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加強新形勢下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
時間:2022-08-08 05:06:00
導語:論加強新形勢下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全球化是當今時代的主要特征之一。經濟全球化使各國經濟活動逐步跨出國界,國家之間在經濟上形成相互依賴、相互依存、相互發展的格局。隨著經濟全球化發展趨勢加快,我國改革開放進程和經濟建設步伐得到進一步深化和推進,人們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發生著劇烈的變化,這一系列變化很大程度上影響著當代大學生的思想觀念和愛國情懷,這使我們的愛國主義意識、愛國主義情感、愛國主義教育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和沖擊,面對新形勢新要求,加強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顯得尤為重要。
一、正確認識和全面把握愛國主義科學內涵
何謂愛國主義?《社會科學大詞典》定義愛國主義是“調節個人和祖國關系的重要道德規范。既是道德規范,又是政治原則。作為道德規范,其主要功能是調節個人與本國、與民族之間的關系,是對自己祖國的一種最深厚的感情。”《現代漢語詞典》注釋愛國主義是“指對祖國的忠誠和熱愛的思想。”《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指出“愛國主義是動員和鼓舞中國人民團結奮斗的一面旗幟,是推動我國社會歷史發展的巨大力量,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
由此,我們可以把愛國主義看成是調節個人與國家關系的道德要求、政治原則和法律規范,是引領一個國家走向繁榮和強盛的思想靈魂和精神動力,也是維系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的精神紐帶、鮮明旗幟和有力武器。
在全球化背景下,許多國家利益受到嚴重的沖擊,特別是對發展中國家和落后國家的國家意義有所削弱,對國家安全和主權獨立帶來較大的風險和挑戰。以美國為首的部分國家以武力為后盾,加緊對以我國為代表的社會主義國家實行“和平演變”,以建立他們的全球經濟統治和政治霸權。他們利用各種名義對中國政治制度和意識形態進行指責和攻擊,打著“人權高于主權”、“中國威脅論”、“為價值而戰”、“同文同種”、同屬“儒家文化圈”、共持“亞洲價值”等口號對我們指手畫腳、評頭論足,肆意在臺灣、西藏和其它一系列問題上干涉中國內政。他們憑借其雄厚的經濟實力和高科技優勢,通過商品、衛星電視、互聯網等大肆推行西方的價值標準、意識形態、社會文化和生活方式。他們還利用科學技術、人力資源、資本市場、商品配置和流動的跨國性,極力鼓吹政治一體化、文化一體化、全球觀念、地球村觀念、人類利益觀念等,這極大沖擊著我們的國家觀念和民族觀念,使愛國主義情感受到一定削弱和傷害。
隨著改革開放和信息技術的發展,傳統、封閉、單一的教育環境已不復存在,當今大學生不可避免地會接觸到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政治和文化,從而使部分學生產生崇洋媚外、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等思想,并成蔓延之勢,這樣會慢慢地淡化中華民族文化的異域屬性,從而使愛國主義教育呈現出前所未有的挑戰性和艱巨性。對大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是社會主義高等教育的重要內容,也是我國高校長期堅持的優良傳統。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繼往開來的精神支柱,是維護祖國統一和民族團結的紐帶,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動力,也是個人實現人生價值的力量源泉。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可以培養大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加強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激勵大學生為祖國的發展壯大和民族的振興而共同奮斗。
三、不斷創新并拓展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新途徑
(一)培育校園愛國主義教育和諧氛圍。愛國主義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要動員全校師生在校園中營造一種濃郁的愛國主義環境氛圍,使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隨處可受到愛國主義思想的感染和熏陶,在潛移默化中接受愛國主義情感,升華愛國主義精神。我們可通過校園報刊、雜志、展板、掛像、宣傳欄等為載體積極地進行愛國主義引導和教育;大力宣揚體現愛國主義精神的先進人物和先進事跡,宣傳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成就和經驗,宣傳中華民族的奮斗歷史、光榮傳統和燦爛文化,從而使愛國主義成為校園輿論的主旋律。
(二)強化在校大學生愛國主義意識。有計劃地從各個角度和方面貫穿愛國主義教育,通過政治理論課程對學生進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教育;通過黨史、形勢與政策、當代世界政治與經濟等課程進行國情教育和民族憂患意識的教育,教育他們要維護祖國的統一和民族的團結,一旦發生分裂,就要為結束這種局面而奮起斗爭,在外敵入侵面前,奮起反抗,戰勝各種侵略者,維護祖國的主權和獨立;通過歷史事件、歷史英雄人物的愛國事跡和愛國精神的教育,使學生關心祖國的命運和前途,同情人民的疾苦,同一切阻礙社會進步的反動勢力進行頑強的斗爭;通過文學課程對其居住地懷有依戀之情的教育,激發其自豪感,培養其愛國主義熱情。要求學生通過學習和思考,把對愛國主義的認識上升為愛國熱情,塑造出高尚的道德品質和良好的愛國意識,增強其憂患意識和社會責任感,堅定其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心和決心。
(三)拓展校園愛國主義教育途徑。人類社會進入信息時代,以互聯網、通訊技術等為支撐的網絡化社會已逐步形成,隨著網絡在社會生活中的迅速發展和廣泛應用,網絡技術以其獨特的方式影響著社會的各個層面和領域,它的出現正逐步改變著人們的學習方法和思維模式、生活方式和工作手段、政治態度和管理觀念等。網絡的開放性對愛國主義教育帶來了機遇和挑戰,一方面它節約成本和提高效率,另一方面它又為各種敵對勢力在思想滲透提供了便利。對此,我們要利用網絡的優勢加強對互聯網上的輿論引導,讓大學生在形式多樣、生動活潑的氣氛中接受愛國主義教育,從而收到理想的效果。正如同志指出:“信息技術特別是信息網絡技術的發展,為我們開展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現代化手段,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間和渠道。要重視和充分運用信息網絡技術,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時效性,擴大覆蓋面,增強影響力。”
(四)豐富校園愛國主義教育形式。利用具有重大影響的歷史事件紀念日,如、七七事變、一二九運動等事件舉辦各種形式的紀念活動,使人們不忘國恥,不忘記祖國的昨天,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在紀念日,采取各種形式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如邀請專家學者作專題講座和報告會,組織知識搶答、演講賽、辯論賽、征文賽、歌詠演出、觀看愛國影視片、愛國書畫展等,使大學生在活動中自己教育自己,培養高尚的道德審美情操和愛國主義情感。
(五)增強愛國主義社會實踐活動。傳統的愛國主義教育的弊端之一就是實踐太少,形式主義較多,結果造成愛國主義教育成了單一的理論灌輸,效果不佳。這就要求在今后的教育中,加大實踐活動的比例,利用寒暑假組織學生深入到農村、廠礦、社區等參加考察調研活動,開展支邊、支教、醫療等服務活動,以增強感性認識,使他們親身體驗改革開放的巨大成就和前進中存在的問題與困難;同時在實踐中培養大學生濃厚的社會情感,強烈的集體意識,培養腳踏實地、艱苦創業的品質,從而不斷增強振興中華、造福人民的責任感和創造精神。
縱觀祖國幾千年的文明史,愛國主義精神從來就是推動社會歷史前進的一種巨大力量,作為一種偉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它使中華民族歷經難以想象的困難和風險的考驗而一直保持團結和旺盛的生機。在新的歷史時期,我們在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時,要始終為經濟建設這個中心服務,要始終圍繞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個主題和核心進行;面對國際嚴峻的挑戰,我們要抓住歷史機遇,加快改革建設步伐,全面推動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使中華民族富裕強大起來。大學生作為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應當更多地擔負起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責任和義務,大學生在校期間應當繼續堅持以振興中華為己任,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發揚積極進取、拼搏向上、改革創新的精神,為繁榮經濟、振興民族、報效祖國而刻苦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