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崗職工就業思考

時間:2022-09-17 05:50:00

導語:下崗職工就業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下崗職工就業思考

**同志指出:“千方百計解決好群眾的就業問題,就是為人民辦實事,就是貫徹‘三個代表’要求的重大實踐?!苯鉀Q好下崗職工就業問題,是貫徹江總書記重要指示,實踐“三個代表”的具體體現。近年來,德城區委、區政府緊密結合本地實際,深入開展了以促進下崗職工再就業為主要任務,以發揮街道社區黨組織作用為基本途徑,以居民安居樂業為最終目標的“黨心印民心”活動,探索出一條以街道社區黨組織為依托,促進下崗職工再就業的有效途徑,效果非常明顯。目前,全區已有3592名下崗職工實現再就業,占下崗職工總數的85.2%,有力地促進了經濟發展。最近,我們對德城區的這一做法進行了調查,總的認為,盡管該區安置下崗職工工作還有待進一步加強和改進,但他們找到了解決這一棘手問題的有效辦法,初步實現了再就業的工作目標。

一、提高認識,把促進下崗職工再就業作為街道社區黨組織的突出任務

德城區是德州市委、市政府所在地,轄5個街道,104個社區。近年來,隨著國家產業政策的調整,下崗職工不斷增多,這部分人大量涌入社區,由于生活比較困難,思想情緒比較低落,引發了一系列群體上訪事件,給社會帶來諸多不穩定因素。下崗職工再就業成為當前城市工作中的熱點和難點問題。在多次探索和嘗試之后,德城區委意識到,要從根本上解決好下崗職工的再就業問題,必須充分發揮街道社區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廣辟就業門路,幫助下崗職工早日再就業,筑牢維護城市穩定的“第一道防線”。但是,面對突如其來的下崗浪潮,許多街道社區干部思想上不適應,工作上沒辦法,甚至認為“解決再就業問題,是政府和企業的事,與街道社區無關”,“社區缺少就業崗位,無力安置下崗職工”。針對這些問題,區委、區政府審時度勢,組織200多名機關干部深入街道社區,召開專題會議,宣傳上級精神,分析街道社區面臨的新形勢、新任務,引導基層干部思想上轉彎子,工作上調路子,增強做好下崗職工再就業工作的責任感和緊迫感,把街道社區黨組織作為解決下崗職工再就業問題的重要依托,明確提出:街道社區黨組織安置下崗職工責無旁貸、義不容辭。

二、構筑街道社區再就業平臺,鋪設下崗職工再就業“綠色通道”

德城區作為欠發達地區的中小城市,街道社區的城市管理職能尚不夠完善,如何使街道社區黨組織以相對薄弱的力量擔當起下崗職工再就業這一繁重的任務,是開展“黨心印民心”活動的首要課題。一年來,他們從實際出發,按照“健全網絡、廣開渠道、多方協調、齊抓共管”的工作思路,積極探索,大膽實踐,逐步形成了以“健全三大網絡,開通五條渠道”為主要內容的工作體系。

(一)健全責任網絡。實現下崗職工再就業,強化領導、落實責任是關鍵。為此,德城區成立了由區委書記任組長,組織、人事、勞動、民政等部門主要負責人為成員的領導小組,負責整個活動的領導協調和組織實施。各街道社區也都成立了相應的領導和工作機構,落實了“三級書記”責任制,即區委書記、街道黨委書記和社區黨支部書記逐級負責、同抓落實制度;“區長主任”責任制,即區政府區長分別與街道辦事處主任和社區居委會主任簽定責任書,明確了任務目標和工作措施;社區黨員結對幫扶責任制,組織每名社區黨員幫扶一名下崗職工,從而形成了一級帶著一級干、一級對一級負責的工作格局。

(二)健全信息網絡。信息不靈是制約下崗職工再就業的重要因素。隨著形勢發展和就業壓力增大,僅在勞動部門為下崗職工“登記立戶”已表現出明顯的不適應。對此,德城區為每名下崗職工新建了兩個戶口,一個在街道,一個在社區。去年底,他們專門下發通知,要求5個街道黨委和104個社區黨支部,都要為下崗職工建“戶口”、立檔案,全面掌握下崗職工底數,做到姓名、性別、年齡、學歷、政治面貌、健康狀況、原工作單位、技術特長、求職意向、家庭住址和聯系方式“十必清”。目前,全區4216名下崗職工已全部在街道、社區“落戶”。街道黨委對下崗職工全部實行了微機管理,并與用人單位聯合建立起用工信息庫,只要有用工需求,一敲鍵盤,一目了然。各社區黨支部也都定期與下崗職工和用人單位聯系,建立起下崗職工登記冊、用工信息登記冊、再就業情況登記冊、用人單位信息反饋表等“三冊一表”,使下崗職工切實感受到了黨組織的關懷和溫暖。劉建華是化工機械廠的下崗職工,去年4月,個人資料被錄入再就業信息庫不久,德通公司到社區招聘技術人員,社區干部從微機中調出下崗職工的資料,他們一眼就相中了劉建華,現在,劉建華已成為德通公司的一名技術骨干,月工資800多元。

(三)健全服務網絡。完善社會化服務網絡,不僅可以為城區居民的工作和生活提供良好服務,而且可以提供大量的再就業崗位。2000年,德城區投資100萬元,建立了社區服務中心,去年以來,街道黨委和社區黨支部又投資1000多萬元,建立了5個社區服務站和200多個便民服務網點,并以下崗職工為主體,成立了200多支社區便民服務隊,面向社區居民,開展了涉及家政服務、衛生保潔、社區保安、托老托幼、餐飲副食、醫療保健等十大系列30多項服務,初步形成了區有中心、街有站、社區有網點的三級服務網絡。東地街道成立的“百幫”服務中心,十幾名工作人員全部是下崗職工。柴市社區成立了家政、保潔、巾幗建功等服務隊,吸收了23名下崗職工,月收入都在400元以上。涂料廠職工張秀芝下崗后,生活非常艱難,一度想到輕生,社區黨支部了解情況后,安排她進了社區服務隊,當上了老年公寓的服務員,并安排她的女兒到社區印刷廠上了班,使她重新鼓起了生活的勇氣。目前,全區共有680名下崗職工依托三級服務網絡實現了再就業。

(四)開通五條渠道。德城區針對下崗職工數量多、分布廣、情況復雜的實際,因地制宜,因人施策,開辟了多條就業渠道。一是開通民營企業吸納渠道。近年來,德城區民營經濟發展迅猛,提供了大量就業崗位,街道社區黨組織抓住機遇,充分發揮“橋梁”和“紐帶”作用,積極向民營企業推薦下崗職工。天衢街道辦事處地處工業園區,駐區民營企業眾多,街道黨委建立了定期走訪民營企業和定期召開供需見面會制度,每月與民營企業座談一次,了解用工信息;每季度召開一次見面會,推薦職工上崗,兩年來,共為340名下崗職工創造了再就業機會。今年以來,已召開4次供需見面會,僅皇明、德通和迪龍數碼3家民營企業,就安置下崗職工180多人。二是開通下崗職工創業渠道。針對下崗職工情緒低落、觀念陳舊、技能單一的實際,德城區充分利用街道社區教育陣地,加強對下崗職工的教育培訓,教育他們下崗不自棄,失業不失志,并開設了電焊、廚師、維修、財會等技術培訓班,對下崗職工進行專業技能培訓,使他們掌握一技之長,盡快實現再就業。同時,區里制定了20條優惠政策,對下崗職工興辦的經營項目,在工商登記、場地安排、稅費減免、資金信貸等方面給予優惠和扶持。徐慧曾是一家國有企業的廠醫,丈夫是該企業供銷科業務員,去年,夫妻雙雙下崗,由于兩人原來工作條件較好,覺得出頭露面干個體“不體面”,就一直賦閑在家,參加了下崗職工培訓班后,夫妻二人的觀念發生了轉變,認為“只要靠勞動掙錢就光榮”,他們借助優惠政策,辦起了豆制品商店,物美價廉的豆漿、豆腐和熱情周到的服務,使得小店的生意紅紅火火,即使淡季,每天也能收入50多元。三是開通市場安置渠道。新湖街道黨委針對轄區商販多、交通便利的特點,投資4500萬元建起了迎賓大市場,優先安排下崗職工進場經營。目前,市場內共有商戶780多家,130名下崗職工在市場內經營。德州商場職工李海霞下崗后,在迎賓大市場租賃了一間門市,辦起了煙酒批發部,每年收入在2萬元以上。據統計,德城區共有類似的再就業市場12處,安排下崗職工400多名。四是開通黨員帶動就業渠道。他們在下崗職工黨員中開展了“雙帶”活動,“雙帶”就是下崗職工黨員“帶頭再就業,帶領其他下崗職工再就業”。街道社區黨組織教育和扶持下崗職工黨員從三個方面發揮帶頭作用,即帶頭轉變擇業觀念,帶頭創辦個體私營經濟,帶頭吸納下崗職工。環衛處下崗職工黨員焦桂云,在社區黨支部的幫助下,貸款辦起了抽紗廠,經過幾年的拼搏,企業規模越來越大,先后吸納380多名下崗職工到企業工作,月收入都在500元以上,在此基礎上,她還舉辦了50多期抽紗技術培訓班,1300多名下崗職工學到了一技之長。五是開通結對幫扶渠道。街道社區黨組織積極發揮社區黨建工作協調委員會的作用,組織駐區單位與下崗職工結成幫扶對子,由駐區單位對下崗職工進行全方位重點幫扶,幫助其再就業。吳連慶1996年從物資公司下崗,妻子有病,兒子上學,生活十分艱難,想做生意又沒本錢。東地街道黨委協調漳衛南運河管理局與其結成幫扶對子,由漳衛南運河管理局無償資助吳連慶2000元啟動資金開辦了一家糧油店,月收入300多元。目前,全區共有217個駐區單位與231名困難下崗職工結成幫扶對子,簽訂幫扶協議書,扶持37名下崗職工辦起經營項目,安排84名下崗職工再就業。

三、幾點思考

隨著經濟結構調整和市場競爭的日趨激烈,在今后一段時間里,還會有企業職工不斷下崗,街道社區黨組織的任務將越來越重。從德城區的做法看,要推動這項工作順利開展,必須做好四個方面的工作。

(一)做好下崗職工再就業工作,首先要建設一個堅強有力的社區黨支部班子。社區黨支部是社區各項工作的領導核心,支部班子的強弱、班子成員素質的高低,是能否幫助下崗職工實現再就業的關鍵。調查發現,加強社區黨支部班子建設,應著力抓好三個環節:一是在思想觀念上求突破,大膽選拔年輕干部擔任支部書記。按照民主、公開、平等、擇優的原則,對原有的干部選拔任用方式進行大膽改革,引入競爭機制,多渠道選拔街道社區領導干部,使那些素質高、能力強、熟悉社區管理、熱愛社區事業的優秀年輕干部脫穎而出。二是在強化后備干部隊伍建設上求突破。逐步改善街道社區領導班子成員的知識和專業結構,本著“超前儲備、跟蹤考察、加快培養、適時使用”的指導思想,把選拔培養后備干部作為班子建設的重中之重。三是加強對現有黨支部班子成員的培訓。把街道社區干部的培訓列入干部教育整體規劃,每年至少集中培訓兩次。在突出政治理論培訓的同時,加強對現代城市管理、社區管理服務等方面知識的培訓,提高他們適應新形勢、解決新問題的能力。

(二)做好下崗職工再就業工作,必須不斷強化社區服務職能。調查發現,由于歷史原因和客觀條件的限制,目前,德城區街道社區在財政體制上仍然是自收自支,街道社區領導班子成員的很大精力放在創辦經濟實體、發展社區經濟上。從長遠來看,社區在城市發展的過程中要逐步凸顯其服務職能,街道社區黨組織也要逐步實現角色的轉換。實現這一轉換,一方面要改革財政體制,使街道社區黨組織從繁重的經濟創收中解脫出來;另一方面,社區也要在經濟轉型期間自我加壓,自覺地承擔社會責任,通過健全服務機構,創辦服務載體,完善配套設施,做好下崗職工再就業工作。這是下一步工作的重點。要進一步加強社區服務中心、再就業服務中心、市民求助中心、信息服務中心等機構的建設和管理,不斷豐富服務內容,創新服務方式,滿足下崗職工不斷增長而又多樣化的就業需求。

(三)做好下崗職工再就業工作,必須幫助下崗職工轉變傳統就業觀念,提高就業能力。調查發現,盡管經過這幾年的教育培訓,多數下崗職工的就業觀念有了轉變,但仍有一些下崗職工習慣于對原單位的依賴,重新擇業時拋不開面子,放不下架子,技術工作干不來,臟活累活不愿干,成為再就業的重要障礙。在一些社區,一方面是下崗職工找不到工作,一方面又有很多空閑崗位無人問津,造成這種勞動力供需結構性失衡的原因之一就是傳統就業觀念在作怪。因此,社區黨組織要切實加強對下崗職工的教育培訓,大力宣傳黨和政府的再就業政策,宣傳再就業典型事跡,幫助下崗職工克服心理障礙,順利實現再就業,并通過自辦、與有關部門聯辦培訓班和聯建培訓基地等形式開展轉崗培訓,提高下崗職工的再就業能力。

(四)做好下崗職工再就業工作,必須增強轄區單位共駐共建意識,加大對社區工作的支持力度。下崗職工再就業工程是一項系統工程,單靠社區的力量去解決這個問題是不現實的,只有動員全社會力量齊抓共管才能收到成效。駐社區的機關、企事業單位要增強“駐在社區、關心社區、建設社區”的意識,積極參與到社區各項工作中來。根據單位不同的職能和特點,充分發揮各自的資源優勢,積極參與社區管理和服務等工作。具體到下崗職工再就業工作,各單位要主動將自己的用工信息提供給社區,盡最大努力安置下崗人員或為其就業創造條件,以實際行動對社區的工作予以支持和配合,從而實現下崗職工再就業工作的分工協作、整體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