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農業建設思考
時間:2022-10-11 04:38:00
導語:現代農業建設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業產業化作為現代農業發展的主要表現形式,不僅是增強農業自我發展能力和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依托,也是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舉措。
6月27日至7月1日,市委、市政府組織到湖南常德、益陽、岳陽、湘潭和武漢東西湖等地考察農業產業化和現代農業建設。有一個明顯的感受,就是這幾個地方的農業和農村經濟整體水平比較高,產業化經營的特色十分鮮明。
一是市情吃得透,產業定位準。常德等地依據當地的氣候、資源、傳統農業種植習慣和市場需求,選擇了各自產業發展的主攻方向,推動了傳統優勢農業向現代規模產業的轉變。
二是基地規模大,支撐能力強。常德實施了“五個百萬畝工程”,益陽全市的優質農產品基地突破1000萬畝,湘潭年出欄生豬達571萬頭,形成了百萬基地支撐、百萬農戶參與的產業發展格局,為農業產業化發展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三是龍頭擴張快,鏈條延伸長。龍頭企業的群體規模大,常德的農產品加工企業達4300多家,益陽的達到8505家;個體規模大,涌現了金健米業股份有限公司、巴陵油脂公司、武漢雙匯食品公司等一批年銷售收入過10億元的加工企業。而且從產品的保鮮銷售到初加工、精加工,形成了比較完善的產業鏈條;并建立了農產品加工園區,促進了產業的集聚發展。
四是知名品牌多,特色產品響。各地都形成了一批市場叫得響的品牌和質量過得硬的產品,企業的核心競爭力高,產品的市場占有率高、知名度高、外向度高。像“金健”米”是“中國名牌產品”和“中國馳名商標”。
五是運作機制活,發展抓手硬。各地在促進農業產業化發展方面,從領導到政策、從資金到管理、從生產到銷售都制定了一系列的扶持措施,實現了領導向產業集中、農民向協會集中、生產大戶集中、資源向龍頭集中、加工向園區集中、交易向市場集中,為產業化發展創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
先進地區的經驗昭示我們,加快經濟發展,必須把農業產業化經營放在發展縣域經濟的大格局中來考慮,放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大規劃中來實施,放在促進農民增收的大方略中來謀劃,通過產業化經營的手段,實現工業與農業、城鎮與農村的有效對接,把農業生產的資源優勢轉化為工業經濟的發展強勢,從而提高縣域經濟的整體競爭力。
一是要用規模化理念建設大基地。根據**的資源條件和市場需求,采取依靠龍頭企業帶動、經營機制創新和優惠政策引導等措施,建立完善農業標準化生產體系,抓好優質糧油、速生楊、畜禽養殖、苧麻、食用菌、有機茶、桑蠶、煙葉等特色板塊基地建設。力爭用3至5年的時間,使全縣優質農產品基地總規模達到200萬畝,真正把基地建成龍頭企業的第一車間,為農業產業化發展提供可靠的物質基礎。
二是要用工業化理念培植大龍頭。加強對梅園米業、益龍養殖、地利銀花麻業等10家省市級重點龍頭企業的扶持,加快威利邦等在建農產品加工項目建設進度,加大農產品加工項目的招商引資力度,做大做強一批農業龍頭企業,解決當前存在的龍頭企業規模小、帶動能力弱的問題,促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和結構戰略性調整。力爭在五年內,全縣規模以上產業化龍頭企業達到40家,有1家企業進入國家級重點龍頭企業行列,有3到5家企業實現過億元的目標。
三是要用市場化理念促進大流通。圍繞食用菌、速生楊、畜禽養殖等主導產業發展,重點建設一批現代化的產地批發市場和大型農產品物流配送中心,完善農產品物流體系。利用貫徹落實《農民專業合作社法》的有利時機,把**現有的農副產品協會、養殖協會等一批中介組織做大做強,提高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提高梅園米、水鏡香麻油、杜仲茶等優勢農產品的知名度和市場占有率。力爭全省名牌產品達到10個以上、全國名牌產品實現零的突破。
四是要用服務化理念優化大環境。加大領導力度,實行一個領導包一個產業,帶一個部門,駐一個企業,抓一個項目,聯一片基地。進一步研究制定扶持、保護、激勵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政策意見,完善信息服務網絡,建立支持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專項基金,組建農業產業化信用擔保公司,為加快產業化進程創造有利條件。
- 上一篇:領導干部生活健康思考
- 下一篇:領導班子思想建設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