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奠定戰勝災害雄厚基礎
時間:2022-06-26 12:29:00
導語:改革開放奠定戰勝災害雄厚基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國共產黨是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宗旨的執政黨;中國政府是一個非常有效力的和負責任的政府
最近,四川汶川大地震突然襲來,中國大地上展開了一場氣壯山河的抗震救災行動。在這次抗震救災中,黨和政府決策之迅捷、行動之高效,受到社會各界的好評,也贏得了世界各國的贊嘆。那么,為什么這次抗震救災工作能做得這么好?
中國是世界上一個自然災害比較頻發的大國。在古代社會,中國歷代的統治者也把救災賑災當作一項安撫民心和維護統治的重要任務。但是,歷史上任何一個時代的救災政策和救災效果,都沒有像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做的那么好。究其原因,最根本的一條就是:中國共產黨是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宗旨的黨,是一個高度負責任的執政黨,中國政府是一個非常有效力的和負責任的政府。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遭遇過多次大的自然災難,如1966年河北邢臺地震,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1998年的南北巨大洪澇災害。在災害面前,我們黨和政府總是心系災區人民,黨和國家領導人總是在第一時間趕赴災區現場,親自部署指揮救災,各級黨政機關齊心協力地組織人力物力去救災,并盡一切力量幫助災區重建。多年來,黨和政府在抗震救災中積累了很多經驗:一是關于自然災害的應急管理體制得到了重視;二是總結了對災區群眾特別是受傷群眾的治療和安置的一些經驗;三是依靠科學技術救災,科學救災;四是增強應對地震災害和各類突發事件的物資準備;五是人民解放軍是我國抗震救災最有力的骨干力量。所有這些,都是做好這次抗震救災的經驗儲備。
我國抵御和戰勝各種風險的物質和技術基礎大大增強,這得益于改革開放所創造的巨大社會財富,也得益于改革開放所創造的開放式國際環境
在這次四川汶川大地震的救援中,我國動員的人力、物力、財力是前所未有的,社會各界的捐助也是巨大的。那么,為什么能做到這一點?
在任何國家、任何地區,巨大的物質財富是救災特別是抗震救災的首要前提。這次四川汶川大地震的救援中,我們不僅反應十分迅速,動員的人力、物力、財力也是前所未有的,社會各界和世界各國的捐助也是巨大的。這首先得益于改革開放所創造的巨大社會財富,也得益于改革開放所創造的開放式國際環境。
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經濟以平均9.8%以上(接近世界平均增速3倍)的增速持續快速發展,2007年GDP總額達3.4萬億美元,接近第三位的德國居世界第四位。改革開放不但使得“國庫殷實”,能夠應對巨大自然災害,為我國這次抗震救災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而且,伴隨著改革開放,我國新社會階層的形成使得許多人“家底殷實”,能夠“大方解囊”。這從一個側面也說明,1978年以來我國堅定不移地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方針是完全正確的。
改革開放所獲得的巨大成功,讓中國人有信心有能力迎接災難所發出的挑戰,這是中國人挺起脊梁的重要條件。災難突如其來,中國人震驚之余立刻投入了戰勝災難的戰斗,源源不斷的救災物資送到了災區,各種現代救災手段投入使用,國家的巨大財力、有實力的企業和富裕起來的一部分國民,顯示了抗震救災的無窮能量。國家的開放姿態和信息公開透明也成為輸入國際救災資源的重要條件。如果沒有改革開放,沒有國家的強大和國人的富裕,我們何以能打贏這一場艱巨的“戰爭”!
改革開放使我國抵御和戰勝各種風險的物質和技術基礎大大增強,為抗震救災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持。在這次救援中,國家地震減災救援隊、消防部隊運用雷達生命探測儀、聲波探測器、百噸液壓頂、專業切割機、專業搜救犬等高科技設備和手段,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此外,還啟動風云、資源、北斗等多種型號衛星,繪制氣象云圖,實施衛星通訊進行地貌普查等,為抗震救災提供導航服務。
同時,改革開放的30年也是我國航空和交通事業超常規大發展時期,航空事業的規模已居世界前列。鐵路的一次次提速和全面電氣化,高速公路的大規模建設,使全國網狀似地緊密連接在一起,一旦發生自然災害,就能夠在第一時間快速運送人力和運載救援物資。
在抗震救災中,我們的執政黨向全世界展示了新時期黨的各級組織和共產黨員的嶄新形象,大大提升了黨在群眾中的威望
這次抗震救災,是否也意味著是對黨的執政能力和先進性的一次重大考驗和檢驗?
這次舉國救災規模空前、行動迅速、救援有力,充分展示了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的以人為本的執政理念,體現了卓越的執政能力和各級黨政組織同樣卓越迅速的執行力。從抗震救災中,我們看到的是黨和政府對生命的珍視和關愛、對人權的尊重和保護,這是執政黨和人民政府在巨災考驗中貫徹以人為本、執政為民的核心理念集中體現。
巨災也是對執政黨先進性和執政能力的檢驗。在這次抗震救災中,我們看到的是各級領導干部在抗震救災第一線,身先士卒,發揚不怕犧牲、不怕疲勞、連續作戰的作風,一切想著人民,一切為了人民,一切為人民的利益而工作。我們的執政黨向全世界展示了新時期黨的各級組織和共產黨員的嶄新形象。他們把執政能力化作有效組織、凝聚人心、周密部署、切實保障的具體行動,把先進性轉換成不怕犧牲、不畏艱險、沖在一線的拼搏精神。這讓災區群眾看到了信心、感受到了希望,增加了強大動力、增添了巨大的精神力量,大大提升了黨在群眾中的威望。
中國政府通過改革開放,全面刷新了社會主義的內涵,市場經濟在積聚中國人能量,民主政治的起步在喚醒人民的主人翁意識
這次抗震救災讓我們感受到中國人民身上有一種令人震撼的精神力量,那么,這種精神力量從何而來?
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的社會結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新的社會階層不斷涌現,社會經濟成分、組織形式、就業方式、利益關系和分配關系日益多樣化。改革開放所帶來的綜合國力的增強,教育、科學、文化、衛生等各項事業的進步,惠及了13億中國人民,使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日益成為團結全國人民的思想基礎;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大力弘揚,人民群眾的精神面貌和文化素質發生著深刻的變化,民族的自信心、自豪感和凝聚力得到極大的增強。
面對特大地震災害,全國各族人民在黨中央、國務院的迅即和有效的部署領導下,在第一時間行動起來,發揚安危相助、扶危濟困、戮力同心、眾志成城的優秀歷史文化傳統,共抗震災,共克時艱。人們每天都密切關注著災區的情況和救災工作的進展,以捐款捐物、無償獻血、志愿者活動等方式為災區人民盡自己一份力量、送上一份關愛。抗震救災驗證和升華了中華民族的自信心、向心力和凝聚力,極大地弘揚了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和民族精神,體現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它再一次證明,團結一致的中華民族,是不會被任何災難和困難所壓服的,中華民族是不可戰勝的。
中國的優秀歷史文化傳統和潛藏于中國人內心的凝聚力是中國人挺起脊梁的珍貴資源。有一種陳詞濫調,說中國人不懂得合作,說中國文化天生包含著依附和奴性。但每當中國人面對危難,中國人必然顯示自己的合作精神和獨立戰斗的勇氣。中國政府通過改革開放,全面刷新了社會主義的內涵,市場經濟在積聚中國人能量,民主政治的起步在喚醒人民的主人翁意識,這一切必然成為中國優秀文化傳統得以發揚光大的新的歷史條件。
自汶川大地震發生以來,中國迅速開門救災,開放救災,在國際上樹立了良好的形象
對中國的抗震救災,國際社會不僅給予了巨大的支持,而且對中國政府和中國人民在抗震救災中表現出的勇氣和自信給予了很高的評價。那么,其背后深層的原因是什么?
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堅持走和平發展的道路,堅持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不斷提高我國對外開放的水平,不斷深化參與經濟全球化的程度,中國經濟增長已經成為推動世界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而且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迅速提高,中國對國際社會的影響范圍日益廣泛、程度日益加深,作為一個有影響的負責任的發展中的大國,中國越來越受到國際社會的普遍關注。
與過去的抗震救災相比,這次抗震救災的一個最大的亮點就是:反應迅速化、信息公開化和救災開放化。而救災開放化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回想1976年唐山大地震,當時國際社會也表達了幫助中國抗震救災的意愿,但當時中國政府不接受國外的幫助。自從1978年以來,我國改革和開放同步發展,在某種意義上說,對外開放比改革有著更加重要的意義,特別是在當改革處于膠著狀態改不動的時期,往往是對外開放對改革起了“倒逼”作用。我國不斷地擴大開放,不僅是促進了貿易量的增加、技術的交流,促進了世界市場的完善,更增進了國與國之間的了解、認同與合作。更為重要的是,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巨大增長,中國不僅回歸到國際大家庭,也是世界上舉足輕重的大國。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的浪潮波瀾壯闊,世界各國之間的交往日益密切。“世界是平的”,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的發展離不開中國。因此,抗震救災也不僅是中國的事情,也是世界的事情。
這些年來,我國對世界各地的自然災害,如印度洋海嘯、美國風災等,都給與了及時和有力的幫助。這次四川汶川大地震,世界各國反應的迅速,各國政府和國際組織慷慨解囊的熱情,也是前所未有的。比如,日本對中國這次大地震救災給予了特別的支持。即便是那些在西藏“3·14”打砸搶燒暴力犯罪事件中對中國不友好的國家也表達了較大的關愛和幫助熱情。美國CNN受感染于中國高效的抗震救災,也重新認識和贊揚中國。
自汶川大地震發生以來,中國迅速開門救災,開放救災,在國際上樹立了良好的形象。很多國家樂于捐助,這不僅極大地增強我國抗震救災的物質能力,也有助于化解西方世界對中國的誤解和矛盾。
中國作為世界文明禮儀之邦的古老國家,對世界各國政府和人民對汶川大地震的巨大幫助當深表謝忱。同時,也要有效地利用汶川大地震國際援助的契機,進一步加強與世界各國的溝通和交往,共同建設一個美好和諧的世界。
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中國建立了以民生為最高宗旨的社會主義制度,建立起來了一個富有權威的公共服務型政府,這在應對重大自然災害中有效地發揮了積極作用
有外媒評論文章指出,此次抗震救災過程中,中國政府體現出來的能力及透明開放的作風,不僅展現了一個自信的政府,也讓西方看到了中國社會主義體制的優越性。那么,請談一談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在這次抗震救災中的具體表現?
抗震救災不僅檢驗和提高了我國政府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也體現了社會主義制度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和強大的社會動員能力。這是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一個重要體現。
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還體現在中國擁有一個富有權威的服務型政府。中國是一個幅員廣大而自然災害頻仍的大國,怎樣治理和拯救災害,是一項十分艱難的工作。有效治理災害,需要一個更大的社會和政治前提:一是國家必須高度統一;二是社會必須高度穩定和長治久安;三是國家必須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不能成為其他強國的附庸,更不能被外國列強蹂躪。要確保長期建立這樣的堅實政治前提,客觀上需要中國有一個富有權威的公共服務型政府。實踐證明,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在中國建立了以民生為最高宗旨的社會主義制度,建立起來了一個富有權威的公共服務型政府,這樣的政府雖然還不完善,但它在歷次重大自然災害中有效地發揮了積極作用。
改革開放使中國進入到現代公民社會,在這個社會中,人們不再把抗震救災看成只是政府的事情,而是作為公民的一種責任和義務,這是公民意識覺醒的體現
在這次抗震救災中,來自四面八方的救援隊伍匯成了鋼鐵洪流,奔赴抗震救災的前線。在這支隊伍中,引人注目的是有大批的志愿者,這與1976年唐山大地震的救援情況不太相同。從社會變遷的角度看,這說明了什么?
伴隨著改革開放,我國社會結構發生了深刻變化,出現了一些新的社會階層,如私企老板、演藝界明星,他們在這次抗震救災中慷慨解囊,踴躍捐款,有的還自發組織到一線去救災。他們的所做所為,讓我們看到一種公民意識的覺醒和國民愛心的增長。而公民意識覺醒是公民社會興起的標志,改革開放促進了公民社會的形成。公民社會的一個特點是公民權利意識和責任意識對稱。在這次地震災害面前,人們不再把抗震救災看成只是政府的事情,而是作為自己的一種責任和義務,這正是全社會公民意識覺醒的體現。另外,很多富裕階層在抗震救災中的捐款捐物、組織志愿服務等活動,也讓人們對社會上的“仇富”現象有了新的認識,這必定會淡化社會扭曲的“仇富”意識,促進全社會的貧富和諧,增進黨和政府的凝聚力和社會動員能力。這也有利于促進中國現代社會主流文化價值觀的形成,化解不同利益群體之間的矛盾。
這次抗震救災可以給我們帶來很多重要啟示,其中一點就是要在社會發展過程中,充分重視非政府組織的作用,利用非政府組織,籌集社會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源,并且利用完善的非政府組織網絡,將這樣的資源發放到災區群眾手中。
在現代公民社會中,既有政府組織的救援行動,也有市場主體提供的各種救援物資和服務,還有非政府組織、包括海外志愿者組成的救護團隊忙碌的身影。政府、市場主體、非政府組織和各種慈善團體,所有這些機構形成了完善的抗震救災網絡。過去,每當發生自然災害,人們總是把目光投向政府,希望政府能夠包辦一切。現在我們終于意識到,在現代化社會,如果只有政府提供的保障,而沒有充分發揮市場經濟的運行機制,沒有組建完善的社會救助慈善團體,那么,政府的保障就很難顧及到每一個災區群眾。在自然災害面前,政府組織的各項救助措施,可以幫助受災群眾渡過暫時的難關;而四面八方伸出的援助之手,則會使受災群眾時刻感受到社會的溫暖。健全的社會不懼怕任何災難,完善的社會可以戰勝千難萬險。只要我們充分發揮政府的作用,運用市場經濟運行機制合理配置資源,并且建立各種類型的非政府組織和慈善機構,那么,在災難面前,我們就能昂首挺胸,迎接考驗。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政治、經濟體制、社會結構都發生了較大的變化,直接影響到社會動員的表現形式和運作方式
抗震救災活動本身也是一次大規模的社會動員。那么,這次社會動員有何特點?
社會動員是政府、公民社會、社會團體等利用手中所掌握的資源和能力,有目的地引導社會成員積極參與重大社會活動的過程。社會動員是我們黨的一大政治優勢,黨及其領導下的人民政府成功地利用社會動員,對中國革命的成功、現代化建設的進行都產生過積極深遠的影響。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政治、經濟體制、社會結構都發生了比較大的變化,這直接影響到社會動員的表現形式和運作方式。在計劃經濟時代,政府手中掌握了社會上大部分資源,特別是關系國計民生的資源基本上都由國家掌控,而社會的力量相對弱小,即強國家——弱社會的結構格局。社會沒有能力,也不可能實現大規模的社會動員,社會動員基本上靠黨和政府通過行政、政治動員來達到。改革開放后,我國社會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傳統的國家——社會關系也在發生變化。特別是政府由建設型向公共服務型轉型、中等收入者群體的擴充、社會階級階層結構發生重大變化、公民社會的興起、社會掌握、可資動員、利用的資源的增加,都要求政府改變傳統的動員方式,接納新的動員主體,引導和創造新的動員方式。
此外,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極大地改善了人民的生活,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確立也使得人們漸漸樹立起自由、平等、競爭、參與的意識和權利義務對等的意識,成為人們積極參與政治、社會生活的思想意識基礎。私營企業主、中等收入者等新的社會階層出現,對維護社會穩定起到越來越大的作用,他們在參與政治、社會生活上顯示了巨大的能量和潛力。這些變化在災后的抗震救援工作和社會動員中均有所表現。
改革開放以來不斷推進的社會管理體制改革,為應對突發災害提供了日益成熟的社會動員機制
那么,面對這次地震災難,要繼續發揮在社會動員方面的優勢,應該注意做好哪些工作?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不斷推進的社會管理體制改革,為應對突發災害提供了日益成熟的社會動員機制。面對這次地震災難,我們在社會動員方面應注意以下幾點:一是我們黨和政府要始終作為社會動員的引導者、規范者和主要組織者。雖然在通訊技術發達的現代社會,各種社會團體、組織、甚至個人都有條件和可能進行一定范圍和程度的社會動員,但是在大的社會危機和災難來臨時,政府始終是化解社會危機,應對社會災難的中流砥柱。這既是政府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也是由現階段我們國家公民社會不發達、社會團體不成熟、公民個人有序參與社會生活能力較弱的國情決定的。在出現社會危機時,黨和政府理所當然地應當作為社會主心骨,領導人民群眾和各種社會力量戰勝困難。
第二,充分發揮災區基層黨組織的力量和黨員的模范帶頭作用。救災的過程也是人們承受體力和心靈的雙重煎熬的過程,基層黨組織的團結力、凝聚力和黨員的表率作用,將起到穩定人心、鼓舞士氣、有效協調、組織救援等重要作用,而且他們本身就是社會動員的骨干、重要組織者和參與者。
第三,政府要協調好內部行政資源,做好行政動員,一切為抗震救災讓路,為挽救人民的生命讓路,為更大規模的社會動員開辟道路。政府系統內部應當繼續采用行政式、命令式的動員機制,這可以提高效率,最大程度地調動、整合社會和政府資源,避免出現權責不明、互相推諉現象,影響抗震救災工作的進度。
第四,針對政府外的社會應采取不同于政府內部的動員方式。政府應當更好地利用公民、社會團體對社會的責任感及其掌握的資源,指導、引導他們參與到抗震救災中,為了更好地利用社會資源,減少社會成本,政府有必要、有責任適當改變原有的以黨和政府為單一主體的社會動員方式,做好引導工作,使這些力量在國家法律法規下有序、正確地參與社會生活,促進社會問題的解決。
災害讓我們付出了巨大代價,但這些代價不能白付,我們要從中汲取經驗教訓,從這次抗震救災中,我們可以汲取哪些經驗教訓?
隨著中國社會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城市化進程的加速、城鎮人口密度加大、建筑物抗震能力普遍偏低的現狀將長期存在,防震減災形勢不容樂觀。通過地震預報和在預報基礎上的震災防御,是實現地震減災的最基本途徑。但要最大限度地減輕地震災害,也不能單靠地震預報這一個環節,更重要的是要從我國國情出發,結合國內外經驗教訓,走預防為主,綜合防御之路,充分發揮科學技術在防震減災、抗震救災中的作用。自然災害讓我們付出了巨大代價,但這些代價不能白付,我們要從中汲取經驗教訓,真正做到“吃一塹,長一智”,最大限度地降低和規避自然災害。為此,國家應逐步加大對基礎工作的投入,防震減災應預防為主,綜合防御,如加強監管力度,使房屋等構筑物的設計更為科學合理,提高抗震能力,適當提高設防標準;加大基礎探測工作力度,加強類似“地震活動斷層探測”等基礎震害防御工作;等等。
多難可以興邦。災難有時也可以成為一種財富。我們相信,這次抗震救災中所顯現的精神資源,也必將成為今后我國深化改革開放的一種珍貴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