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藥現代化建設交流

時間:2022-10-10 01:37:00

導語:中醫藥現代化建設交流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醫藥現代化建設交流

**藥學院是我國獨立建制的3所藥科大學之一,**省熱門高校,首批進駐廣州大學城的10所優質名校之一,**省培養藥學、預防醫學和臨床醫學等高級技術人才和管理干部的重要基地,**省國家執業藥師培訓中心,也是**省醫藥衛生系統繼續教育的重要基地和**省藥學法定CMA計量認證單位之一,具有碩士學位授予權,以及招收港澳臺學生和外國留學生的教育資格。學校本部坐落在廣州大學城,有廣州赤崗校區、寶崗校區和中山校區,占地面積達3200余畝。

學校具有普通高等教育、研究生教育及成人教育等完整的教育體系,形成了研究生教育、本科生教育、留學生教育等多層次辦學的格局。設有藥科學院、中藥學院、公共衛生學院、生命科學與生物制藥學院、基礎學院、醫藥商學院、臨床醫學院、繼續教育學院等11個院系部,本科教育共有醫學、理學、工學、管理學、經濟學、法學、文學等7個學科門類,是全國同類院校中學科門類最齊全的學校,設有藥學、藥劑學、中藥學、預防醫學、臨床醫學等57個本專科專業及專業方向,其中藥學、藥物制劑、預防醫學為省級名牌專業。研究生教育有中藥學、病原生物學、藥物化學、藥劑學、內科學等8個碩士點;現有在校生2.5萬人,其中普教生1.5萬多人;教職工1800多人(含第一附院),專任教師500多人,其中正副教授約占34%,具有碩士以上學歷的占60%。

學校具有較強的新藥研究開發實力,設有**省藥物新劑型重點實驗室、國家中醫藥局二級實驗室、**省科教興醫重點實驗室、省教育廳現代中藥重點實驗室,以及藥物研究所、中藥開發研究所、生物制藥研究所和三所附屬醫院,積極承擔國家、部、省級以上的科研課題并獲得豐碩的科技成果,積極與企業開展橫向合作,為醫藥企業的科技創新提供了技術服務,取得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近年來,我校堅持“以藥學為特色、藥醫結合、多學科門類協調發展”的思路,實現了跨越式的發展。具體表現如下:

一、在中醫藥人才培養方面的優勢

我校現設有中藥制劑、中藥分析鑒定、中藥保健產品、中藥現代化技術、中藥資源與開發、中西醫結合醫學、醫藥貿易等中醫藥專業方向。1952年第一屆藥學專業畢業生畢業,1981年第一屆藥學本科生畢業。2005年招生960名,招生數量居全國之最。目前在校為1800多人,到2008年在校中醫藥學生數將達3840名。近幾年,我校畢業生就業率連續五年本科超過95%、專科超過85%,畢業生以良好的素質和實用性專業技能,深受用人單位和社會的歡迎。絕大多數畢業生已成為**省醫藥和衛生行業的主要技術骨干和管理干部,為**省醫藥衛生事業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二、在中藥新藥研究領域的優勢和特色

我校具有良好的新藥研發條件和實力,積極響應**省建設中醫藥強省的號召,大力開展中藥現代化研究,從中藥規范種植、道地藥材質量標準、中藥藥效物質基礎及作用機理研究,特別是中藥制劑關鍵技術平臺建設及中藥新藥研究開發等,形成了較為完整的科研體系和中藥創新藥物研發技術平臺。

(一)中藥新劑型關鍵技術的研究及中藥新藥研發。

我校大力開展中藥緩控釋制劑技術、中藥速效制劑技術、中藥靶向微粒技術、中藥透皮給藥技術、中藥粉末吸入劑技術、中藥口服釋藥技術、中藥復方復雜成分均衡釋放技術等研究,已經形成中藥制劑釋藥技術研究的優勢與特色,在國內處于領先水平。成功開發了茶堿控釋片、復方丹參緩釋、辣椒堿傳遞體透皮劑、片石杉堿甲透皮貼劑、參芎心舒滴丸、雙姜止痛軟膠囊、燈盞花素口腔崩解片、三七總皂苷口腔崩解片、胃靈胃內滯留(漂浮)緩釋片等新藥品種,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正在開展的項目“齊墩果酸口腔崩解片”、“葛根黃豆苷元口腔崩解片”、“天麻素緩釋片”、“大黃游離蒽醌系列單體注射液”、“中藥速效止喘新藥”、“肺靶向聚乳酸微球注射劑”、“復方降脂膠囊”等,有望成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型中藥。

(二)名優中成藥的二次開發,提升產品科技含量和市場競爭力。

我校通過產學研結合與制藥企業開展橫向聯合,充分發揮我校中藥制劑技術平臺的優勢和實力,運用現代新劑型、新工藝,對市場前景較好、具有療效優勢的已上市中成藥品種進行二次研究,開發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產品,將中藥推向國際市場,如將“小兒驚風七厘散”開發研制為顆粒劑和口服液,“喉疾靈膠囊”開發研究為“喉疾靈口含片”,“炎熱清膠囊”研究開發為“炎熱清顆粒”等,從而提升中藥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三)開展中藥質量控制及評價技術研究,實現中藥現代化。

我校專家根據新藥的組成與配伍、制備工藝、劑型等特點,利用現代提取分離技術和分析測試手段,選擇適合本制劑的最佳提取分離條件、制備工藝及分析方法,并按照《新藥研究技術指南》進行規范化條件篩選,制訂出適合中藥新藥的質量控制標準,以確保中藥新制劑的安全有效。目前我校建立了中藥質量控制及評價技術平臺,完成了一批中藥新藥質量標準的制訂,為完善我省中藥質量控制及評價技術體系起到指導作用,提升我省名優產品的技術含量,有利于我省的名優產品走向國際市場。

(四)加強中藥和天然藥物物質基礎和作用機理研究,大力開展中藥創新藥物的研發。

中藥化學成分是藥效作用的物質基礎,我校在全省最先開設天然藥物化學課程,經過20多年的建設,在中藥的作用機制、方劑理論、配伍規律,優化制劑工藝、制定中藥質量控制標準等方面,具有良好的研究基礎和技術實力。目前重點開展抗腫瘤、治療心腦血管疾病、抗老年癡呆和抗糖尿病的天然藥物活性成分的研究和開發,如“植物雌激素抗老年癡呆成分研究”、“紫茉莉根抗糖尿病成分研究”、“枳椇子保肝成分研究”和“水蛭抗腦缺血成分篩選研究”等項目均有希望獲取知識產權,為開發新藥奠定基礎,有望通過中藥治療攻克臨床重大疾病。

(五)開展中藥規范化種植及質量控制技術的研究,促進中藥資源合理利用及產業化。

我校立足于以中醫藥理論為指導,開展了中藥材栽培技術及質量控制技術的研究,構建南藥資源庫,為南藥資源的合理利用和產業化發展提高技術基礎;同時加強符合中藥特點的科學、量化的中藥質量控制技術研究,提高中成藥、中藥炮制、中藥飲片等的質量控制水平及行業標準化水平;此外開展中藥材新品種培育及植保技術研究、珍稀瀕危中藥資源的替代品等研究,發展綠色藥材,確保中藥可持續發展,對推動我省中藥材產業化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我校中藥生藥學學科帶頭人羅集鵬教授是國內知名生藥學專家,他率先提出“以多學科方法對中藥材進行系統的品種整理與質量研究”,并且建立新興學科--分子生藥學,完成了專著《粵、桂、港、澳四地中藥材習用品種考評與鑒別》,該書對澄清粵、桂、港、澳四地中藥品質混亂現象,保證用藥的安全與有效及上述中藥與習用品的準確鑒別、正確應用均有較高的價值。

(六)推廣生物技術在中藥現代化中的應用,開創中藥研究新領域。

我校發揮生物制藥學科的優勢,利用微生物酶工程技術、基因工程技術、細胞融合技術及基因轉接技術,對稀有中藥化合物進行轉化和結構修飾,獲得一些結構更合理或活性更好的藥物或先導化合物。目前已經完成了六大酶類部分酶活性中心的數據庫,構建了治療癌癥、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的中藥有效成分化合物數據庫及相關的轉基因動物藥物篩選模型。正在與企業進行聚酮類降血脂微生物次生代謝產物轉化研發工作。

三、在中醫藥臨床方面的優勢

我校設有臨床醫學院和三所附屬醫院(其中兩所為三級甲等,一所為二級甲等),擁有一批臨床經驗豐富的專家,不僅在中醫中藥治療常見病和多發病方面形成特色,獲得良好療效,而且中醫藥治療疑難雜病專科已存在近15年的歷史,在治療心血管疾病,代謝性和免疫性疾病、腫瘤協同治療、不孕不育癥等方面療效獨特,令人滿意。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用純中藥治療發熱等急癥可以達到藥到病除的效果,較充分地體現了中醫藥治療疑難雜病的優越性,并產生了一定社會影響,不乏遠道而來(港澳、全省各地、甚至美國、新加坡等地)的求診患者。

四、在**藥業文化建設方面的優勢

我校為了弘揚**藥業文化,發掘傳統中藥制劑技術,構筑中藥制劑技術交流和推廣應用平臺,振興**中藥科技、教育和產業,建成了全國首家**藥業文化展館,對**藥業進行了全面調研,共整理出30多家百年前**藥業和近200家現有中藥產業的資料,展示了500多件樣品,包括制劑200多個,輔料近200種,器具包裝100余件(套),分傳統、常規和現代三個階段展示國內外制劑、輔料、包裝和設備樣品,并以多媒體介紹樣品的收集制作工程,以及樣品的名稱、性能、結構和作用,反映不同歷史時期的科技水平,吸引了大批中醫藥領域的研究人員及醫藥企業負責人的關注,受到專家學者好評,中央教育電視臺專訪報道,贏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