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黨建工作新機制思考

時間:2022-10-03 03:52:00

導語:社區黨建工作新機制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社區黨建工作新機制思考

**市是著名的革命搖籃井岡山所在地。近年來,**市緊緊圍繞城市改革發展穩定的大局,立足實際,開拓進取,探索建立了“五三三”社區黨建工作新體系,即以“五化”為總體目標、以“三心”為工作重點、以“三項活動”為主要載體,努力構建社區黨建工作新格局,積極創建管理有序、服務完善、環境優美、文明祥和的新型和諧社區,走出了一條推進城市社區黨建工作的有效途徑。中心城區被評為全省社區建設示范城區,同時涌現出了“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全國青年文明社區”、“全國先進文化社區”、“全國體育先進社區”、“全國雙擁共建先進單位”、“全國優秀健身活動站”、“全國學習型社區”等一批全國先進典型。

一、以“五化”為總體目標,完善社區黨建工作機制

組織體系網絡化。市、區(縣)兩級成立了社區黨建工作領導小組,街道和社區分別成立了社區黨建工作指導委員會和協調委員會,負責指導、協調轄區范圍內社區黨建工作。街道、社區黨組織按照“便于黨員活動、便于發揮作用、便于加強管理”的原則,以地域、行業或黨員類型等為依據,科學合理設置社區黨組織,建立小區、樓棟、“兩新組織”和就業創業、義工、老年協會等特色黨支部或黨小組;在有100名以上正式黨員的社區全部建立了社區黨委。全市183個社區中,目前共建立14個黨委、13個黨總支、245個黨支部、1500多個黨小組。同時,各社區都有黨員服務中心,下設“四站一室”,即在職黨員聯絡服務站、流動黨員服務站、黨員義工服務站、黨員扶助金工作站、黨員活動室,并在集貿市場、居民樓和商務樓宇設立了黨員服務點。全市形成了分工明確、結構合理的社區黨建工作組織結構體系。

工作內容制度化。市委制定出臺了一系列文件,明確了社區黨建工作的目標要求和街道社區黨組織的職責,同時對社區組織、社區管理、社區服務、社區文化、社區衛生等方面作出了詳細規劃。各地結合實際,對社區黨建和社區建設各項內容和制度進行豐富、細化和規范。

共建機制協調化。按照“條塊結合、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共駐共建”的原則,建立健全了由街道、社區黨組織牽頭,駐區所有單位黨組織參加的社區黨建和社區建設工作聯席會議制度,圍繞轄區內的社會性、群眾性、公益性工作,溝通情況,交流經驗,研究、協調社區黨建和社區建設工作中的重要問題,聯席會議每年至少召開2次。適時開展以“共駐共建”和“社區是我家,建設靠大家”為主要內容的形式多樣的社區活動,黨員干部帶頭參加,引導和組織廣大駐區單位和居民群眾積極參與,不斷強化社區成員的社區意識,營造社區共建的濃厚氛圍。

活動陣地功能化。按照“六個有”,即有黨組織辦公場所、有黨員活動室、有黨員電化教育設施,門上有牌子、墻上有板塊、活動有制度的要求,對社區黨組織辦公和服務場所進行標準化建設。在此基礎上,不斷增強活動陣地的教育、管理和服務功能,通過開展學習培訓、服務救助、娛樂健身、交友聯誼等活動,社區活動陣地已成為社區內各類黨員的溫馨家園,各類黨組織實現資源交換、服務共享的工作平臺,黨組織和黨員密切聯系和服務群眾的重要窗口。

社區發展和諧化。街道社區黨組織以共同需求、共同利益、共同目標為紐帶,積極協調各方利益關系,激發各方參與社區建設的熱情,同時以服務群眾為重點,不斷拓寬服務渠道,擴大服務范圍,提高服務質量,讓居民群眾享受到社區建設的成果,真正做到“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社區建設走上了在和諧中促發展,在發展中助和諧的路子。

二、以“三心”為工作重點,豐富社區黨建工作內容

強化核心。街道社區黨組織以“領導班子好、黨員干部隊伍好、工作機制好、工作業績好、群眾反映好”為目標,建立健全了學習培訓、掛點聯系、考核評議、責任追究等各項制度,不斷強化自身建設。采取從大中專畢業生、下崗失業人員、復員退伍軍人中選拔,選派機關干部到社區掛職,建立新老社區工作者結對幫帶制度等措施,拓寬社區工作者選任培養渠道,努力構建一支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社會工作人才隊伍。近幾年,已面向社會公開選聘35歲以下、大專以上學歷的社區干部110多名,選派了120多名機關后備干部到社區掛職鍛煉,大批優秀青年充實到社區干部隊伍中,極大地增強了社區工作者隊伍的活力。

服務中心。緊緊圍繞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找準社區黨建工作的切入點和結合點。重點做好關心關愛困難群體工作,架起黨和政府密切聯系和服務群眾的橋梁,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發展。面對全市下崗失業人員和困難群體偏多的現狀,街道社區黨組織在對社區內弱勢群體的基本情況、困難現狀及原因、就業創業條件等進行逐一排查,建立臺賬,對其中有條件有能力就業創業的,通過協調安置單位、開辟服務網點、興辦社區企業、提供小額貸款擔保、貼息補助等做法,幫助他們就業創業;對有條件沒能力的,加大培訓力度,幫助他們掌握實用技術,提高其就業創業能力;對沒條件沒能力的,采取“1+1”結對子等方式,在生活上予以幫扶。通過多種途徑,幫助社區各類弱勢群體解決最現實、最關心、最直接的問題,使他們就業有崗位、生活有保障、精神有慰藉。

凝聚民心。始終堅持以服務居民群眾、構建和諧社區為重點,把“一切為了群眾,為了一切群眾,為了群眾一切”作為中心內容,在服務中凝聚民心。目前,全市區(縣)、街道、社區三級普遍建立了社區服務機構,形成了以區(縣)服務中心為龍頭、街道服務中心為主體、社區服務站為基礎、社區黨員義工和志愿者組織為補充的街道社區服務網絡。中心城區吉州區投資600多萬元建成了960平方米的硬件設施完善、技術手段先進、服務項目健全的區級社區服務中心,把35項與居民密切相關的政府行政事務類服務集中起來,實行“公開式辦公,一站式服務”,同時開通了“助萬家”服務熱線,為社區居民提供全天候、全方位、全程式服務。

三、以“三項活動”為主要載體,提高社區黨建工作水平

開展集中共建。市委、市政府集中組織了500多個駐區單位,115名幫扶工作組成員共建中心城區的38個社區,各方籌資近1000萬元投入城市社區基礎建設,社區辦公用房不足、辦公條件落后等困擾社區多年、嚴重阻礙社區發展的“瓶頸”問題得到切實有效的解決。同時,以“創最優的創業就業環境、創最美的人居環境、創最佳的公共服務環境,提高社區干部服務能力”為主要內容創建典型,以點帶面,整體提升。目前全市已創建了一批文化型、服務型、創業型、安全型等特色社區。

開展社區黨員義工服務活動。以“幫困解難、助弱應求、服務群眾、奉獻社會”為宗旨,積極引導和組織有特長、有能力的黨員組建黨員義工服務隊,采取活動日服務、派單服務和點名服務等形式,開展時政宣教、困難幫扶、醫療保健、技能培訓、就業服務等各種便民、利民服務。為確保活動長期有效地堅持下去,建立了約束和激勵機制,對優秀黨員義工給予表彰和一定的物質獎勵,并幫助他們解決就業創業、醫療和子女就學等方面的困難。全市目前注冊義工已達1.7萬名,其中黨員義工1.18萬名。

開展在職黨員“亮黨員身份、樹先進形象”活動。活動中,3萬多名在職黨員到工作和居住地所在社區黨組織報到,主動參加社區各類公益活動。建立了報到登記、聯絡員、公示公開、建檔登記等制度,并通過在職黨員“報到回執卡”、“社區表現情況反饋單”等形式,建立社區黨組織與在職黨員所在單位黨組織雙向溝通、雙向考評、雙向反饋等工作機制,促使在職黨員在構建和諧社會中作出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