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力科技進步思考

時間:2022-09-24 04:05:00

導語:電力科技進步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電力科技進步思考

一套系統的應用使哈爾濱電業局在一年內少損失3700萬千瓦時的電量;使全局415條96.7%的公用線路全面實現了線損在線監測;全局8585個臺區全部實現了遙抄監測功能,具備了公用臺區線損率自動按日統計、按日分析的功能;使管理人員做到了足不出戶就可以掌握臺區電量的變化情況,查找出現異常情況的原因,真正做到了運籌帷幄,決勝千里。這套系統是2007年1月順利通過黑龍江省科技廳、省電力公司技術鑒定的“哈爾濱電業局線損綜合管理系統”。經過了一年多的使用,改變了傳統的“月抄表、月統計、月分析”的線損管理模式,實現了“電量日統計、母線日平衡、損失日分析”的管理目標,使電能在傳輸、分配中的損失降到最低,為供電企業最大限度地合理創效提供服務。整合現有資源突出創新手段

線損綜合管理系統是建立在DT2000電能采集系統、SCADA系統、負荷管理系統、配電GIS系統、10千伏遙抄系統、YX2000以及無功優化模塊上的綜合管理系統。通過整合多系統數據資源,并在此基礎上開發一個新的數據平臺,綜合利用各子系統,充分發揮現有各系統資源的作用,通過綜合統計、理論計算、對比監測等一系列手段對系統采集的實時數據進行處理分析。該系統主要實現兩方面的分析功能,一是統計分析體系,主要是基于電能表提供的電量數據,以縱向比較為手段,按照時間、區域、線路、電壓等級進行綜合線損分析,明確降損重點;二是理論計算體系,主要是基于系統的潮流分布,計算線路、系統的理論損失,對比統計線損結果,進一步為指導技術降損和管理降損提供科學依據。通過該系統的使用實踐證明了“1加1大于2”的資源整合理論,它將原來相對獨立的7個子系統有機的整合在一起,實現營銷、生產、調度等多部門之間的數據共享。只要登錄該系統,所有與線損相關的數據便可一覽無余,同時該系統還具有很多創新點,例如:通過對理論線損的日計算,按電網結構進行逐級電量校核,改變了傳統的線損管理模式,實現了線損的日管理;通過對母線不平衡度、臺區三相不平衡度和電能表箱的自動監測和異常報警,實現了對各種竊電方式的實時、準確監控;在網絡拓撲和運行方式改變的情況下,提供仿真試驗手段,實現了線損的精細化管理,為系統無功優化和經濟運行提供了技術支持。綜合管理系統突出過程控制

哈爾濱電業局線損綜合管理系統是建立在生產和營業各自獨立管理平臺之上的技術先進、功能齊全、性能優良的集成系統,是全局線損綜合管理的重要技術支持系統。它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從數據的采集、錄入、生成、使用到對現實工作的指導,涉及營銷部門理論計算的數據基礎需要多部門共同提供,真可謂牽一發而動全身。因而該系統通過確定各相關部門的工作業務流程和運行維護管理職責,明確了系統各部分的運行規則,實現了各類損失的動態統計、分析和考核功能。《哈爾濱電業局線損綜合管理系統運行管理辦法》全面、細致的規定了各單位的職責、職權。由計劃處負責每日監視各系統變電所母線電量不平衡情況、線損統計分析等工作;調度處負責系統通道的監視、使用和維護,負責主站系統的維護和每日監視66千伏線路的線損等情況;用營處負責檢查、督促相應部門做好電能采集和負控系統的現場運行維護,負責10千伏遠程系統主站的運行維護等;生技處負責全局配電GIS(生產)系統的管理工作等;各區供電局負責臺區遙抄系統的運行維護,保證臺區遙抄系統上傳數據的及時、準確、完整等工作;還有計量所、用電檢查局、通訊工區、信息中心等相關單位,必須做到堅守崗位、各司其職、協調配合,才能實現以加強線損管理為主線、以該系統為數據平臺的精細化管理目標。同時各相關部門均可利用該系統進行電量采集、綜合分析和統計報表,不僅大大減少了相關管理人員的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使他們有更多的時間走出辦公室,對基層單位的生產實踐進行有針對性地指導。節能降耗環保突出綜合效益

事實勝于雄辯。哈爾濱電業局通過該系統的應用,大大提高了經濟效益、管理效益和社會效益,更推動了管理創新。供電企業線損統計分析一般是分區域(單位)、分電壓等級進行的,由于抄表存在時差,或指標單位為完成指標而人為改動統計界面電量等因素不同程度的存在,往往造成地區級網損擠占省公司級管轄的一次網損,各區供電局10千伏線損擠占地區級網損的現象,使得線損統計失真。而該系統在電能量采集系統的基礎上,進一步整合了調度自動化系統、GIS系統和10千伏遙抄系統,實現了從66千伏到10千伏系統全面的線損綜合管理,采用了全網封閉匯總,各管理層面層層核算,各層面之間相互驗證,出現異常電量逐層追蹤等手段,使得線損管理真實、公正、清晰、透明。該系統配套改造66千伏關口和大用戶計量裝置,每年降損500-800萬千瓦時;2007年僅發現母線不平衡問題就追補電量130萬千瓦時。這些少損失的電量,就是企業潛在的巨大的經濟效益。企業經營的一條金科玉律就是向管理要效益,就是通過精細化、集約化管理,轉變企業發展方式。而該系統建設的直接目的就是優化網損,明晰臺損,科學考核,承包降損。通過該系統的應用,提高了企業現有資源的綜合利用率,使理論線損率的計算由過去每年計算三次改為每天計算一次,計算出的理論線損率更加符合現場實際情況,可以及時、準確的知道整個供電范圍內線損情況,并通過系統分析進一步查找異常情況出現的原因;為正在推行的按線路、按臺區承包工作,提供了理論依據。同時該系統推動現代化管理手段向前發展,將母線電量平衡率控制在0.5%以內,消除了這方面給網損率統計帶來的影響,使全局與大用戶、各農電局之間的電量結算更加客觀、公正、公平。通過細化、明晰、精確線損管理,理順了多個部門的職責、分工、業務流程,推行了數字化管理,轉變了企業發展方式。企業是社會的細胞。降損節能不僅是企業經濟效益問題,也是一項重大的社會問題。該系統的推廣應用達到了降損節能的目的,減少了電量損失就等于節約了燃煤。因此,對建設節約型社會、環保型社會有著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企業的發展離不開技術的進步,哈爾濱電業局將科學發展觀真正落實在企業發展方式的轉變上,以科技的進步推動企業管理方式的改變,以管理方式的精細化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以經濟效益的增加促進社會效益。

黑龍江哈爾濱電業局王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