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期機構編制工作如何實現與時俱進

時間:2022-07-28 09:45:00

導語:新時期機構編制工作如何實現與時俱進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新時期機構編制工作如何實現與時俱進

*同志在*報告中指出:“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必須使全黨始終保持與時俱進的精神狀態,不斷開拓馬克思主義理論發展的新境界。”“與時俱進,就是黨的全部理論和工作要體現時代性、把握規律性、富于創造性。能否做到這一點,決定著黨和國家的前途命運。”他又指出:“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也是一個政黨永葆生機的源泉,”機構編制工作要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實現與時俱進的工作局面,就必須立足時代特征,不斷開拓創新,認真研究新情況,發現新問題,探索新方法,拿出新舉措,摸索新經驗,實現新突破。

一、思路創新是機構改革與編制管理工作與時俱進的內在要求

創新的實質是抓住事物內部的某種體現規律的新的因素,通過促進這種新的因素的成長,來實現事物發展朝規律性的階段性嬗變。創新的過程體現了人們對事物規律性的深刻認識,對事物方向的正確把握,對事物發展的階段性量變的敏銳洞悉。任何一個社會大發展時期,必然是一個提倡創新、崇尚創新并且需要創新的時期。正是一代又一代人不斷進行的理論創新、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等,推動著各項事業和人類社會的不斷進步。機構改革與編制管理工作必須不斷創新,這是因為:一是性質所定。機構改革與編制管理工作是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是上層建筑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與當時的經濟基礎相適應,否則就會阻礙經濟的發展和生產力的提高。當前,我國的經濟正處于大變革時期,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逐漸完善和成熟,經濟體制改革不斷深入。特別是加入世貿組織后,我國經濟融入全球經濟的大家庭,加速了市場經濟轉軌的過程,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必須得到充分發揮,經濟基礎的這一嬗變性過程要求進一步深化機構改革,建立與之相配套的行政管理體制。二是形勢所迫。入世以后,政府機構改革面臨著嚴峻的挑戰。世貿規則要求各級政府在管理觀念、職能、體制、方式等方面進行深刻的變革。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進行過幾次機構改革,取得了一些成效,但由于受客觀條件的限制,在機構設置和職能配置上,與當前經濟體制和入世的要求還不相適應。政企、政事、政社不分,政府直接干預企業的生產、經營和管理活動,難以真正確立企業的市場主體地位;行政運行法制化程度不高,行政權利部門化,部門權利利益化,政府部門習慣于分錢、分物、分指標、批項目、忙審批,阻礙了公平競爭和市場體系的培育和發展;政務透明度低,監督機制薄弱,機構龐大,人員膨脹,效率低下,財政不堪重負,嚴重影響黨和政府在人民群眾中形象,滋生各種不正之風和消極腐敗現象。可見,當前行政管理體制的種種弊端,已成為推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設的阻力,已到了非改不可,不改不行的地步。惟有創新制度,深化改革,把各級行政管理體制和機構改革推向一個新的階段,才能趨利避害,促進經濟的發展和生產力的提高。

二、觀念創新是實現機構編制管理工作與時俱進的本質要求

創新的過程其實質就是一個解放思想和求真求實的過程,思想不解放,創新就無從談起。機構編制工作要實現創新,首先就必須實現觀念上的創新。一是分析經濟發展形態中的矛盾,巧抓改革的時機。一定的政治上層建筑和行政管理體制中的矛盾,往往首先通過經濟發展形態中的矛盾表現出來。透過現象看本質,抓住矛盾形成的根子,就能夠把握住政府機構改革的內在趨動力,把握好改革的時機,促進改革的深化。機遇稍縱即失,把握不好,就可能坐失良機,一步被動,步步被動。我們要善于把握經濟發展中各種細微變化,透徹分析經濟發展形態中矛盾的根子,抓住本地機構改革的內在趨動力,搶抓機遇,巧抓時機,適時推進各項改革,確保改革順利進行。2002年以來,衡陽市委市政府下狠功夫治理經濟發展環境,對影響經濟發展環境的典型案例進行公開曝光,讓人民看到了影響經濟發展環境的根子便是政府職能錯位、越位、缺位,政府管了許多不該管、管不了、也管不好的事情,一些部門為了自身利益,搞職能市場化轉移,政府職能部門化,部門職能利益化,以至重復管理、交叉管理,政出多門,市場主體無所適從,捆住了企業發展的手腳,導致了“權利尋租”,影響了經濟發展環境。人民群眾的意見很大,改革的呼身很高,形成了改革的強大推動力。我們搶抓機遇,適時推進政府機構改革,努力轉變政府職能,改革行政審批制度。重點解決政府職能錯位、越位、缺位的問題,把政府職能轉變到經濟調節、市場監管、嚴格執法和社會管理上來,把重點放在搞好宏觀調控、搞好服務和營造環境上來,切實發揮市場對資源的優化配置作用,通過政企、政事、政社分開,實現政府從管理型向服務型的轉變,較好的改善了經濟發展環境。這樣,既深化了政府機構改革,又促進了本地經濟發展。二是服務全局和中心,明確改革的目標。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一定的上層建筑和行政管理體制必須服務于經濟建設的全局和中心。政府機構改革的目標也必須立足于本地的經濟建設和發展。要把機構改革和編制管理工作置于改革發展穩定的大局和經濟建設的中心來思考,置于適應世貿規則的要求來安排,拓寬思路,高瞻遠矚,認識提升,思路前瞻,著眼點遠落。2003年,衡陽市委市政府明確了“三化”戰略工作重點,我們一定要圍繞這一改革重點,繼續深化黨政機構改革,為經濟發展提供組織和機制保障。要推進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為國有企業改制提供服務;要按照服務于城鎮化的要求,加強城市綜合管理體制改革,完善社會保障體系;要按照服務于農業產業化的要求,繼續深化鄉鎮機構改革,精簡鄉鎮機構人員。

三、方法創新是實現機構編制管理工作與時俱進的根本要求

機構編制管理工作是一項實踐性很強的工作,其工作水平的高低與對工作規律的掌握程度和正確的工作方法是一致的。當前機構編制管理工作出現了一些新情況和新特點,必須逐步認識和正確把握其發展的規律,提出新的舉措,摸索新的經驗,創新工作方法,實現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是在管理理念上要實現由“人治”向“法治”的轉變。市場經濟是法制經濟,市場經濟的政府行為必須是公開透明的行為,機構編制管理工作也不例外。應根據WTO規則的要求,加強機構編制的法制化建設。要改變過去機構編制管理的主觀性和隨意性,樹立依法行政的觀念,增強“編制就是法律”的意識,自覺維護機構編制管理的權威。要加強行政組織的立法,逐步實現政府機構、職能、編制的法定化。機構編制管理部門要加強電子政務建設,實現政務公開。二是在管理方式上要實現由被動管理向主動管理的轉變。機構編制管理從決策到落實,具有很強的連貫性和協調性,是一個主動管理的過程。過去那種“下報上批”,“一事一議”和“就機構論機構、就編制論編制”的管理方式,已不適應新形勢的要求。應加強對機構編制管理工作的前瞻性研究,特別是加強入世對機構編制管理提出的新要求新挑戰的研究,未雨綢繆,主動參謀,找準工作的著力點,實現機構編制管理工作的新飛躍。三是在管理力度上實現由單一管理向綜合調控的轉變。特別是在人員編制的管理上,要改進管理方式,由過去單純依靠機構編制部門、采取單一管理方式,逐步轉變為以機構編制部門為核心,組織、人事、財政等部門配合聯動的控制約束機制。同時,要探索建立編制與經費預算相結合的預算約束管理機制的新途徑,加強對機構編制執行情況的監督檢查,形成有效的監督制約機制,切實防止機構編制的隨意膨脹和行政經費不合理增長。四是在管理的深度上要實現由“重編制管理”向“重職能和人員結構”的轉變。要實現機構編制的深度管理,既要管理好編制,更要管理好職能,要對各單位的職能進行一次全面檢查,對于“爭搶權力性職能而對非權力性職能踢皮球”的現象要堅決糾正。切實改變多重執法、交叉執法和有法不依、政府缺位的現象。要加強對各單位的人員結構管理,對不符合結構要求的要嚴把關口,切實提高干部隊伍素質。五是要重視改革的調研和督查。要緊緊圍繞新一輪機構改革的目標任務,深入基層調查研究,拿出既符合中央精神又符合本地實際、科學、切實可行的改革方案。要改變過去“重方案、輕監督”的傾向,加大督查力度,把督查工作貫穿改革工作的全過程,確保改革方案落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