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前預警 重點幫扶 實現援助“三個及時”

時間:2022-03-07 05:43:00

導語:提前預警 重點幫扶 實現援助“三個及時”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提前預警 重點幫扶 實現援助“三個及時”

200年以來,中關村街道以創建充分就業社區為目標,加強提前預警,實施重點幫扶,促進低保與就業聯動,實現對零就業家庭和困難群體就業援助的“三個及時”,取得一定成效。截止目前,轄區1445名城鎮登記失業人員全部實現就業,其中,零就業家庭成員和就業困難群體281人,實現了轄區零就業家庭為零的工作目標。

一、提前預警,及時發現

為及時發現轄區的零就業家庭和困難群體,爭取工作主動,我們首先對轄區各類失業人員進行分類登記,做到一人一檔、一戶一冊,并將年齡偏大、家庭生活負擔較重、沒有專業技能、收入水平較低、無固定工作、體弱多病、就業年齡段享受低保、零就業家庭等人員和家庭作為管理重點。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加強動態管理,建立了以“二早”為目標的預警機制。一是對新出現的做到早發現。我們依托社區廣泛宣傳零就業家庭和困難群體就業援助政策,公示社區和街道就業援助電話,建立了樓長雙日報告、失業人員周報告、社區周匯報、街道半月匯總通報等制度,并采取街道包片、社區包人的定期走訪、個人申報、電話跟蹤等辦法,隨時掌握轄區居民失業情況和家庭的變化情況,力求對新出現的零就業家庭和困難群體盡早發現。二是對邊緣狀態的做到早預警。我們對重點管理對象按照就業難易情況進行排序分類,根據樓長和包片人員入戶調查以及失業人員自我報告的實際情況,街道定期進行形勢分析和情況交流,分析重點對象可能發生的困難和問題。對于家庭生活負擔較重、收入水平較低、無固定工作等處于零就業家庭和特困人員邊緣的家庭、個人,我們將其列入“相對零就業家庭”和準特困人員,并啟動預警援助服務方案,從處于特困邊緣狀態開始,依托社區給予密切關注和跟蹤服務。

二、突出重點,及時援助

針對困難群體大齡多、文化偏低多、體弱多病多、需照顧家人的多、無專業技能多的特點,我們根據每人每戶的實際情況,分別提供職業指導援助、優惠政策援助、崗位信息援助、技能培訓援助、托底就業援助、生活保障援助,做到信息早提供、技能早培訓、政策早落實,促進早就業。在此基礎上,將零就業家庭成員、就業年齡段低保人員、“4050”失業人員等特困家庭和人員作為援助重點中的重點,加大援助力度。一是堅持“三上門”,服務送到家。依托社區送優惠政策上門、職業指導上門、就業崗位上門,實行零距離服務。在社保所服務大廳設立了優先服務窗口和服務熱線電話,優先安排培訓、優先落實政策、優先選擇崗位信息,對需要緊急辦理的事務,隨到隨辦,急事急辦,不分上下班和節假日。二是加強即時援助和包保幫扶。對特困人員和家庭登記后,每個月至少入戶走訪兩次,并在最短時間內對接兩項援助,提供兩個崗位信息。同時,確定一名黨員或干部與其結成幫扶對子,簽訂幫扶協議,明確幫扶內容、形式、期限,從申請失業保險和低保待遇、參加職業指導和技能培訓、申請享受優惠政策、參加求職招聘活動、托底安置等環節,實行全程協助,必要時提供陪伴或代辦服務,包保幫扶到底。三是加強后續幫扶。對已實現就業的特困人員和家庭,定期進行入戶跟蹤服務,鞏固援助成果,并根據個人及家庭的實際情況制定相應的后續幫扶計劃,幫助解決就業后可能面臨的新問題,解決后顧之憂。如我市為鼓勵因家庭拖累而不能就業的家庭,以及殘疾、有部分勞動能力的人員在社區靈活就業,規定工種不限、勞動時間不限,由本人申請、社區核實、街道申報,給予社會保險補貼,對其中的“4050”人員給予最長10年,即到法定退休年齡的社會保險補貼。因此,在幫扶有關人員社區靈活就業后,街道社區還要在相應期間內繼續跟蹤其就業狀況,并幫助落實補貼政策。

三、促進低保和就業聯動,及時解決難點

就業援助的難中之難是困難群體中的低保家庭和低保人員。為了幫助這部分困難群體及時走出困境,實現自食其力,我們從制度和服務兩方面,努力促進低保與就業聯動。一是制度上實現聯動。首先,對所有就業年齡段內的有勞動能力的低保申請人和正在享受低保的人員進行就業服務登記,確定其求職和培訓意向。對主動進行就業服務登記的,在接受就業服務期間,其家庭符合低保條件的,可享受低保待遇;家庭其它成員符合條件的,可按規定享受專項救助待遇。在進行就業服務登記60日內,街道向其提供三次就業推薦;正在享受低保的人員就業后,家庭人均收入高于低保標準的,可以享受兩個月的漸退幫扶補助。我們還定期組織他們參加公益性勞動,使其在享受低保期間仍然處于勞動狀態,避免越呆越懶。對無正當理由拒絕參加公益性勞動、接受培訓和推薦就業的低保懶漢,堅決撤保,從第三次推薦就業崗位的下月起取消其本人低保或不予接受其本人的低保申請。在低保復審時對沒有進行求職的人員,取消低保資格。二是援助服務實現聯動。第一步,指導加宣傳,解決因思想觀念陳舊致困。通過上門開展一對一職業指導、先進典型現身說法等方式,對其加強就業形勢和政策宣傳。幫助失業時間長、失去信心的人員克服自卑心理,消除思想障礙,重新樹立自信。對寧愿在家享受低保而不愿主動就業的人,上門做思想工作,一遍不行兩遍,兩遍不行三遍,幫助其樹立工作不分貴賤,有活干、有事做、有報酬就是就業的新觀念,樹立勞動光榮、用勞動贏得尊重,減輕家庭負擔的觀念,激發其求職內在動力。對于確屬非本人原因暫時無法就業的,符合低保條件的,我們積極幫助申報低保,先解決家庭燃眉之急。同時,繼續開展就業援助服務,促進其盡快再就業。第二步,免費培訓,解決因技能低下致困。利用社區市民學校和各級職業培訓機構,按“干什么學什么,缺什么補什么”的原則,及時提供由易到難的免費培訓,促進其走出家門,學習、接受新技能。第三步,就業推薦,解決無業可就致困。我們與轄區308家單位建立空崗信息聯系制度,簽訂了《優先用工協議書》,同時組織各社區開展“共享資源,攜手關愛困難群體”的活動,采取多社區共同救助、社區互助救助,形成“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援助氛圍,保證及時為特困群體提供適合的就業信息。對那些到社會上就業比較困難的,如刑事解教的人員,我們先在社區給他提供一席之地,鼓勵扶持其在社區自謀職業、靈活就業。對于多次求職未能實現就業的,利用公益性崗位托底安置。2006年以來,轄區困難群體中的低保人員38人,已有31人實現了就業,有21人已經退保,其中零就業家庭成員15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