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服務體系思考

時間:2022-10-05 07:20:00

導語:文化服務體系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文化服務體系思考

今后的5至10年,將是中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快速發展的重要時期。我們應抓住機遇,迎接挑戰,以全新方式重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推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

所謂機遇,是說我國未來5—10年的經濟社會形勢會有更加健康的發展,而發展會給改革提供良好的實施環境。當然這些機遇同時也會提出新的問題,因此也是新的挑戰。

首先,我國工業化進程正處于中后期發展階段。今后5—10年的中國經濟將繼續保持兩位數左右的快速增長態勢。我國城市化進程將進一步加快。大量計劃經濟時期形成的“工業化城市”和改革開放初期崛起的“集市型城鎮”將要向現代生活和消費城市轉變。這個時期,公民權利的意識將迅速覺醒,公共文化服務需求將急遽增長。

其次,也是在這一時期,一個人口數量較大、相對富裕的中等收入階層將會出現。這個階層不僅將成為推動文化消費、發展文化產業的重要力量,而且將會表現出推動中國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參與提供公共文化服務的更大意愿。

第三,還是在這個時期,政府職能轉變成為改革的中心環節。為適應經濟、社會的發展,推進政府職能轉變,越來越多原來由政府壟斷的公共服務職能將被釋放出來。這就為第三社會部門參與公共文化服務提供了更大的活動空間。

因此無論從需求的方面,還是供給的方面說;也無論是從物質準備方面,還是體制環境方面說,實現我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全新構建目標的條件都越來越成熟,越來越充分。

在這種形勢下,我們特別需要精心設計,適時出臺各項文化發展、文化體制改革和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構建的政策,使我們的公共文化服務提供無論在量上還是質上都有一個較大飛躍。為此我們提出以下幾點中長期政策建議供有關部門決策參考:

1、精心進行制度設計,構建鏈條完整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我們認為,一個能夠保障每一個人充分發揮文化創造潛力,使每一個人都能夠充分分享社會、經濟、文化進步成果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要解決“做什么”和“怎樣做”兩個方面的問題。目前政府的“執行力”較強,財政資金較為充裕,“做什么”的問題較為容易解決,“怎樣做”的問題突出出來。

“怎樣做”的問題具體說,就是必須以改革的精神,按照政府職能轉變的要求,構筑一個鏈條整齊、決策民主、廉潔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首先要建設好公共文化需求表達和搜集環節,以及這些表達基礎上的公共選擇環節。接下來是建立民主、透明的公共文化預算體系,讓預算形成、撥付、分配、執行、審計、驗收所有環節成為全程可監督和可問責的。要有效克服對傳統體制的“路徑依賴”,就要以具體的制度設計來實現決策機制公開化。

2、適當加大公共文化的財政投入比例,使文化支出在財政總支出中的比例在較短的時間內提高到中等國家的平均水平。

我國在文化發展上有較長時間的投入不足,歷史欠帳需要盡快彌補。有研究表明,目前國際上中等發達程度以上國家文化投入占財政投入1%以上,比我們目前的投入水平(0.4%上下)要高出一倍半還多。在國際比較中,我國各類圖書館、博物館館藏水平之低首先就是投入差距造成的。因此國家應該通過“小步快跑”的方式,在未來幾年迅速提高文化財政投入的比重。經過這一段高投入期以后,建立起一個與我國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與國家財政能力相匹配、與我國文化大國和文明古國地位相稱的、長期而穩定的公共文化投入的預算安排。建議對此首先進行專項研究。

3、以改革的精神,吸取國外開展公共文化服務的有益經驗,形成政府主導、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的公共文化服務提供格局。

我國目前還是一個處在現代化進程中的國家,人民群眾迅速增長的文化需求與文化產品和服務(無論是私人品還是公共品)的有限供給之間存在差距的狀況還將長期存在。因此,政府在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方面必然要發揮主導作用,但又不應全然壟斷公共文化服務的提供;而是應該開放公共文化服務領域,鼓勵廣泛的社會參與。換句話說,政府一方面要直接地提供公共文化服務,另一方面又要制定規劃和政策,動員社會力量參與,使得有限的公共財政資金能夠產生放大效應,起到主導和導向作用。這方面發達國家的有益經驗值得借鑒。

4、改革一線文化服務機構,建設更加實用的公共文化服務設施,提供優質文化內容服務。

繼續推動作為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的生產部門的一線文化機構改革。原國有文化事業單位,應根據其提供產品的公共屬性或商品屬性進行區分,根據機構的營利與非營利性質進行區分,讓原文化事業單位中更多商品屬性的文化產品和營利的文化機構回歸市場,成為企業,通過市場機制提供日益豐富的競爭性文化商品,從而使有限的公共文化財政投入“用在刀刃上”。同時要鼓勵國有公共文化服務機構與各類文化產業機構、民間公共文化服務機構展開服務效率競爭,并在提高效率的同時實現持續的體制機制創新。

5、采取差異化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策略,適度強化中央財政轉移支付的功能。

我國幅員遼闊,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而且這種不平衡不易在短時間內消除。因此應采取差異化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策略。比如在東部發達地區,特別是深圳、上海、北京等大城市,實行“以政府主導,以民間社會組織為主體,以全民普遍參與為核心”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模式;而在中西部地區加強國家財政轉移支付,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基礎設施建設;通過公眾參與和相應立法程序,形成向欠發達地區給予公共文化服務傾斜的制度安排,等等。

我國公共文化服務事業已經邁過了歷史的拐點,一個最終覆蓋全社會的、高水平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依稀可見。要順利實現這一光明前景靠的不僅是行政的力量和公共財政的支撐,也同樣要依靠不斷地解放思想和深化改革。和文化產業發展一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構建也是文化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之一。在我們看來,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良好構筑既會促進與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公共文化和公共領域的形成,也會促使更多以鮮明地方特色表達最普遍人文蘊含的文化藝術作品迅速“走出去”,使當代中國的文化形象鮮明地展示在世人面前!這是我們的政府和公眾所共同期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