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黨和諧與和而不同中國當代政黨和諧之淺見
時間:2022-08-08 05:57:00
導語:政黨和諧與和而不同中國當代政黨和諧之淺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和諧——中國政黨關系的理想境界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是我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這一制度是伴隨著新中國的誕生和中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進程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是中國共產黨同各派的共同創造。這一制度植根于中華大地,體現著“和諧”內涵,是適合中國國情的新型的社會主義政黨制度。
追求和諧,是中國政黨制度的內在要求。從政黨的起源和發展看,一個國家采用何種政黨制度,是由這個國家的歷史、文化、政治等多種因素決定的。自政黨產生后,世界上形成了一黨制、兩黨制、多黨制等不同類型的政黨制度。中國真正意義上的政黨產生于*世紀初,此后,中國的政治家們模仿西方的政黨制度從事政治活動。但多黨制和一黨制,都未能在中國的土壤中生根。
中國在經歷了清末民初政黨林立、混亂紛爭和此后的國民黨、萬馬齊喑的黑暗歲月之后,必然要尋求一種符合中華民族心理、體現中華民族“和合”理念的政黨制度。正因如此,*8年5月,當中共中央“五•一口號”,提出與各派等籌備召開新政協、組建民主聯合政府時,便立即得到社會各界的熱烈響應。
以*年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召開為標志,我國正式確立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這一制度的誕生,是歷史的選擇,也是中華文化的選擇。
我國當代政黨制度的特點,中共中央黨校副校長李君如先生概括為以下四點,即:共產黨在各政黨中處于領導地位,各派在政治上接受中共的領導;共產黨和各派都以四項基本原則為共同準則,以實現不同時期的總任務為共同綱領,以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共同目標;共產黨和各派之間在實現共同目標的基礎上實行一種長期共存、平等合作、民主協商、互相監督的關系;共產黨和派都享有憲法規定的權利和義務范圍內的政治自由、組織獨立和法律地位平等。這些特征,無不蘊涵著“和合”思想的精髓。
“和而不同”是中國傳統“和合文化”的重要內容。在一個統一體中,不同方面、不同要素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相異相合、相反相生;“和諧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彼此沖突,和諧以共生共長,不同以相輔相成”。中國共產黨與各派在長期的革命與建設實踐中,正確和智慧地處理“同”與“異”的關系,求大同,存小異,以多黨合作的實踐詮釋著“和而不同”的理念。
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也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各派則是由社會主義勞動者、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擁護社會主義的愛國者所組成的政治聯盟。但派在政治上始終與執政黨保持高度一致,接受中國共產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和基本綱領,與中國共產黨通力合作,共同致力于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共同的政治目標是合作的第一要義,它決定著合作的性質、內容和范圍,也是多黨合作保持穩定的決定因素。
中國共產黨是國家與民族整體利益的代表,各派則分別代表不同利益的群體。在中國這樣一個有13億人口的大國,如果各個方面的利益要求得不到正常的體現,必然會導致社會的不穩定。而多黨合作這樣一種政治格局,既體現了中華民族整體利益的一致性,又使各方面、各階層人民群眾的利益和愿望都能充分地反映、表達出來,在一致性和差異性的調整中使社會達到和諧。
總之,作為執政黨,中國共產黨具有先進性,這是其成為執政黨的前提。而作為參政黨,派則具有接受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進步性和代表不同利益群體的廣泛性。如果沒有進步性,派就會演變為在野黨和反對黨,就失去了與執政黨合作的前提和基礎;而如果沒有廣泛性,派與中國共產黨的合作就失去了必要性。因此,“和而不同”在中國共產黨的先進性與派的進步性和廣泛性的結合中,得到了完美的體現。
在中國政黨和諧的命題中,中國共產黨是主導性的因素。中國共產黨與派“和而不同”中的最大不同是,中國共產黨是執政黨,肩負著帶領中華民族走向全面復興,以政治文明、經濟發展、文化繁榮的嶄新姿態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任。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當前和今后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發展的主旋律。要使其真正成為惠及全體人民的現實目標,關鍵是中國共產黨要正確地認識和把握構建和諧社會中面臨的主要問題,抓住主要矛盾,理清工作思路,探索發展途徑,實現發展目標。
目前,中國共產黨亟需解決建設和諧社會的一系列理論和實踐的問題,而從實踐層面看,亟需解決以下問題。
1、積極穩妥地推進政治體制改革
我國在現代化發展進程中,正處于前所未有的“黃金發展期”和“矛盾凸現期”。在社會和諧方面,我們正面臨嚴峻的挑戰,影響社會和諧的問題大量存在,有些看似經濟問題,實際是政治問題,是我們黨如何從政治上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問題。目前存在的社會不公,雖然經濟方面有嚴重的缺陷,但更主要的是政治上的不公平。其根源就在于一部分人掌握著不受監督、不受制約的絕對權力,把本應當用來為公民服務的權力變成了私有的特權。這種政治不公平的局面,只有通過政治體制改革,建立強有力的監督制約機制,把執掌權力者的行為,置于法律、輿論和人民群眾的嚴格監督之下,才可能有效改變。
2、著力解決民生大業
中國共產黨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正處在中國社會的整體轉型期,社會經濟成分、組織形式、就業方式、利益關系、分配方式日益多樣化。因而,使得關系民生基本問題的一些社會矛盾都特別地突出起來,主要集中表現在勞動就業、收入分配、社會保障三個方面。因此,構建和諧社會中必須始終將改善民生、保障民生,著力解決民生大業作為關鍵問題?,F在面臨的突出問題,是如何更好地解決住、行以及其他新的生活需求,特別是合理地解決就業、收入分配、社會保障問題。
3、樹立法治誠信意識
在經歷了28年的改革開放大潮洗禮后,在取得舉世矚目成就的同時,中華民族出現了理想信念淡薄、道德滑坡、價值失范、社會腐敗等問題,影響我國社會的穩定、和諧。因此,樹立法治誠信意識,就成為構建和諧社會重要的社會條件。
4、調整好階級階層關系
階級階層結構以“橄欖形”為最和諧,而我們的階級階層結構現狀是洋蔥頭形,少數人太富,多數人太窮,中間階層太少。這種階級階層結構,使社會財富的分配出現嚴重不公平,社會出現嚴重的兩極分化,潛藏了多層面各方面的不和諧因素,日久天長,勢必形成新的階級沖突,導致社會動蕩不安。所以,必須大幅度擴大中等收入人群,減少社會財富分配不公平帶來的社會動蕩。
5、發展社會組織
社會學家曾有提醒:不要把社會組織都看作海嘯。應該看到,非政府組織是政府的伴侶。社會組織能起到政府起不到、也不應當起的作用。社會組織是社會交融的黏合劑,是社會矛盾的稀釋劑。同時,社會組織還是政府的“減肥劑”,有助于使政府趨精趨強。
6、加強多黨合作制
政黨是重要的社會資源。中國的派是和諧社會中跳動著的音符。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制是人民的選擇、歷史的結晶、文化的認同。中共中央不久前頒發《關于鞏固和壯大新世紀新階段統一戰線的意見》,強調統一戰線是“新的歷史條件下治國理政必須正確處理的一個基本問題”,指出要“使中國共產黨同各派和無黨派人士的團結更加鞏固”,“要正確認識和處理中國共產黨和派的關系”。這無疑是統一戰線和派工作的又一福音。中國共產黨要在統戰工作實踐中,鼓勵派增強參政黨的意識,鼓勵派在與中共“和”的前提下的“不同”,以盡到監督的責任。對黨內以極左觀點歧視派、視派“和而不同”為雜音和異己,在派工作中設難使絆的少數人,要給予教育引導。
三、派——中國當代政黨和諧的積極因素
各派作為同中國共產黨長期風雨同舟、患難與共的親密友黨,作為我國社會政治生活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具有獨特的優勢和作用,可以大有作為。參政議政、政治協商、民主監督,是派大有作為的具體內容。派的參政黨地位和任務,決定了她與中共在人才結構、工作方式、話語特點等諸多方面存在“不同”。唯有保持這種“不同”,才能體現派的特有風貌,展現中國當代政黨關系“和而不同”的風采。為此,派應進一步提高認識,不斷領會和把握新形勢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內涵和規律,明確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服務的任務和途徑,積極探索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服務的方式和方法,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貢獻力量,以派的熱誠回應中國共產黨的坦誠,形成真誠合作的和諧政治局面。
當前,派亟待加強和進行的主要事務有如下內容。
1、堅定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理念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是我國現行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這項制度的特征是“共產黨領導、多黨派合作,共產黨執政、多黨派參政”。它以協商合作代替競爭沖突,以集中力量辦大事代替牽扯傾軋,對于維護國家政局的穩定、促進經濟社會的發展,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
回顧派所走過的發展道路,在歷史的各個關鍵時刻,都是在中國共產黨的指引、幫助和領導下,堅持了正確的政治方向;我們能夠在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中作出貢獻,都是與中國共產黨親密合作、風雨同舟、榮辱與共、團結奮斗的結果。歷史表明,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始終同中國共產黨親密合作,是派的立黨之本;堅持和完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走中國特色政治發展道路,是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政治保障。
當前,我國既面臨著發達國家在經濟、科技等方面占優勢的壓力,又面臨著敵對勢力實施西化、分化政治圖謀的挑戰。而政黨制度往往成為敵對勢力推行西方民主、實行西化的突破口。在這樣的歷史條件下,必須進一步堅持和完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從理論和實踐上充分認識這一制度的特點和優勢,自覺抵御西方多黨制、兩黨制和議會制的影響,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政治發展道路,按照“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的方針,不斷推進政黨之間的合作與和諧,更好地發揮我國政黨制度的特點和優勢,從而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奠定堅實的政治基礎。
2、把發展作為參政議政的第一要務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礎是發展,是生產力水平的不斷提高和社會物質財富的日益豐厚。
發展是中國共產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也是派參政議政的第一要務。改革開放以來,派緊扣發展主題,認真履行參政議政職能,就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一些重大問題提出很多戰略性、前瞻性、科學性的建議,為我國的改革發展穩定作出了重要貢獻。新世紀新階段,派應繼續牢牢把握發展這個根本任務和主題,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緊緊圍繞經濟建設這個中心,自覺服從和服務于改革發展穩定的大局,把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上來,促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協調發展和人的全面發展;要繼續發揮人才薈萃、聯系廣泛、智力密集的優勢,把工作視野拓展到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等各個方面,運用法律、政策等多種手段,本著以發展增和諧、以改革促和諧、以公平求和諧、以穩定保和諧的精神,協助統籌各種社會資源,促進社會協調發展;要發揮整體功能和組織優勢,選擇綜合性、戰略性、前瞻性,黨和政府決策迫切需要研究的重大問題,進行深入調研,積極建言獻策,為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提供更多的智力支持,為構建和諧社會創造雄厚的物質基礎。
3、積極協助中共各級黨委和政府了解民情、反映民意
堅持以人為本,充分關注民生、了解民情、集中民智、反映民意,兼顧不同社會階層、不同方面群眾的利益,重視人的全面發展,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內在要求。派作為各自所聯系的一部分社會主義勞動者、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擁護社會主義的愛國者的政治聯盟,具有進步性和廣泛性相統一的特點,負有更多地反映和代表各自所聯系成員和群眾的具體利益的責任。
反映社情民意是派參政議政的重要內容,也是派發揮作用的重要渠道。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進一步完善,經濟基礎和社會結構的變化形成了不同利益群體和利益訴求。派應協助黨和政府疏通社情民意的反映渠道,引導群眾以理性、合理的形式表達利益需求;繼續發揮位置超脫、渠道暢通的優勢,廣泛聯系社會各界人士,及時掌握社會輿情,如實反映廣大成員和所聯系群眾的意見、建議和要求,協助中共各級黨委和政府廣開言路、廣求良策、廣謀善舉,促進決策的民主化、科學化。
4、大力弘揚先進文化,激發社會創造活力
文化是民族精神的重要象征,是維系社會和諧的精神紐帶。歷史經驗表明,一個國家要長治久安,一個社會要和諧發展,就必須繼承和發揚民族傳統文化的精華,借鑒和吸收人類先進文化的積極因素,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和精神支柱。文化維系和諧,和諧孕育活力。充分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放手讓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和資本的活力競相迸發,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社會必定更加發展與和諧。
派成員主要是中高級知識分子,他們本身就是各個領域中先進文化的創造者和傳播者,因此,派在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方面具有獨特的優勢。要充分調動、發揮各級組織和廣大成員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大力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宣傳集體主義、社會主義和馬克思主義思想,鞏固全社會的共同理想,捍衛國家的基本價值觀念;發揮優勢,積極推進健康向上的文藝作品的繁榮和發展,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產品和精神食糧;傳承中華民族崇尚和諧的優秀文化傳統,宣傳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的基本道德規范,促進誠信友愛、融洽和諧的社會環境的進一步形成,為構建和諧社會構筑強大的精神支柱。當前,還應以共同的文化傳統為紐帶,通過經濟合作、學術交流、文化聯誼、親友往來等各種形式和渠道,大力推進同臺灣同胞的聯系和溝通,加強海峽兩岸的交流與合作,增進兩岸人民的理解與共識,為祖國統一作貢獻。
5、努力協調關系,維護社會穩定
和諧需要穩定,穩定才能和諧。社會生活的和諧,必須有穩定安寧的社會政治環境和有條不紊的社會生活秩序。當前,我國改革發展已進入關鍵時期,這是“發展黃金期”,也是“矛盾凸顯期”。妥善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維護社會安定團結,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礎工程和關鍵環節。
維護社會穩定是派的重要職責,也是一項優良傳統。新中國成立以來,派和中國共產黨一道經受了各種風險的嚴峻考驗和鍛煉,為維護社會穩定發揮了應有的作用,已成為維護社會穩定的一支重要力量。發展是派參政議政的“第一要務”,維護穩定是派的“第一責任”。應充分認識穩定是國家和人民的最高利益,盡快適應社會階層結構出現的新變化和社會利益主體多元化的新形勢,高度重視做好維護穩定的工作,從著眼于國家長治久安的高度,倍加顧全大局、倍加珍視團結、倍加維護穩定;應針對影響社會穩定的各種社會矛盾糾紛和各種緊急狀態進行調研,提出有價值的意見建議,協助國家建立健全各種社會矛盾糾紛調處機制和緊急狀態預警機制;應積極協助中共各級黨委和政府做好協調關系、化解矛盾、理順情緒的工作,堅持以人為本,既要以理服人、解決思想問題,又要實實在在幫助廣大群眾解決工作生活中的實際困難,妥善解決影響社會穩定的突出問題,為構建和諧社會營造安定團結的社會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