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村由亂到治調查思考

時間:2022-10-12 10:39:00

導語:大村由亂到治調查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大村由亂到治調查思考

**縣是一個典型的邊界縣,人口眾多,社情復雜,民風剽悍,尤其是聚居大村較多,全縣1500人口以上的聚居大村達123個。這些聚居大村都存在共同的突出問題:一是宗族堡壘硬。這些聚居大村多為同宗族的單姓居多,依宗族而居,宗族觀念極強,不論大事小事,都按宗族習俗調解和處理,往往家法代替了國法,族長代替了"村長",族規代替了村規。二是社會治安亂。主要體現在"四多",即集體械斗多,偷摸拐騙多,惹事生非多,集體上訪多,有些村為了與外村爭山地,或者為了宗族利益,幾百村民鳴啰集聚,動輒刀槍棍棒,寸土不讓。一些有違法犯罪行為的村民犯案后,公然躲在村里不出門,逍遙法外,政法機關一旦進村抓捕,就立即有人鳴鑼示警,全村數百人一齊出動,圍攻政法干警,掩護犯罪人員趁機逃跑,還有少數村民借機毆打政法干警。三是發展經濟難。這些聚居大村一般人多地少,資源缺乏,群眾無路發展經濟,集體無錢啟動經濟,外商不敢投資經濟,窮則思盜心,在一定程度上又影響了社會治安。

近幾年來,縣委以創新的理念抓黨建,通過夯實基層組織,發展農村經濟,有效地維護了農村社會的穩定,實現了聚居大村由亂到治的變遷。最近,我就聚居大村由亂到治的情況進行了專訪調查,發現這些村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村干部的威信高了,村民的精神旺了,村里的氣象新了,村里的秩序穩了,人民群眾安居樂業,曾經的"大亂村"正向社會主義新農村邁進。聚居大村由亂到治的實踐,給予我以下三點深刻的思考

一、實現聚居大村的長治久安,必須"善待"基層干部,做到有人理事

基礎不牢,地動山搖。聚居大村社會治安"亂",主要原因就是基層組織"軟"。近幾年來,縣委堅持把加強聚居大村的基層組織建設作為維護一方穩定的突破口來抓。一是選強。迎春鎮有13個村,其中聚居大村達9個,談起迎春的社會治安,社會上流傳一句俗語"天不怕,地不怕,就怕迎春半夜打電話"。**年以來,縣委組織部掛點聯系該鎮,大力強化村級班子建設,堅持不唯年齡看本領、不唯身份看實績、不唯支流看主流,堅持民主、競爭、擇優的原則,把觀念新、能力強、懂經營、會管理的優秀人才選入聚居大村村級班子,實現了全鎮干群心齊氣順,和諧奮進。碕石村是該鎮最具代表性的村,曾是省綜治委掛牌的"失控村",選任以老黨員彭守福為支書的班子后,敢抓敢管,壓邪氣樹正氣,該村**年被縣綜治委評為"治安工作先進村"。二是管好。班子選優配強后,管理引導是關鍵。縣委將社會治安列入對農村黨支部分類定級考核和農村干部績效考核的重要內容,凡所在村出現重大群體事件或群眾到縣以上集體越級上訪的一票否決,村黨支部直接定為三類,個人定為不稱職,并實行工作報酬與工作績效掛鉤,工作任務與工作責任掛鉤,工作崗位與工作職能掛鉤,通過強化村級組織抓治安的責任,**年群眾到縣以上上訪比**年少62起,下降32%,**年社會治安案件比**年下降18.9%。今年上半年,聚居大村村級組織化解各種糾紛40余起,有效維護了社會治安穩定。三是優待。縣委根據聚居大村社情復雜,民風剽悍,工作量大以及村級組織"工作開展難、待遇落實難、保障到位難"等問題,對聚居大村增加1-2名農村定員干部,其中1名定為專職治保主任,作為村級社會治安的直接責任人,與其他定員干部一樣,每月每人發給300元的補貼。同時,對各村下撥辦公經費,按聚居特大村每村每年6000元、大村5000元、中等村4000元、小村3000元的標準,著力解決了村級組織"無錢辦事"的問題,為聚居大村實現長治久安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實現聚居大村的長治久安,必須解決"無事生非"的問題,做到千心歸一謀發展

窮則起盜心,富則穩民心。無事就生非,聚居大村人多地少,往往糾紛不止,械斗不斷,逞一時之勇,爭窮山惡水。為此,縣委自**年以來,一方面,多次召集聚居大村干部探討維穩新方式,共商聚居大村穩定事宜,組織他們到江西的贛縣、興國縣、信豐縣等地參觀學習,開拓視野;另一方面,在聚居大村全力推行以村黨支部為核心,以村民自治組織為基礎,以經濟聯合會為載體,以致富群眾為目的的黨建工作新模式,發展農村經濟聯合會218個,發展會員9912人,帶動農戶2.42萬戶,形成了以臍橙、楊梅、烤煙、板栗、金秋梨、鞭炮等產業專業協會為依托的農村經濟聯合會組織體系,促進了黨建工作、經濟發展、社會治安"三駕馬車"相融互動,實現了聚居大村由打架斗毆、打牌賭博、爭山搶水向一心一意謀發展的轉變。梅田鎮上寮村有3328口人,人多地少,曾經為爭奪資源,經常發生群體性械斗,斧頭幫、菜刀幫等幫派遠近聞名。近年來,村黨支部大力實施"三變戰略",即變黑色為綠色、變地下為地上、變短期為可持續發展,以項目塑造形象,以項目凝聚人心,帶領群眾開發臍橙、茶葉、養豬三個專業協會,在村經濟聯合會領導下,實行統一管理、統一服務、統一經營,供銷一條龍,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年人平純收入達8620元,比**年增加了2200元,**年被市委、市政府評為"社會治安先進單位",被省司法廳授予"法制示范村",這個曾一度亂糟糟的村,如今千心歸一,形成了一股齊心協力、共謀發展的合力。

三、實現聚居大村的長治久安,必須抓教育轉化,理順群眾情緒

知書則達禮。聚居大村群眾思想情緒錯綜復雜,主要是村民的法理意識淡薄,思想教育乏力,給村痞地霸、地方宗族勢力有了可乘之機。為此,全縣各級黨組織著力于強化教育引導上下功夫。一是抓重點對象的思想教育。天塘鄉天塘村是一個3200人口的"譚姓"聚居大村,自**年一直騷動不安,主要是以村民譚金標為骨干的一股勢力,經常無中生有,四處狀告村支兩委干部,弄得村支兩委干部無心辦事,開展工作縮手縮腳。縣鄉村三級把譚金標列入重點轉化對象,村干部也隨時到他家里坐一坐,聊一聊,通過耐心細致的思想轉化工作,他不但不再上訪告狀,還主動擔起了維護本村社會穩定的治安員。二是抓黨員骨干的典型引導。黃沙鎮堡城村是全縣姓氏結構最為復雜的聚居大村,也是有名的貧困村和"失控村"。去年以來,村黨支部成立黨員施工隊,從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問題入手,27名黨員干部義務投工維修了長達1400米的水渠,使荒蕪3年的800畝稻田得到復墾。黨員干部的典型引導,使村民紛紛改變狹隘的宗族觀念,積極捐款捐物,不到兩個月時間,一條長達1.5公里造價51萬元的公路順利通車,現在群眾中流傳一句俗話"堡城堡城,其實我們是一家人"。三是抓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我縣南部地區的一六、巖泉、栗源等鄉鎮,聚居大村多,以往糾紛矛盾多。近幾年來,鄉村兩級黨組織注重培育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籃球隊、腰鼓隊、管樂隊、舞獅隊、龍燈隊等應運而生,逢年過節,村支兩委帶上自己的文藝隊伍,走村串戶,互道祝賀,村民們在自娛自樂中增強了村與村之間的團結意識,文化娛樂的潛移默化,提升了村民的法制意識和政策意識,促進了農村社會的安定,也改善和優化了投資環境,吸引了更多客商前來投資,今年1-5月,全縣新引外商直接投資項目8個,協議引資3354萬美元,實際到位外資492萬美元,同比增長335.4%,經濟的快速的增長同時也反輔了農村社會的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