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紅包經驗交流

時間:2022-10-13 09:48:00

導語:治理紅包經驗交流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治理紅包經驗交流

紅包是指包著錢的紅布包或紅紙包,多用于感謝、饋贈,從傳統文化而言,它是人們“禮尚往來”的產物,婚喪嫁娶、紅白喜事,一般都會封個紅包作客赴宴,密切關系,增強感情,加深友誼,成為一種傳統美德。不知從何時起,紅包變了味,紅包不紅了,成了反腐敗的對象,成了專項治理的目標。掀開“紅包”的蓋頭來,不難發現:紅包,是一種腐敗現象。前不久,省紀委監察廳發出通知,堅決治理黨政領導干部違反規定接受和贈送“紅包”問題,這是我省反腐倡廉又一重大舉措,全省上下齊動,一個專項治理的活動正在全面展開。

《通知》所指的紅包是指“現金、有價證券、支付憑證”,從現實中,我們撕開紅包往里看,紅包是一個個酬金、獎金、禮金、賄金的大雜燴。既有經濟生活中的回扣、酬金、獎金,又有政治生活中的賄金,人情往來的禮金。從法紀的角度看,紅包大致上有三種:一是合法的,比如那些報酬性的、獎勵性的紅包;二是非法的,就是那些具有賄賂或變相賄賂性的紅包;三是“似是而非”的紅包,介于合法與非法之間,通常被歸入“不正之風”名下。

多年來,治理“紅包”工作常抓不懈,取得了成效,但是“地下紅包”有增無減,仍在泛濫:

第一,紅包滲透的范圍越來越廣。領導干部收紅包、醫生收紅包、交警收紅包……要官送紅包、貸款送紅包、求情送紅包、辦事送紅包……群眾說:哪里有權力,哪里就有紅包。

第二,紅包的形式越來越多。現金有人民幣、港幣、外幣、存折,有價證券有股票、購物券、支付憑證、手機充值卡等等。

第三,紅包的份量越來越重。小則幾十上百,多則成千上萬,根據其謀利的多少、難易的程度和權力含量的大小,紅包的份量也隨行就市,待價而送。原廣東省民政廳副廳長蘇鳳娟在任徐聞縣縣委書記四年多時間,光收受紅包就高達60萬元,大多數是春節給拜年送的,其中93年春節,所送紅包20多萬元。

第四,送紅包的方式越來越巧。紅包剛興起的時候,送紅包的盲目性較大,“狂轟濫炸”,現在送紅包的針對性強,善于瞄準關鍵環節、關鍵人物,搞“定向爆破”了。

總之,紅包在現實生活中已成為一股暗流,一種流行病,在一些地方和領域,簡直時尚化了。

紅包之所以流行,有其賴以滋生的土壤:

第一,紅包的作用多功能。有人說,紅包有眼、紅包有路、紅包有情、紅包有效。紅包是“跑官要官”的重要手段,紅包是“權力尋租”的重要謀介,在一些地方,紅包簡直成了各種錢權交易的共同謀體,成了各種腐敗現象的共同“娼妓”。

第二,紅包的外衣很漂亮。受傳統文化的影響,“禮尚往來”給紅包披上了漂亮的衣服。正是以“傳統美德”作掩護,給紅包貼上合理的標簽,冠以合法的名義“化腐敗為神奇”。現在滲透到公務活動和經濟活動中的各種帶有賄賂、準賄賂性質的紅包,正是這種“禮儀”的推陳出新、借尸還魂。另外,紅包最直觀、最大方、最體面,稍有機會便可“成交”,送的很瀟灑,收的也不尷尬。

第三,紅包問題難查處。送收紅包,“一對一”,“你知我知天知地知”,對這類案件,紀檢監察機關查處時很難突破,往往是“掛一漏萬”;對于單位或集體送紅包,往往量紀過寬、查處不嚴。

紅包不紅,紅包很黑,它腐蝕和侵擾的是黨和國家的某些領導干部,使權力資本化,公共權力私有化,損害的是國家的利益,人民的利益;紅包泛濫,使社會風氣敗壞,道德水準下降,導致拜金主義和極端個人主義盛行,毒化社會風氣,造成人們價值觀念的混亂。紅包是腐敗的閘門,陰謀的開關,公平的虧蝕,道德的墮落,人性的染缸,葬送人才的陷阱,公有財產流失的黑洞,經濟秩序的腐蝕劑。

治理紅包問題必須標本兼治。治標主要是各級黨委政府要綜合治理,齊抓共管;各級財政、審計部門和行業管理部門要嚴格財政管理,嚴肅財經紀律,加強財政、審計監督;各級紀檢監察機關要加大監督檢查和查處力度。治本主要是從教育、體制、法制三管齊下,加大源頭治腐的力度,使紅包這種消極腐敗現象和不正之風得到有效治理和遏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