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論體系改革思考
時間:2022-09-26 05:26:00
導語:理論體系改革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今年是我國改革開放30周年。改革開放是黨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帶領人民進行的新的偉大革命,是對黨和國家發展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偉大事業。這場歷史上從未有過的大改革大開放,使中國人民的面貌、社會主義中國的面貌、中國共產黨的面貌發生了歷史性變化。事實雄辯地證明,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改革開放才能發展中國、發展社會主義、發展馬克思主義。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精神的重要舉措,是黨和國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本報自今日起在理論版開辟“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專欄,陸續刊登文章、訪談、報道等,從理論與實踐、歷史與現實的結合上展現和闡述改革開放的偉大意義、巨大成就、成功經驗和前進方向。
今年是我國改革開放30周年。30年來我們所取得的成就和進步,無一不得益于改革開放這一偉大的實踐創新,無一不得益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這一偉大的理論創新。偉大的理論產生于偉大的實踐,又指導著偉大的實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與改革開放之間的關系,就是這樣一種理論與實踐之間的辯證關系。
實踐創新推動理論創新——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形成于改革開放的嶄新實踐
中國共產黨與中華民族血肉相聯,是一個肩負著中華民族的歷史責任、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自覺奮斗的黨。在歷經艱險、完成“求得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歷史任務以后,我們黨又在社會主義條件下開始探索“實現國家繁榮富強和人民共同富裕”這一歷史任務。為此,我們黨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結合起來,經過長期曲折的艱辛探索,終于以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為標志,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二次理論飛躍,創立了由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組成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這一嶄新的理論體系的形成,既有理論根據、歷史根據,又有現實根據,其現實根據就是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實踐。如果說,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形成和發展的理論根據,那么,這一理論根據的意義就在于它為我們的理論創新指明了前進的正確方向;如果說中國和世界的社會主義歷史提供的經驗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形成和發展的歷史根據,那么,這一歷史根據的意義就在于它告訴我們在理論創新過程中哪些是不能做的、哪些是可以繼續做下去的。但是,要解決中國的問題,找到符合中國實際的正確的發展道路,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最終實現共同富裕,還是要靠我們自己的實踐,要靠我們自己的探索。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從農村改革到城市改革,從建立深圳等四個經濟特區到全方位對外開放,從發展個體私營經濟到國有企業改制,從計劃經濟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這些都是中國人民的偉大創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正是在這些嶄新實踐提供的經驗基礎之上形成和發展起來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最深層的根據,就是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這一偉大實踐。歷史再一次說明:生動變化的實踐是馬克思主義保持蓬勃生機和活力的永恒源泉。
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改革開放這一創造性的偉大實踐,深刻改變了中國經濟社會的面貌。從**年到**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從3624億元提高到超過24萬億元,躍居世界第四位;對外貿易總額從206億美元提高到超過2萬億美元,躍居世界第三位;外匯儲備從長期沒有達到10億美元提高到1.5萬億美元左右,躍居世界第一位。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人均GDP從226美元上升到2100美元,貧困人口從2.5億減少到1000多萬,貧困發生率從31%下降到2.5%,人均期望壽命提高到73歲。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我國的國際地位明顯提高,國際社會對于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成就十分關注。正是在這樣偉大而富有成效的實踐中,我們黨先后提出了社會主義本質理論、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改革開放理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理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理論、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理論、中國和平發展道路等充滿創新智慧的重大思想理論,不斷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增添新鮮內容。因此,在當代中國,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就是真正堅持社會主義。
理論創新指導實踐創新——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黨領導改革開放的行動指南
中國共產黨是一個既堅持理論指導而又具有理論創新精神的黨。也就是說,我們黨堅持理論指導但不教條化地對待理論,總是踏著時代的節拍,以符合實際的創新理論即發展著的馬克思主義來指導實踐,以理論創新推動實踐創新。
黨的十七大報告深刻指出,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取得一切成績和進步的根本原因,歸結起來就是: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近100多年來中華民族艱苦奮斗的歷史告訴我們,要完成“實現國家繁榮富強和人民共同富裕”這一歷史任務,發展中國、趕上時代,既不能走資本主義道路,也不能照搬“蘇聯模式”。正是在這樣的歷史經驗總結中,鄧小平同志提出要“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那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怎樣指導改革開放實踐的呢?
鄧小平同志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意義之一,就是解放了我們的思想,推動了中國的改革開放。從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到黨的十六大,我國改革開放經歷了四個重大歷史關頭的考驗。一是“”結束后,面臨著中國向何處去的考驗;二是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國內外政治風波后,面臨著中國改革開放向何處去的考驗;三是鄧小平同志逝世后,面臨著中國舉什么旗、走什么路的考驗;四是進入21世紀,面臨著如何加強執政黨建設、抓住戰略機遇期、在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中實現奮斗目標的考驗。這四大歷史關頭之所以稱為“考驗”,一是因為它們涉及的問題是中國發展的方向和道路等重大問題;二是因為在思考和回答這些重大問題時,黨內外程度不同地出現了一些不同傾向或不同聲音。“考驗”實際上就意味著選擇。四個重大歷史關頭的考驗,就是黨和人民在新的實踐中面臨的四次重大選擇。選擇什么、怎樣選擇,就有一個思想路線問題。因此,黨的思想解放歷程實際上就是黨和人民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四個重大歷史關頭、四次重大選擇中,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歷程。我們黨在這一系列思想解放過程中之所以能夠作出正確的選擇,是因為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這一“主心骨”。這是我們黨領導解放思想的一個重要經驗。
鄧小平同志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意義之二,就是從根本上保證了中國改革開放的正確方向。改革開放是一場偉大的革命、嶄新的實踐,難免會遇到許多問題,包括政治方向問題。鄧小平同志在我國改革開放之初提出要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并且把它作為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的重要內容,就是要防止改革轉向。在改革開放過程中,每一個重大歷史關頭遇到的考驗,既有來自“左”的,也有來自右的。因此,鄧小平同志總是告誡我們,要堅持在改革開放過程中保持正確的前進方向,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回顧30年改革開放的艱辛歷程,我們黨之所以能夠既勇敢地變革束縛生產力發展的經濟體制和其他各方面體制,大膽地吸收和借鑒人類社會一切文明成果,又防止了改變社會主義方向即把改革變為“改向”的錯誤,就在于我們黨始終堅持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和發展方向。這也是我們黨領導改革開放的一個重要經驗。只有真學、真懂、真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并且堅持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指導改革開放實踐,才能真正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堅定推動者。在當代中國,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就是真正堅持馬克思主義。
繼續解放思想、堅持改革開放——
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動力
理論與實踐的互動是一個永無止境的歷史過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形成和發展于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又指導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在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的時候,我們一定要牢記這一理論與實踐的辯證關系,繼續解放思想,堅持改革開放,在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嶄新實踐中進一步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不斷發展的開放的理論體系。當今世界正在發生廣泛而深刻的變化,當代中國正在發生廣泛而深刻的變革。改革開放這一新的偉大革命,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形成的基礎,又是這個理論體系不斷創新和發展的動力。從縱向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對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的繼承和發展,在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等方面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從橫向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一方面研究、分析和吸取了世界上其他社會主義國家興衰成敗的經驗教訓,另一方面吸收和借鑒了世界各國包括西方發達國家所創造的文明成果。正因為如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具有鮮明的科學性、時代性和開放性特點,從而展現出無限的生機與活力。今天,我國發展已經站在一個新的歷史起點上。在改革開放和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前進道路上,還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可以預見和難以預見的新情況、新問題。我們只有堅定不移地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這一馬克思主義的精髓,才能不斷豐富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在今天,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最重要的就是要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為此,一要繼續解放思想,堅決破除一切束縛科學發展的不合時宜的觀念、體制和做法;二要堅持改革開放,尤其要以轉變政府職能為重點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建立決策權、執行權、監督權既相互制約又相互協調的機制,建設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相適應的服務政府、責任政府、法治政府和廉潔政府;三要推動科學發展,通過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把經濟社會發展切實轉到科學發展的軌道上來;四要促進社會和諧,以改善民生為重點推進社會建設,在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發展中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與此同時,在科學發展、和諧發展、和平發展的過程中,不斷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總結新經驗,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越走越寬廣,讓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放射出更加燦爛的真理光芒。
- 上一篇:和諧社會心得體會
- 下一篇:農民工回鄉創業調查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