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群眾機制思考
時間:2022-09-28 07:09:00
導語:服務群眾機制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認真總結這次先進性教育活動的成功經驗,并吸收以往的豐富經驗,建立黨員聯系群眾、服務群眾的機制,對于搞好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長效機制的建設,進而搞好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長效機制的建設,不斷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意義重大。
一
從根本上說,建立黨員聯系群眾、服務群眾的機制,事關黨和人民群眾的關系問題。研究探索建立黨員聯系群眾、服務群眾的機制,至少涉及四個層面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
首先,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認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推動歷史前進的動力。杰出人物是人民群眾的一員,來自群眾,植根于群眾。
其次,黨的宗旨。我們黨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這里包含相互聯系的兩個方面,即黨為人民服務,人民擁護和支持黨。黨為人民服務,既是由自身的性質所決定的,也是由黨的自身利益所決定的。談到黨的自身性質比較好理解,這就是我們所說的立黨為公、執政為民,但談到黨的自身利益,一些人就覺得不好理解。黨章中這樣講,黨除了工人階級和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沒有自己的特殊利益。有人因此而認為,黨沒有自己的利益。其實,黨章的這段話只是說,黨的利益和人民的利益是一致的,人民的利益就是黨的利益,此外,黨沒有自己的特殊利益。當我們說“黨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或者“堅持黨的利益和人民利益的一致性”的時候,實際上就是承認了黨有自己的利益。因此,黨有自己的利益,這是一個不可回避并且必須明確的問題。
那么,黨的自身利益是什么?概括起來說,就是一要生存,二要發展。生存問題在建黨之初就存在著,在一個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黨不得不為了自己的生存而斗爭,并且付出了極大的代價。斗爭,失敗,再斗爭,再失敗,再斗爭,直至取得勝利,多少次瀕臨危難,又多少次化險為夷,轉危為安,正是我們黨為了自己的生存而走過的艱難歷程。在解決生存問題的同時,我們黨始終致力于發展,在發展中求生存,而在基本解決了生存問題之后,就把主要精力放在發展問題上。但是,生存問題始終是一個現實存在的問題。在戰爭年代,生存的威脅主要來自外部,來自敵人的軍事上的進攻,經濟上的封鎖。在和平時期,雖然有國際上的敵對勢力西化、分化的政治圖謀,但主要來自黨員和干部脫離群眾的危險,特別是領導干部嚴重的腐敗。我們所說的“黨風關系到黨的生死存亡”,正是指的生存問題。
黨的利益和人民群眾的利益是始終聯系在一起的。這種一致性,決定了黨能夠代表人民的利益,也決定了黨必須同人民群眾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過去,我們在說到這種一致性時,總是片面地強調黨怎樣為人民的利益而奮斗、犧牲,如何全心全意地為人民服務,而忽略了人民怎樣付出極大的代價維護黨的利益,如何用鮮血和生命全力支持黨的事業;片面地強調了黨為人民服務的無私性,而忽略了黨為人民服務恰恰是為了自身生存和發展的需要,是為了自身的利益,特別是忽略了黨為人民服務是因為黨一刻也離不開人民,正是人民的支持才保證了黨的生存和發展。因此我們說,為人民服務從來就不是黨為人民單方面的,而是包含了兩個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方面,即黨代表了人民,人民支持了黨;沒有黨的奮斗,人民的利益得不到實現和維護,而沒有人民的支持,黨的利益也會喪失殆盡。
再次,黨優良傳統和作風。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是多方面的,同志將之概括為三大作風,即理論聯系實際,密切聯系群眾,批評與自我批評。其中,密切聯系群眾是黨的宗旨的具體體現。堅持和發揚這個優良傳統和作風的重要性,正如同志所說的,離開了人民群眾,我們黨就一刻也不能生存下去。其實,另外兩大作風,也是黨的宗旨的具體體現,只是側重點不同而已。比如理論聯系實際,這里所說的實際就是社會實踐,就是以千百萬人民群眾為主體的豐富多彩、生動活潑的社會實踐活動。所謂理論聯系實際,就是聯系人民群眾的社會實踐,因為理論本身就來源于人民群眾的社會實踐。比如批評與自我批評,就是為了人民的利益堅持好的,為了人民的利益改正錯的。因為好的就是人民群眾所擁護的,是符合人民群眾利益的,而錯的就是人民群眾所反對的,是不符合人民群眾利益的;堅持好的,改正錯的,都是人民利益的必然要求,都是人民群眾所需要的。
最后,黨的群眾路線和工作方法。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就是把群眾的意見和訴求變成黨的組織和領導者的決策,再把這種決策變成聯系群眾、服務群眾的過程。
因此,建立黨員聯系群眾、服務群眾的機制,立意一定要高,至少有兩個問題是不能回避的。第一,建立黨員聯系群眾、服務群眾的機制,并不是黨的組織和黨員單方面的為群眾服務、為群眾謀利,而是黨為了自身的生存和發展而采取的重大決策和實際步驟。必須十分明白和時刻牢記,我們黨的最大政治優勢是密切聯系群眾,黨執政后的最大危險是脫離群眾。在戰爭年代,危險的客觀形勢和奪取政權的緊迫任務逼迫得我們不得不采取一切形式,最大限度地聯系和服務群眾,用自己聯系和服務群眾的實際行動贏得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支持。在和平時期,由于我們黨已經成為執政黨,聯系和服務人民群眾的緊迫性不像戰爭年代那么強烈了,一些黨的組織和黨員特別是黨員領導干部脫離群眾的危險性逐漸凸顯出來。解決這個問題的最好辦法,就是密切聯系群眾,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獲得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支持。
第二,我們黨要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小康社會,除了要有正確的指導思想、制定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以外,需要6900萬黨員真心實意地去實踐。如果說前者是“大惠”,那么后者就是“小惠”,而“大惠”是由無數“小惠”構成或累積成的,是通過無數“小惠”來實現的。沒有千百萬黨員聯系群眾、服務群眾的實際行動,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就是一句空話。
二
建立黨員聯系群眾、服務群眾的機制,主體是黨員,對象是群眾,聯結點是聯系和服務。
黨員既是一個個體概念,也是一個集合概念。從個體概念來說,包括領導干部黨員、干部黨員和普通黨員。從集合概念來說,可以從不同標準區分為青年黨員、中年黨員、老年黨員,高知識群體黨員、文盲黨員,農民黨員、工人黨員、知識分子黨員,經濟發達地區黨員、經濟欠發達地區黨員,以及婦女黨員、少數民族黨員等。聯系群眾、服務群眾,是全體黨員的共同職責和任務,領導干部黨員、干部黨員和普通黨員都要親歷親為,身體力行,但要提出不同的要求。對不同行業、不同領域、不同群體的黨員,也應提出不同的要求。每個黨員都工作和生活在一定的基層黨組織之中,黨員除了以個體身份聯系和服務群眾外,在許多時候是通過參與基層黨組織開展的活動來實現聯系和服務群眾的。
群眾既是一個相對概念,也是一個特定概念。從相對概念來說,干部黨員聯系普通黨員可以看作是聯系群眾,領導干部黨員聯系干部黨員也可以看作是聯系群眾。但從特定概念來說,只有黨員聯系的黨外群眾才是群眾。建立黨員聯系群眾、服務群眾的機制中所說的群眾,應當是指特定概念,即黨外群眾。如果認為領導干部黨員聯系和服務干部黨員就是聯系和服務群眾了,干部黨員聯系和服務普通黨員就是聯系和服務群眾了,那只能是黨內的“自娛自樂”,就把聯系和服務群眾這樣一個非常嚴肅的問題庸俗化了,弄不好還會形成和群眾爭利的嚴重問題。如果僅僅把聯系和服務黨外群眾的任務交給普通黨員,仍然不能避免將聯系和服務群眾這樣一個非常嚴肅的問題庸俗化的結果,而且會加劇黨員領導干部脫離群眾的危險性。黨員干部特別是黨員領導干部在聯系和服務群眾方面負有更重要的責任。
聯系群眾和服務群眾是體現和實現黨群關系、干群關系的兩種不同方式,二者既有聯系,又有著各自特定的內容。聯系群眾,主要體現在深入群眾之中,關心群眾疾苦,傾聽群眾意見和呼聲,反映群眾愿望和訴求,理順群眾情緒,化解矛盾,增進和群眾的思想感情,當好聯結黨和群眾的“橋梁”和“紐帶”。服務群眾,主要體現在為群眾做好事、辦實事和解決群眾切身利益問題兩個方面。在實際工作中,聯系群眾和服務群眾是密不可分的,通過聯系群眾來實現服務群眾,通過服務群眾來體現聯系群眾。
三
建立黨員聯系群眾、服務群眾的機制,從先進性教育活動的成功經驗起步,是現實和可行的考慮。
這里,有必要談一談經驗以及與之相關的理論和實踐的相互關系問題,從而找到制度、機制在其間的位置及其相互關系,為建立黨員聯系群眾、服務群眾的機制找到路徑。
理論與實踐相對,理論和實踐的關系問題是認識論或實踐論的基本問題,經驗處于理論和實踐的中途。理論來源于實踐,又作用和指導于實踐,在實踐中發展,并接受實踐的檢驗;實踐是理論生成和發展的沃土,為理論提供現實的和歷史的支撐,又接受理論的“滋養”和指導。但是,理論來源于和指導于實踐,實踐接受理論的指導并上升到理論,都要經過經驗的環節和中介。經驗是對實踐的概括和提煉,理論是對經驗(以實踐為支撐)的進一步概括、提煉和抽象。制度、機制發生于理論和經驗的中途,是從經驗起步,在理論的觀照和實踐的支撐下,對經驗進行概括和提煉并吸收已有經驗的基礎上所形成的規定、規范、規則。
四
建立黨員聯系群眾、服務群眾機制,要處理好以下幾個基本關系。
黨的組織聯系群眾、服務群眾與黨員聯系群眾、服務群眾的關系。黨的組織聯系群眾、服務群眾,是有領導地組織黨員聯系群眾、服務群眾,是一種組織行為,但一般體現為階段性。黨員工作和生活于群眾之中,與群眾有千絲萬縷的聯系。黨員除了按照黨組織確定的任務、提出的要求聯系和服務群眾外,還可以各種方式隨時隨地聯系和服務群眾,具有經常性。二者相互配合和補充,但不能相互代替。
黨的組織通過正確的決策體現聯系群眾、服務群眾與組織黨員開展各種形式的聯系群眾、服務群眾活動的關系。黨組織的正確決策,是從全局、長遠、宏觀上通過經濟建設和各項工作來體現聯系群眾、服務群眾的,而通過組織黨員開展各種形式的活動來聯系群眾、服務群眾,是為了具體地為群眾做好事、辦實事,解決群眾現實生活中的實際困難和問題。黨組織的正確決策,需要正常的工作秩序和渠道來實現,也需要黨組織開展的各種形式的聯系群眾、服務群眾活動來實現。前者并不能代替后者。
黨的組織和黨員聯系群眾、服務群眾與做好新時期群眾工作的關系。結合聯系群眾、服務群眾的實踐做好群眾工作,是新形勢新任務的必然要求。把聯系群眾、服務群眾的過程變為做好群眾工作的過程,或者說通過聯系群眾、服務群眾的過程做好群眾工作,是在新形勢下黨員特別是黨員領導干部必須具備的基本功。
黨的組織和黨員聯系群眾、服務群眾與廣開群眾訴求渠道的關系。黨的組織和黨員聯系群眾、服務群眾的過程,也是聽取群眾意見、了解群眾愿望、傾聽群眾訴求的過程。但相對來說,在這個過程中黨的組織和黨員是主動的,群眾是被動的。因此,廣開群眾訴求渠道、拓寬群眾表達的途徑、搭建群眾發表意見的平臺,是十分必要的。做好這方面的工作,有利于黨的組織和黨員更好地聯系群眾、服務群眾。
黨的組織和黨員為群眾做好事、辦實事與解決群眾切身利益問題的關系。為群眾做好事、辦實事與解決群眾切身利益問題,是聯系群眾、服務群眾過程中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或者說聯系群眾、服務群眾就是通過為群眾做好事、辦實事與解決群眾切身利益問題這兩種方式和途徑來實現的。
黨員立足本職工作創造一流業績體現聯系群眾、服務群眾與通過各種方式具體聯系群眾、服務群眾的關系。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大量地、經常地體現為立足本職工作創造一流業績上,但這僅僅是最基本、最起碼的要求,在做好本職工作創造一流業績的基礎上,通過各種方式具體地聯系群眾、服務群眾,才是更高的要求。因此,既不能離開立足本職工作創造一流業績去聯系群眾、服務群眾,也不能以立足本職工作創造一流業績來代替通過各種方式具體聯系群眾、服務群眾。
黨員聯系群眾、服務群眾與黨員接受群眾監督的關系。黨員聯系和服務群眾的過程,同時也是黨員接受群眾評價和監督的過程,二者是同時發生的一個雙向的過程,是互動的。
- 上一篇:農民工黨建調查思考
- 下一篇:黨員教育管理創新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