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生服務轉型思考

時間:2022-09-29 10:14:00

導語:衛生服務轉型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衛生服務轉型思考

如何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加快發展農村社區衛生服務,適應農村居民日益增長的醫療保健需求?我們在本市部分鄉鎮進行了調研。在此期間,召開了座談會,發放了調查問卷,走訪了部分衛生院、衛生室、行政村和農民家庭,就相關問題了解情況,征求意見。基本認為,農村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向社區衛生服務轉型可以實現鄉、村一體,更好地履行“六位一體”服務功能,而即將面臨轉型的農村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怎樣實現這一轉型?我們考慮以下三點:

一、從“基本”看定位

為農村居民提供基本醫療服務,是鄉鎮衛生院的主要功能之一。如何實現基本醫療,我們以為:

一是著手解決人員結構問題。其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要爭取引進專業人才,創造條件留住人才,職能部門要制定鼓勵和吸引優秀人才向社區流動的政策措施,建立健全社區衛生服務人員職稱評聘制度,使他們安心基層,服務基層;其二,走培訓提高的路子,主管部門要組織二級醫療衛生機構對醫技人員有計劃地提供無償培訓,使醫技人員有進修、深造的機會,著力培養拔尖人才;其三,結合衛生服務站的建立,統一調配人才資源,適度增強服務站的醫技力量,實行站際流動,上下互動,解決中心人均門診量低的問題,提高醫護效能;其四,送技術到基層,職能部門組織醫療衛生機構技術力量輪流到衛生院工作的措施很受基層歡迎,要將此作為制度,抓好落實,切實幫助基層解決一些問題。

二是適度配置與基本醫療相適應的診療設備。就目前衛生院的診療設備而言,與省衛生廳頒布的配備標準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其一,要有配置規劃,對超期服役的設備應逐步淘汰,職能部門要加強監管,保證設備使用的可靠性;其二,落實配置措施,基本醫療是準公共產品,在自我發展能力尚未形成的情況下,政府部門應給予相應扶持,可考慮兩種途徑,一是醫療單位籌一點,政府部門支持一點,二是政府部門提供醫療設備,按使用期限折合年收取額收取使用費,額滿為止,緩解醫療單位配置資金短缺的矛盾;其三,積極向上爭取資金,省衛生廳、財政廳對經濟困難地區“基本設備扶貧”的力度很大,并要求年底前全省鄉鎮衛生院基本裝備要全面達到“省標”,我市有中后山區,也有老區,應根據鄉鎮基本設備的狀況,積極上向爭取扶持。

三是提高農村居民在社區的首診率。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服務站的建立,使農村居民一般的常見病在家門口就能享有更好的治療成為可能。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要制定相關制度,貼近農民,上門服務,主動服務,提高服務效能;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提高保險基數,適當兼顧門診費用是鎮村多數人的聲音,也是必然趨勢,在制定和完善相關制度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服務站應成為新型合作醫療的主要醫療機構,農村居民在社區就醫補償標準與二級醫院拉開檔次,從制度上引導病員向社區分流,就近擇醫,提高社區首診率。

四是創醫療特色。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不同于醫院,無論是自身條件還是政策因素,都不可能朝大而全的醫院模式發展。在此前提下,創自身特色就顯得尤為重要。

五是落實雙向轉診制度。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在實現基本醫療的過程中,上靠二級醫療,下連服務站,一方面由于自身條件的限制,有些病員必然會轉向上級醫院;另一方面自身醫療資源又因病員不足得不到充分利用,造成資源浪費。建立病員雙向轉診制度,一可使患者得到及時治療,二可使康復期患者和一些慢性病患者在社區得到更貼近服務,減少患者醫療支出。

二、從“要求”看重心

鄉鎮衛生院是防治結合的衛生機構,在為農村居民提供醫療服務的同時,應履行公共衛生服務的職能。

鄉鎮衛生院向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轉型,要強化服務功能,逐步推進預防、保健、健康教育、計劃生育技術指導、康復等系統工程,使人人享有初級衛生保健的目標落到實處,實現這一目標,應重視以下幾個方面:

一要改變公共衛生服務被弱化的傾向,調整人力配備。

二要強化公共衛生服務的職能,提高服務水準。

三要建立與經濟發展相適應的公共衛生投入機制,改善運行環境。

四要健全公共衛生服務考核制度,把責任落到實處。

三、從“網底”看甚層

村級醫療是衛生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轉型之際,當務之急是要做好強基固本工作:

其一,加強服務站建設,努力改善設施條件。合理規劃網點布局,優化衛生資源配置與利用,促進鄉村一體更好地為社區居民服務。服務站建立要走多元化的路子,一是發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作用,鼓勵自辦;二是發揮村級組織的作用,按照服務站建設標準,改善衛生室基礎條件;三是合作共建,村級經濟條件不足的,可研究與服務中心共同建設、完善,委托中心管理,實現互贏;四是鼓勵民間資本參與村級衛生服務基礎設施建設。在服務站建設和規范村醫務室過程中,達到標準符合條件的,應發給《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不具備開設條件的,予以清理,改變診療環境,為農村居民提供安全、衛生的就診場所。

其二,整頓鄉村醫療隊伍,規范醫療行為。對鄉村醫療隊伍的整頓,應盡早施行。擇優選用符合條件的村醫進入衛生服務站,沒有行醫資質的應強化培訓工作,培訓合格的予以登記,發給《鄉村醫生證書》,實行掛牌行醫制度,讓村民易識別,好選擇;年齡偏大的村醫,可采取逐步實行社會保障的方法,個人出一點,鄉鎮拿一點,公共服務運行資金統籌一點,妥善解決后顧之憂;規范診療行為,加強對門診登記、用藥處方、收費開票、轉診記錄等內容的監管,扭轉農村非法行醫、亂行醫狀況。

其三,強化基礎醫療管理,保障體系運行安全。強化對基礎醫療的管理,保障體系安全運行,應成為轉型時期一項基礎性工作。首先,應強化對服務站的管理工作,實行衛生服務中心、服務站一體化管理,即統一人員管理,統一行政管理,統一業務管理,統一財務管理,統一藥械管理,統一工作規范,努力提高運行績效;其次,由行政村、民間資本按照規范標準建設的衛生服務站、醫務室,應控制設置數量,嚴格準入條件,明確服務中心對其具有管理與指導的職能,建立人員培訓、年審制度,并將管理與指導權限下放服務中心;再次,適度控制藥房發展速度,加強對經營行為的監管,違反規定的要予以查處,促其規范經營,公平競爭。街道個體診所清理、規范也要跟進,符合條件應發給證照,準許經營,日常監管應做到一視同仁,不能內外有別,為他們提供平等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