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關于勞動力市場考察的思考
時間:2022-08-14 05:38:00
導語:淺談關于勞動力市場考察的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近年來,勞務用工需求呈迅猛增長之勢,我縣企業招工難問題成為制約經濟快速發展的一塊短板。而*、*、*等省勞動力資源較為豐富,是勞務輸入的重要來源。為搞好勞務輸入,滿足企業用工需求,我縣組織考察組赴*省、*省、*省考察并有所收獲。
一、*的勞動力資源和勞務輸出狀況
1、*省勞務輸出現狀。*省國土面積17.26萬平方公里,總人口3931萬人,其中少數民族人口占39%,屬高原山地、丘陵地帶,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稱。*年城鎮人均可支配收入8147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877元,全省勞動力資源2460萬人,其中剩余勞動力約1000萬人,約有360萬人在外務工,每年勞務輸出約80萬人,主要勞務輸出市縣有貴陽市的開陽縣、修文縣、熄烽縣,黔東南州的天柱縣、黃平縣、錦平縣,畢節地區的金沙縣、威寧縣、黔西縣等,如開陽縣有43萬人,外出務工有12萬人;修文縣有32萬人,外出務工有8萬人;黃平縣有36萬人,外出務工約10萬人。*省勞務輸出的主要特點:一是從分布看,到沿海及大中城市打工者居多。主要分布在珠江、長江三角洲地區,如廣州、深圳、福建、上海、浙江等地,年齡多為40歲以下。*外出務工人員吃得苦,不怕臟、不怕累,只要工資待遇能上,對工種不挑剔,因此,不少沿海地區的市縣由市長、縣長帶隊到*省考察勞務情況,搭建勞務合作平臺。二是從工種看,技術含量較低。*外出打工人員中,約有55%的人員從事勞動密集型行業工作,如電子、制衣、紡織等制造業,約有40%從事建筑業。三是從收入看,人均年收入9000元以上的打工者居多。具有一定文化和技能的青年務工人員,從事建筑業的人均年收入在1*元以上,從事勞動密集型制造業的年均收入約為8000元。四是從組織形式看,外出務工渠道主要有勞動保障部門組織輸出、能人帶動和自發外出三種類型。勞動保障部門有組織輸出的較少,通過能人帶動和自發外出的較多,勞動保障部門每年組織輸出約占20%,能人帶動約占30%,自發外出約占50%左右,他們靠“親幫親,鄰帶鄰”的形式結伴外出打工。
2、*省勞務輸出現狀。*省國土面積39.4萬平方公里,總人口4450萬人,其中少數民族占33.4%,屬高原山地,*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266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042元,勞動力資源2980萬人,其中剩余勞動力約1100萬人,約有160萬人在外務工,每年勞務輸出30—50萬人,主要勞務輸出地有昭通市、大理州、保山市、麗江市、楚雄市等,如保山市人口300萬人,外出務工的有30多萬,大理市人口400萬人,外出務工約20萬人,昭通市的鎮雄縣人口132萬人,外出務工約19萬人。*省勞務輸出的主要特點:一是農村勞動力豐富,但文化素質普遍較低,思想觀念比較落后,吃苦能力不強,氣候要求較高,既怕熱又怕冷,走出去、求發展的意識和能力不強。二是在廣東、浙江、上海、福建等沿海經濟發達地區和*、*等鄰省務工的人員比重較大,主要是沿海發達地區就業機會多,毗鄰省份較近且生活環境相近。三是外出務工人員主要集中在建筑、工業和餐飲服務等行業。四是男性外出務工比例較大,在外出務工人員中,男性比例占80%左右,女性比例占20%左右。五是勞動就業服務機構引導不夠深入。該省勞動保障部門基本上是*年才開始組織勞務輸出,組織輸出量極少,不足總數的10%,大都是通過親戚朋友介紹出去的,打工場所不固定,收入不穩定。
3、*省勞務輸出現狀。*省國土面積48萬平方公里,總人口8750萬人,屬高原和盆地地貌。*年城鎮居民人均收入8386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803元,勞動力資源5890萬人,其中剩余勞動力約2600萬人,約有1200萬人在外務工,每年勞務輸出120萬以上,主要勞務輸出地為達州市、南充市、廣安市、資陽市、金堂縣等,如達州市人口640萬人,外出務工約100萬人;南充市人口720萬人,外出務工約110萬人;金堂縣人口84.5萬人,外出務工約16萬人。*省勞務輸出的主要特點:一是起步早,提升快。從上世紀80年代末就開始跨省輸出,90年代初勞動部門就派人到廣東開展勞務輸出工作,與用工單位建立了良好的勞務合作關系。二是規模大、分布廣。常年有1000萬以上人員外出務工,全國各地均有*務工人員,主要分布在廣東、福建、北京、新疆、吉林、江蘇、上海等地,同時還有外派到韓國、日本、德國、沙特等國務工。三是情況明、信息暢。該省大部分縣已開展勞動力的就業實名制調查,將勞動力年齡、文化程度、技能特長、務工狀況、培訓意愿、就業意向等信息分類造冊,建立了勞動力資源信息庫。四是重培訓、強素質。注重農村勞動力就業前引導性培訓和職業技能培訓,重點培訓新增勞動力,職業技能培訓向前延伸至初三、高三畢業生,同時根據用人單位需求,開展縫紉、家政、電子等定向培訓、訂單培訓,提高務工人員的技能和素質。因此,不少沿海地區到該省招工的月薪報價在1000元以上,有的達1500元,甚至*元以上。
二、外出打工人員的愿望和要求
通過與三省部分勞動保障部門及職業介紹機構負責人的座談、交流,他們普遍反映,外出務工者打工存在“五怕”,哪個地方能解決他們的“五怕”,哪個地方就能吸引外出務工人員。這“五怕”是:
1、怕工資待遇低,打工無錢可賺。打工掙錢,養家糊口,是打工者外出打工的根本動力。隨著物價上揚,生活上升,一些在勞動密集型企業打工者,認為每月工資六、七百元,除生活開銷外,幾乎無錢可賺,因而造成打工不穩定。他們希望工資待遇適中,打工有錢可賺,能養家糊口。
2、怕企業不簽訂勞動合同,合法權益無法保障。據了解,*、*外出打工人員中,60%以上的人沒有與用工單位簽訂勞動合同,導致勞資糾紛逐年上升,工傷事故、領不到工資等時有發生,嚴重損害打工人員的合法權益。他們迫切要求用工單位遵守勞動法律法規,依法與他們簽訂勞動合同,保障他們的合法權益。
3、怕社會保險不落實,有后顧之憂。據就業部門反映,外出打工人員多數享受不到養老、醫療、失業、工傷、生育等五大社會保險,有后顧之憂,難以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同時,有些用工單位不解決住宿,租房住又太貴,子女求學、醫療保健等又不能與當地居民同等待遇,也影響著他們打工的穩定性。他們要求用工單位依法為其辦理社會保險,享受與本廠職工同等待遇。
4、怕勞動強度大,勞動環境差。由于農村外出打工者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大多在初中及初中以下,又沒有什么專業技術,因而大多從事“苦、累、臟、險”工作,且勞動時間長,加班加點多,安全、衛生狀況較差,所得報酬又低,因而“人在曹營,心在漢”,有機會就想跳糟。他們要求用工單位在勞動時間、勞動環境等方面按照勞動法規定執行,保障他們的安全健康。
5、怕企業不講信譽,不兌現承諾。據*省勞動保障部門調查,外出打工人員反映,有的企業招工時講得很好,工資高、福利好,但進廠后卻與實際大相徑庭。有的企業以按件計酬為由,基本達不到原來承諾的工資待遇。有的企業還扣壓身份證,阻止人身自由。有的地方治安不好,人身安全得不到保證。外出打工人員要求招工單位講信譽、講誠信,說到做到,不要開空頭支票,欺騙外地打工人員。
三、做好我縣勞務輸入的工作措施
這次赴*考察是我縣在外省開展勞務輸入工作的探索和嘗試,雖然時間較短,但收獲頗多,尤其是該地區外出打工者的愿望和要求,應引起我們的重視,并從根本加以解決,以促進我縣勞務輸入工作順利開展。
1、適當提高工資待遇。企業要從根本上解決招工難問題,首先是適當提高工資水平,改善工作和生活條件。目前,勞務輸出已由原來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無序輸出轉為有序輸出,勞動者不僅是為了看外面的精彩世界,還更注重打工賺錢,實現自我價值。國家勞動保障部調查證實,員工月薪低于700元的企業普遍存在招工難問題。因此,我們建議針織、縫紉、制衣等勞動密集型企業月薪應不低于750--800元(正常工作日),如生產旺季加班(每天工作時間不超過10小時,每月不超過26天)月薪不低于1000元,生產淡季無訂單和檢修停產時,有保底工資,且工資發放準時,不得借故拖欠、克扣工資。要改善務工人員居住環境,豐富員工生活,建立娛樂室,組織文體活動,讓務工人員真實感受到企業有家的溫暖,增強企業對務工人員的凝聚力。
2、保障用工者合法權益。企業招收外來工,應依法與其簽訂勞動合同,依法參加社會保險,工作時間和休息時間以及勞動報酬等都要按照勞動法規定執行,不得以任何借口要打工者繳納保證金、抵押金、培訓費、扣壓身份證等。要對外來打工者實行貼心式管理,為他們創造安全、衛生、舒適的生產和生活環境,解決他們的實際困難,讓他們安心工作,實現企業和務工人員雙贏。
3、給外來打工者市民待遇。勞務輸入直接關系到我縣經濟的發展,關系到一些企業的生存,而勞務輸入不單是勞動保障部門的事,涉及到方方面面,必須由當地政府統籌協調。要消除一切阻礙勞務輸入的制度性壁壘,制定吸引勞務輸入者來我縣打工就業的綜合性優惠政策,給他們市民待遇,解決他們子女的求學、就醫等實際困難,使他們融入當地居民,讓他們“樂不思蜀”。
4、加強與*的勞務合作。通過這次考察,我們收集了*主要勞務輸出市縣勞動就業部門的聯絡電話、傳真。勞動就業部門要加強同他們的聯系,詳細摸清縣內企業的實情,選擇一些信譽高、工作環境好、月薪和福利待遇較高的企業,統一制作企業簡介和招工簡章,向有意向的開陽縣、祿豐縣、大理市等市縣傳真聯絡,委托他們組織勞務,由我縣企業承擔路費,并邀請勞動保障部門的領導來我縣參觀、考察勞務輸入的有關企業。對有意向性的勞務輸出地區,應經常溝通聯系,互通信息,積極合作。
5、開啟“返鄉創業”工程。據不完全統計,我縣農村剩余勞動力在外出務工人員約2.6萬人,這些人都是熟練工。建議組織開展“返鄉創業”工程,借春節期間外出務工人員陸續返鄉探親的有利時機,動員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就業、創業,組織部分招工難企業深入務工人員較集中的鄉鎮、村組召開勞動力招聘會,吸引在外務工的熟練工在縣內企業務工。利用“陽光工程”、“下崗再就業工程”等載體,為本地企業定向培訓一批較熟練的農民工。勞動就業部門要在全縣開展勞動力就業實名調查工作,對全縣勞動力資源進行全面摸底,收集勞動力年齡、文化程度、技能特長、務工狀況、培訓意愿、就業意向等多方面信息進行分類造冊,建立勞動力資源信息庫,及時向用工單位和勞動者提供勞動力詳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