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指導理論的新概括

時間:2022-06-16 05:20:00

導語:黨的指導理論的新概括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黨的指導理論的新概括

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指出:“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取得一切成績和進步的根本原因,歸結起來就是: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最根本的就是要堅持這條道路和這個理論體系。”這是對黨的指導理論的新概括,其蘊意深刻,意義重大。

1.指導理論模式的創新性。這個新概括,突破了用領袖名字命名黨的指導理論的傳統模式,突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主題。這個模式主要新在“兩個統一”上。一是實踐創新與理論創新的統一。以往我們講黨的指導理論,比較注重于黨的指導思想的理論基礎。黨的十五大以前,強調高舉馬列主義、思想偉大旗幟。黨的十五大把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主題的理論定名為鄧小平理論,與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并列。十六大又把“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列入黨的指導思想之中,形成了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的表述模式。十七大的創新之處在于,強調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不只是講指導理論,而且還講發展道路,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創新和理論創新有機地統一起來,明確指出,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最根本的就是要堅持這條道路和這個理論體系。強調了旗幟、道路、理論體系的統一性。二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三大最新理論成果的統一。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堅持用發展著的馬克思主義指導新的實踐,不斷開拓馬克思主義理論發展的新境界。從鄧小平理論的創立,到“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再到科學發展觀等一系列重大戰略思想的提出,表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已經形成一個科學體系。這三大創新理論成果,貫穿著一個共同主題,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是當代中國共產黨人的全部理論和全部實踐的主題。黨的十七大,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三大最新成果統一起來,既高度凝煉、易于表述,又極其鮮明地突出了主題。對理論的發展和實踐的指導具有重大而又深遠意義。

2.理論體系的開放性。這個新概括,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命名黨的指導理論,突出了主題,表明這個理論體系是不斷發展和開放的,體現了與馬列主義、思想的一脈相承和與時俱進的統一。第一,這個理論體系與馬克思主義一脈相承。全部馬克思主義都是隨著實踐、時代和科學的發展而不斷發展。與時俱進的開放性是馬克思主義具有的理論品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和時代特征相結合的最新成果,是繼思想之后在當代中國發生的第二次理論飛躍,是與馬克思主義理論品質一脈相承的開放性理論。強調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不是取消替代馬列主義、思想,而是指明在當代中國,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是真正堅持社會主義,真正堅持馬列主義、思想。第二,這個理論體系的形成就是與時俱進的。堅持解放思想,與時俱進,用發展著的馬克思主義指導新的實踐,是這個理論體系的鮮明特色。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探索始于,理論創立于鄧小平,現在形成了三大理論成果。這三大理論創新以解放思想為前提,適應不同發展階段性特征的新要求,回答問題的重點有所不同。鄧小平理論側重回答了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問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側重回答了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的問題,科學發展觀側重回答了實現什么樣的發展和怎樣發展問題。三大理論成果緊緊圍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個共同主題,既先后承接,又不斷發展創新,各有獨特貢獻,充分體現了這個理論體系與時俱進的開放性品格。它的長期時效性將貫穿于整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3.統一思想的針對性。這個新概括,不是對過去關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法的簡單重述,而是在深化改革開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個命題提升到黨的偉大旗幟的高度加以強調,作為黨的十七大主題加以全面論述,有很強的針對性。進入新世紀新階段,我國發展呈現出一系列新的階段性特征,一方面實現了跨越式的持續快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另一方面也產生了許多新問題、新矛盾,遇到了新挑戰。面對這些問題,有些人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產生了懷疑和動搖,提出要進行“反思”和“糾偏”。認為改革搞錯了,主張要回到過去所謂的“真正社會主義道路”上去。還有些人認為,要解決問題,就得按照西方資本主義那套模式去做。這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指向,其共同點就是根本否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方向。十七大報告正是針對這些錯誤觀點和種種疑慮,適應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要求,通過總結歷史經驗,把近30年來實踐創新和理論創新提升到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的高度加以肯定,明確地回答了在當代中國舉什么旗、走什么路、堅持和發展什么理論、以什么樣的精神狀態、朝著什么樣的發展目標前進這些關系中國前途命運的根本問題,為黨和國家的各項工作指明了前進方向,對于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統一思想、堅定信念、增強信心,團結奮斗具有重大的現實指導意義。旗幟是靈魂,是方向,是道路。強調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就是強調既不能回到過去那種貧窮社會主義老路上去,也不能照搬西方資本主義那套模式,而是強調只有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和這個理論體系,中國才有前途,才能使國家強盛,人民富裕幸福,為人類文明作出更大貢獻。

4.改革開放的堅定性。這個新概括,把改革開放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根本特色,作為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之下,就是強調要堅定不移地堅持改革開放,改革開放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煥發出前所未有的強大生命力,使馬克思主義煥發出前所未有的強大感召力。實踐證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之所以具有蓬勃發展的生命力,就在于它是實行改革開放的社會主義;我國的改革開放之所以能夠順利推進,就在于它是有利于建設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改革開放。改革開放符合黨心民心、順應時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確的,成效和功績不容否定。十七大報告指出:“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改革開放才能發展中國、發展社會主義、發展馬克思主義。”這種把改革開放提升到道路、主義、旗幟的高度加以論證和強調,就是要毫不動搖地堅持改革開放,任何企圖停頓或倒退回去,尋找什么別的道路和主義,都沒有出路,沒有前途。

5.發展進步的科學性。這個新概括,把科學發展觀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和科學理論,作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指導方針和重大戰略思想,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之下,就是適應新的發展要求,進一步回答了實現什么樣的發展和怎樣發展的重大理論和實際問題,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成為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偉大旗幟。十七大報告全面深刻地闡述了科學發展觀的科學內涵和精神實質,提出了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四大方面的基本要求和一系列戰略部署。學習和把握科學發展觀的科學內涵和精神實質,增強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自覺性和堅定性,必須對科學發展觀是科學理論有深刻理解。科學發展觀之所以是科學理論,主要是因為:第一,它是對黨的三代中央領導集體關于發展理論的繼承和發展,是馬克思主義關于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是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科學理論。第二,它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規律的深刻把握和揭示。科學發展觀從對發展的第一要義、核心、基本要求和根本方法,到具體貫徹落實的一系列戰略部署,都體現了我們黨在新的歷史時期對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規律認識的深化和把握。第三,它是唯物史觀的根本觀點在當代中國的具體化。科學發展觀遵循人民群眾是歷史創造者的根本觀點,把以人為本、為廣大人民謀利益作為科學發展觀的核心和目的,強調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體現了黨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根本宗旨與唯物史觀的統一。正因為科學發展觀是科學理論,把科學發展觀確定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指導方針,把它真正貫徹落實到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才能減少發展的盲目性,增強自覺性,使我國更加自覺地走科學發展道路,實現又好又快發展。

6.立足中國國情的民族性。這個新概括,強調了社會主義的中國特色,突出了處在世界歷史發展中的中華民族獨特發展道路的成功選擇,破解了經濟文化落后國家如何建設、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的時代課題,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當代化與民族化的統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基本的依據,就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中國國情的最大實際,同時又以當今時展特征的世情為背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之所以能夠引領當代中國發展進步,關鍵在于既堅持了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又根據我國實際和時代特征賦予其鮮明的中國特色。因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既不是以階級斗爭為綱的社會主義,也不是超越初級階段的發達社會主義,更不同于前蘇聯模式的社會主義,既不能移置西方民主或新自由社會主義,也不能照搬資本主義那套發展模式,而是要堅持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是吸收借鑒人類文明有益成果來發展自己的初級階段的社會主義,是堅持以人為本、科學發展、和諧發展、和平發展的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成功實踐告訴我們,馬克思主義只有與中國國情相結合、與時展同步、與人民群眾共命運,才能煥發出強大的生命力、創造力、感召力。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只有賦予中國特色和時代特征,為廣大人民謀利益,才能成功,才能勝利;離開中國實際、人民利益和時代特征來侈談馬克思主義,沒有前途,沒有意義;離開指引我們取得偉大成功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另外尋找什么別的主義,沒有前途,沒有意義。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社會主義國家,我們一定要堅定不移地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不為任何風險所懼,不被任何干擾所惑,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奮力開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更廣闊的發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