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揮派在反腐倡廉中的民主監督作用
時間:2022-08-08 04:13:00
導語:發揮派在反腐倡廉中的民主監督作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總書記在十七大報告中義正詞嚴地指出“中國共產黨的性質和宗旨,決定了黨同各種消極腐敗現象是水火不相容的。堅決懲治和有效預防腐敗,關系人心向背和黨的生死存亡,是黨必須始終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務,全黨同志一定要充分認識反腐敗斗爭的長期性、復雜性、艱巨性,把反腐倡廉建設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旗幟鮮明地反對腐敗”。報告把堅決懲治和有效預防腐敗,定位為“黨必須始終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務”,進一步明確要“堅持標本兼治、綜合治理、懲防并舉、注重預防的方針,扎實推進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建設”,特別是提出了加強反腐倡廉建設的原則、途徑和目標,標志著執政黨對反腐倡廉建設的規律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
腐敗是當今世界嚴重的社會問題,又是一個必須予以高度重視、嚴加查處、綜合治理的問題。腐敗行為的危害極大。從社會政治層面上看,它會嚴重破壞黨和群眾的關系,危及黨的執政地位,嚴重損害黨和政府的形象,成為國內外敵對勢力顛覆我們的借口;從經濟層面上看,腐敗對經濟活動的影響是巨大的。有關研究顯示,我國因腐敗造成的經濟損失,*—*年期間平均每年占GDP比重高達14、5%—14、9%。如果把這些資金用于改善9億農民的生活水平上,那么每個農民每年能增收1000多元。腐敗還會沖擊政府的宏觀經濟調控能力。目前,掩蓋在腐敗背景之下的侵權、制假、逃稅、走私、未注冊登記的非法經濟活動,已經占到GDP的15%以上,破壞了公正、公平的競爭環境,危及市場經濟體系的健康發展。從具體腐敗行為看,吏治腐敗使人才沒有生存的空間,教育學術腐敗使真理沒有生存的空間。
腐敗不是中國的特產,但中國已經是全世界腐敗比較嚴重的國家之一。我國腐敗問題的產生有著深刻的歷史和現實根源,這不僅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中國反腐斗爭的長期性和艱巨性,也決定了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的必然性。
中國共產黨歷來十分重視反腐敗問題。十六大在總結以往反腐倡廉工作的基礎上,提出了“堅決反對和防止腐敗,是全黨一項重大的政治任務”,要“堅持標本兼治、綜合治理的方針,逐步加大治本的力度”的反腐倡廉方針。十六屆六中全會決定明確表示,反腐倡廉“是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和促進社會和諧的緊迫任務。”十六大以來,中國共產黨從建立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注重從源頭上治理腐敗,加快反腐敗斗爭的法制化進程,強化對權力運行的制約和監督,以科學發展觀指導反腐敗實踐,切實解決損害人民群眾利益的問題,構建和諧社會等全方位開展反腐倡廉工作,使反腐倡廉工作進入了一個成熟、理性及科學化、法制化的發展時期,取得了豐碩成果,實現了反腐倡廉理論和實踐的新的歷史飛躍。
十七大報告重申了十六大以來形成的反腐倡廉十六字戰略方針,即“標本兼治、綜合治理、懲防并舉、注重預防”,體現了對于依靠制度反腐敗的重視。而“在堅決懲治腐敗的同時,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預防,更加注重制度建設”的主張則更為清晰地體現出了對于依靠權力反腐敗和依靠制度反腐敗的抉擇。十七大報告把反腐倡廉建設從作風建設單列出來,這意味這把作風建設與反腐倡廉建設都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報告中多處關于反腐敗的論述,顯示出黨的領導人堅決反對腐敗的鮮明態度和堅強決心,例如,“堅決懲治和有效預防腐敗,關系人心向背和黨的生死存亡,是黨必須始終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務。”“堅決查處違紀違法案件,對任何腐敗分子,都必須依法嚴懲,決不姑息!”同時,在更多的地方,都更突出地顯露出未來深化反腐倡廉工作的基本思路,那就是要緊緊依靠制度建設,包括把領導人的鮮明態度和堅強決心也要有效地轉化為制度力量。
權力天生具有擴張性,不受監督的權力必然走向腐敗。作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的執政黨要保持先進性,保持執政地位,領導全國人民完成一項又一項歷史重任,必須吸取國內外政黨建設的經驗教訓,接受包括派民主監督在內的各種監督。這點早在延安時期同志就已經清楚意識到了。*年7月初,黃炎培等到延安考察,與談到歷史上歷朝歷代都沒有能跳出‘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周期率時,問共產黨怎樣避免重蹈歷史上“人亡政息”的覆轍,保持政權,用好政權。回答道,“我們共產黨人已經找到了一條新路,這條新路就是民主,讓人民起來監督政府,才不會人亡政息。”讓人民來監督政府,建立非權力性監督機制,民主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人這樣說;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各個時期,以、鄧小平、、等為首的幾代中國共產黨人把構想付諸實踐,積極探索建立健全包括非權力性監督的監督體系。逐步建立了黨內監督、行政監督、法律監督、民主監督、群眾監督和輿論監督等監督機制,形成了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監督體系。這一監督體系,不僅包括以執政黨監督為主的種種權力性監督,還包括人民對政府的各類非權力性監督,是社會主義民主的重要標志之一。派的民主監督是這一監督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其它監督機制互相補充、相互結合,共同發揮作用,推進我國民主政治建設不斷前進。*7年,鄧小平同志在《共產黨要接受監督》一文中就指出:“黨要接受監督,黨員要接受監督。這種監督主要來自三個方面,第一是黨的監督,第二是群眾的監督,第三是派和無黨派人士的監督”。同志在*年12月的全國統戰工作會議上指出:中國共產黨和各派合作共事的基本方針是“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他指出,共產黨和派長期共存、互相監督,“主要是派監督共產黨”。“我們是執政黨,必須自覺傾聽人民群眾和派的意見,自覺接受人民群眾和派的監督,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并誠懇希望各派要"加強對共產黨和政府的監督,幫助克服工作中的缺點、錯誤,共同把國家的事情辦好。強調:“我們黨是執政黨,必須自覺傾聽人民群眾和派的意見,自覺接受人民群眾和派的監督,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始終兢兢業業工作而不致懈怠。沒有監督,就難以有效防止腐敗。”這種高屋建瓴的思想,使我們意識到共產黨要在反腐敗方面取得顯著成效,取信于民,實踐“三個代表”,單靠加大黨內監督和反腐倡廉力度是不夠的,還離不開異體監督。民主監督正是遏制各種消極腐敗現象和不正之風的有力武器。派有知識密集、人才薈萃、閱歷深厚、聯系廣泛的優勢;有較強的政治參與感和責任感,他們能夠發現一些單靠黨的紀檢監察部門不易察覺的問題,能夠就各級干部是否稱職、是否廉潔公正來進行有效的監督,幫助防止黨的領導干部和黨員由公仆變成老爺或腐敗分子,防止當局者迷、為政者貪和損公肥私等腐敗現象的產生;也可以通過民主監督揭露腐敗,使少數腐敗分子在人民群眾面前暴露無遺,從而起到威懾作用,民主監督與黨內監督相結合,必將形成良好的廉政風氣。中發[*]5號文件明確提出:中國共產黨與派實行互相監督。這種監督是通過提出意見、批評、建議的方式進行的政治監督,是我國監督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這種監督屬于民主監督的范疇,不同于國家權力機關的監督和行政、司法監督,具有其獨特的優勢和作用,和國家權力機關的監督以及其他監督相互配合,相互補充,共同構成我國社會主義監督體系。充分發揮派的監督作用,是預防和防治腐敗的重要手段之一。
“教育是基礎,法制是保障,監督是關鍵。”黨的十五大政治報告中明確指出了反腐敗的根本所在,同志在十七大報告中就黨的監督工作作了這樣的闡述:“完善制約和監督機制,保證人民賦予的權力始終用來為人民謀利益。確保權力正確行使,必須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為遏制并消除腐敗這一毒害社會的頑癥,保證為政的清明與廉潔,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健康發展和社會的全面進步,必須完善社會主義權力監督、法制監督、社會監督與制約機制,尤其是派的民主監督機制。
總之,懲治腐敗是提高執政水平的重要內容,是端正黨風和社會風氣的突破口,是密切黨同人民群眾聯系的基本的、首要的和關鍵的問題,是國家政權建設的一項重要任務,它關系到人心向背和黨的生死存亡。我們能否跳出歷史上屢屢出現的由盛而衰的演變周期,一方面取決于國家的經濟社會的持續發展,綜合國力的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生活水平的不斷改善;另一方面取決于我們能不能嚴懲腐敗,消除社會分配不公的最嚴重、最不合理、最容易喪失民心的腐敗問題。遏制腐敗,實現政治清廉與穩定政局、發展經濟、建設現代化強國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我們要把反腐敗斗爭與穩定政局,把健全法制政治清廉與發展經濟、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目標結合起來;把學習貫徹中共十七大精神與認真履行派職能結合起來,充分發揮派在反腐倡廉中的民主監督作用,我國的腐敗現象一定會得到有效的遏制,反腐倡廉工作一定能在新形勢下取得更大的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