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藥強區經驗交流
時間:2022-10-10 01:06:00
導語:中醫藥強區經驗交流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近年來,廣州市荔灣區充分發掘中醫藥資源優勢,以養生保健為主線,注重中醫藥文化及產業建設,建立健全了以區中醫醫院為龍頭,以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為主體,以國醫館為輔助的中醫藥特色衛生服務體系,打造了“養生保健到西關,延年益壽在荔灣”的品牌。20**年,該區成功創建為我省有中醫藥特色全國社區衛生服務示范區;20**年全區建立中醫家庭病床2356張,中醫服務量占社區總服務量的52%,平均處方金額48.5元,與20**年比下降10%;同時,7間具有濃郁中醫藥特色的“國醫館”成為該區弘揚、創新中醫事業的特色品牌和新亮點。
省建設中醫藥強省大會和廣州市建設中醫藥強市大會后,該區又積極行動,全面啟動建設中醫藥強區工作,部署加快該區中醫藥事業發展的目標和具體措施,推動中醫藥事業又好又快發展。
一、加強組織領導,完善建設中醫藥強區的各項保障機制
(一)召開建設中醫藥強區大會。20**年7月13日,廣州市荔灣區召開建設中醫藥強區會議,貫徹落實**省建設中醫藥強省、廣州市建設中醫藥強市大會精神,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省衛生廳、省中醫藥局有關領導和荔灣區五套班子成員出席會議。區長周亞東作工作報告,區委書記劉平作總結講話。會議回顧了近年來該區中醫藥事業的發展情況,分析了面臨形勢和機遇,在全省率先提出了建設中醫藥強區的工作目標,并表彰了一批中醫優秀人才和中醫優秀專科專病項目。
(二)加強統籌協調,成立建設中醫藥強區領導小組。為了加強對建設中醫藥強區工作的組織領導和統籌協調,荔灣區成立了以分管區長為組長,區衛生局長為副組長,區政府辦、區委宣傳部、發展和改革局、財政局、科技局、人事局等15個區屬部門及街道有關領導為成員的荔灣區建設中醫藥強區領導小組,并明確了各成員單位在建設中醫藥強區工作中的職責和分工。
(三)完善管理網絡和評價體系,為建設中醫藥強區提供組織保障。一是完善中醫管理網絡,要求各醫療機構有中醫工作專門管理人員,并賦予相應的職能。二是在醫療機構年終考核中,設立明確的中醫工作指標,如:中醫藥人員比例、中醫藥服務項目、中醫藥服務量、中醫藥服務群眾滿意率等。
(四)完善人才引進和培養機制,為建設中醫藥強區提供人才保障。一是制訂引進名中醫政策,完善“國醫館”這一有利于發揮中醫專長的平臺;二是針對不同層次的中醫從業人員開展多種形式的培訓。
(五)拓寬宣傳渠道,為建設中醫藥強區提供宣傳保障。加強中醫國粹觀念及科普教育,借助省市公眾媒體、街道科普宣傳欄的影響力,建立更廣泛的中醫藥文化宣傳渠道,組織多種形式的宣傳活動,使廣大人民群眾信中醫、用中醫,大力支持中醫的發展。
(六)為建設中醫藥強區提供資金保障。政府對創建中醫藥強區經費進行總體預算,引入市場運營機制,多渠道籌集資金,加強管理,提高使用效益。整個建設過程總體經費預算26億多元,其中廣州國際醫藥港建設投入約16億,清平中藥材市場二期改造工程投入約10億元。
二、出臺政策,統籌中醫藥強區建設工作
按照《中共**省委、**省人民政府關于建設中醫藥強省的決定》及《中共廣州市委、市政府關于貫徹〈中共**省委、**省人民政府關于建設中醫藥強省的決定〉的實施意見》要求,結合本區中醫藥工作的實際,荔灣區委、區政府出臺了《荔灣區建設中醫藥強區的意見》和《荔灣區建設中醫藥強區工作方案》。
《意見》指出,建設中醫藥強區的指導思想和總體目標是: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中醫藥強區工作,按照省、市統一部署,結合區委“十一五”規劃“擦亮西關傳統中醫藥文化等醫療衛生服務品牌”的精神,以政策作為保障,以“創精(名院、名科、名醫)、創優(社區衛生服務)、創特(國醫館特色)”為契機,以培養人才、學科建設為重點,以普及中醫診療技術,推廣中醫適宜技術,解決群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為目標,利用三年時間,著力推進“一個基地、兩間名院、三個重點專科、四個特色專科、五個藥業、六個產業鏈、七個示范中心、八間國醫館、九名名中醫”建設。充分利用中醫藥資源優勢,努力挖掘和發展中醫藥文化,構筑有中醫藥特色的醫療衛生體系,為荔灣區經濟、政治、文化建設服務。
三、制定措施,突出特色推進中醫藥強區建設
(一)深入推進中醫藥進社區工作。一是不斷加強示范中醫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建設。重點推進逢源、中南等7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建設。努力改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基礎設施條件,在內涵建設上下苦功,創新經營管理模式、創建品牌特色專科、再創新特色。二是著力推廣中醫藥適宜技術進入社區工作。將群眾容易接受的中醫藥適宜技術貫穿到社區衛生服務的全過程,努力降低醫療成本,為群眾提供“簡、便、廉、驗”的中醫醫療服務,減輕群眾的醫療費用負擔。三是有機地把中醫治未病的知識結合到社區衛生服務中去,完善具有中國特色的醫療衛生保健體系,加強疾病預防。
(二)積極實施中醫名院名科名醫戰略。一是創強區中醫醫院和骨傷科醫院。爭取用3年時間,將荔灣區中醫醫院建設成人才梯隊合理、專科特色突出、中醫優勢明顯、服務功能完善、技術水平較高的廣州市名中醫醫院;將骨傷科醫院建設成為二級專科醫院,力爭在全市區級專科醫院中處于領先地位。二是創精專科專病。著力打造好區中醫院腦血管病專科、區骨傷科醫院脊柱病專科及區人民醫院中醫傳統康復專科3個重點專科。加快區中醫院腫瘤專科等4個特色專科建設,通過制定規劃,培養和引進人才以及重點投入等措施,加快名科發展。三是采取多種渠道和形式,抓好重點人才培訓工作。遴選優秀中青年的中醫技術骨干,通過良好的機制培養新一代名中醫和一批學科帶頭人,形成比較合理的中醫人才梯隊。
(三)加快國醫館系列發展壯大。充分發揮國醫館系列在中醫藥強區中的作用,加強基礎設施和內涵建設。進一步完善現有國醫館管理和新規劃國醫館的籌備工作;突出中醫傳統特色和優勢,滿足社區群眾對中醫藥不同層次的服務需求。
(四)大力發展中藥產業。一是重點培育一家年銷售收入在100億元以上的企業集團,3—5家年銷售收入在10億元以上的企業;并充分利用區內中醫藥資源,推動中醫藥文化向一、二、三產業滲透。二是建設一間中藥制劑生產基地,將區內醫院的老中醫秘方、專科專用處方進行統一生產。三是建設中醫藥信息平臺,集服務、交流、信息查詢、展示于一體,實現中醫藥數據庫查詢、遠程教育、遠程診療等職能。
(五)加強中醫藥文化建設。發揮清平中藥材市場現代中藥物流、信息交易平臺優勢,建好荔灣區中醫藥文化宣傳教育基地,并積極申報全國中醫藥文化宣傳教育基地,宣傳普及中醫藥知識,力爭成為中醫藥國際交流的窗口;努力開發中醫藥主題的旅游路線和旅游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