思路,注意引導農民科學選址,按照小康村、生態文明村的模式做好統一規劃,高起點地做好災后恢復重建工作,通過建設災民新村來改變農村的落后面貌。但由于投入原因,過去的災民新村僅僅以災民住宅建設為主,在道路、供水、能源、文體、衛生等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大多只是做規劃,沒有得到具體實施。2005年,我們在規劃建設300個災民新村過程中,也面臨著如何使災民新村符合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課題。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建設“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標準后,我們敏銳地意識到2005年我區各級民政部門正在組織建設的300個災民新村,由于投入大,基礎好,規劃起點高,新村功能劃分得當,如果強化引導,完善功能,必將為民政部門在全面實施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創造出一條條路子。為此,我們積極探索,勇于創新,向自治區黨委、政府提出了選擇100個災民新村實施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試點工作方案,很快得到自治區黨委、政府的批準,并要求我廳做好牽頭組織實施工作。但是,由于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對我們來說是一項全新的工作,沒有經驗可以借鑒,為了穩步推進,我們首先在象州縣選擇4個災民新村進行試點,按照生態文明村的模式,參照發達省(市)農村建設的做法,總結出了具有廣西特色的在災民新村中實施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模式,并在其余96個災民新村中全面實施,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一是災民新村水、電、路、能源、電話、寬帶全通,人畜分離,村容整潔,文化、廣電、體育、衛生、農業科技設施功能齊全,災民新村在硬件設施上已初具社會主義新農村雛形。同時,也破解了農村“有新房沒有新村,有新村沒有新貌”的老難題。二是通過營造良好的生活環境,把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內涵不斷賦予災民新村,引導農民移風易俗,改變陋習,相信科學,促進災民新村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三是整合了社會資源,為災民辦了一件實實在在的大好事。通過在災民新村中實施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試點,充分調動了各部門的積極性,全區有23個職能部門積極參與到災民新村結合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試點工作中,按照職能分工指導幫助災民新村各種配套設施的建設,從而有效地整合了社會資源,形成了合力,增加了投入,使災民新村的功能得到進一步完善,災民群眾得到了實實在在地的好處。
二、制定方案,明確新農村建設的具體標準
為扎實推進災民新村結合實施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試點工作,自治區人民政府辦公廳及時下發了由我廳制定新農村建設試點工作方案,明確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12個方面的標準。比如村莊道路要硬化并安裝路燈;自來水要100%入戶并符合國家飲用水標準;電、太陽能、燃氣、沼氣等清潔能源利用普及率達到90%以上;廣播電視實現“戶戶通”;寬帶進村,電話入戶;村有文化室、籃球場、綜合宣傳欄;村內設置垃圾收集點,生活區、養殖區分建,畜禽分養;住宅成套,人畜分離;村莊主干道兩旁以及住宅、農戶庭院綠化覆蓋率45%以上;村內整潔,無亂堆垃圾和亂擺亂放現象等。此外,對產業發展和新農村精神文明建設也做出了明確規定。有了這些具體的標準,各級干部對指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就有了目標,農民對如何建設自己的家園就有了明確的方向,有力地促進了災民新村結合實施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試點工作的開展。
三、領導重視,部門協作,充分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
在災民新村的基礎上實施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試點工作僅靠民政部門是很難開展的,因為它是一個跨部門、跨行業、量大面廣的一項綜合性很強的工作,必須充分發揮各職能部門的作用,組織協調好各方面的力量,做到部門互動、上下互動、城鄉互動,形成黨員帶頭、全民參與、社會幫扶、協調一致的工作機制才能有效推進。自治區黨委、政府對100個災民新村結合實施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試點工作非常重視,自治區黨委曹伯純書記于2005年11月上旬在考察災區水毀民房恢復重建時作出了“災民新村建設要與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結合起來”的重要指示,自治區黨委、政府在象州縣召開了有自治區直屬23個部門領導參加的災民新村結合實施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試點現場辦公會,明確了各部門工作職責。根據職責分工,各級民政部門負責牽頭組織災民新村實施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試點建設,做好日常的組織協調工作。建設、國土資源、交通、水利、供電、廣電、通信、農業、水產畜牧、林業、教育、衛生、文化、體育、人口計生等部門根據職能范圍對口加強業務指導,抓好相關工作的落實,在規劃、資金、技術、宣傳等方面給新農村建設以大力支持,從而形成了齊抓共建的良好局面。
在此基礎上,為充分調動各級政府以及災區群眾建設新農村的積極性,按照農民是新農村建設的投入主體,私有產品建設由個人負責,公共品和準公共品投入實行民辦公助的原則,由自治區拿出4000多萬元對100個災民新村的通新村道路、體育設施、文化活動中心、環村道路等公共品進行補助,并規定市、縣配套及向社會募捐的資金不能低于自治區的補助標準;對新村供水設施、沼氣池、衛生廁所、廣播電視村村通、供電設施、寬帶和電話網絡、養殖小區及垃圾池、干道和場地綠化、農業實用技術和農產品信息進村入戶等準公共品實行部門與農戶按一定比例分擔資金的辦法解決。請支持原創網站
目前,我區100個災民新村實施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試點工作已基本完成。這100個災民新村的硬件設施已初具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雛形,其示范、引導作用的發揮大大提升了我區水毀民房恢復重建的水平和檔次。年關歲末,入住災民新村的群眾高興地說:洪水沖倒的是泥房,建起來的是磚房;沖毀的是舊村,立起來的是社會主義新農村。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內涵非常豐富,需要做的工作非常多。我區在災民新村基礎上結合實施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試點,只是對新農村的基礎設施和其他公共品建設方面進行了初步探索,經驗還不夠成熟,需要在實踐中不斷進行總結提高。今后,我們決心在民政部的指導下,認真學習兄弟省(區、市)的經驗和做法,把我區的災民倒房重建工作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