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腐敗創新交流

時間:2022-10-13 11:24:00

導語:治理腐敗創新交流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治理腐敗創新交流

從源頭上預防和治理腐敗,是反腐敗斗爭標本兼治深入推進的必然要求,也是從根本上解決腐敗問題的重要舉措。我們必須聯系實際,與時俱進,不斷探索從源頭上預防和解決腐敗問題的新思路。

一、加強教育,構筑反腐敗思想道德防線

加強對黨員干部的教育,是我們黨的政治優勢和優良傳統。從源頭上治理腐敗,必須重視宣傳教育工作,反腐敗宣傳教育要納入大宣傳、大教育、大文化的總體部署,我們要牢牢把握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堅持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切實加強思想道德建設,加強對黨員干部的理想信念教育和廉潔從政教育,牢固構筑抵御腐敗的思想道德防線。列寧曾經指出:歷史經驗證明,政治上有修養的人是不會貪污的。鄧小平同志針對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滋生蔓延開來的不正之風和消極腐敗現象,曾尖銳指出我們最大的失誤在教育方面,特別是理想教育和艱苦奮斗教育,使廣大黨員干部在思想上解除了武裝。當前,加強對黨員干部的教育,應著重抓好這么幾個方面:一是認真組織黨員干部深入學習**文件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全面準確領會精神實質;二是經常對黨員干部進行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教育,馬克思主義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育;三是進行黨風廉政教育,既講反面例子,以警鐘長鳴,也講正面典型,以弘揚正氣。通過幾方面的嚴格教育,提高廣大黨員干部的思想覺悟,始終保持一身正氣,遠離腐敗。

二、創新體制,構筑抵御腐敗的制度防線

長期以來,我國政治、經濟、文化體制中存在的弊端是腐敗現象得以產生的深層原因,也是腐敗分子賴以寄生的溫床。從源頭上治理腐敗,必須深化改革,創新體制,構筑抵御腐敗的制度防線。

首先,要采取有力措施推進三項制度改革。一是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總的要求是減少行政審批項目,改革行政審批方式,有力遏制行政審批過程中的腐敗行為。二是財政管理體制改革要將會計委派制向國有企業和行政事業單位延伸,預算外資金在實行“收支兩條線”管理的基礎上,納入預算管理,實行綜合預算;部門預算編制改革要全面實行。這些改革措施對鍛造“透明財政”、防止資金運作上的腐敗行為將起到很大作用。三是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要實行任前公示制,并逐步擴大公選、競崗范圍。要廣泛推行任職試用制、誡勉制、回避制、輪崗交流制等。這些做法,既擴大了人民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選擇權和監督權,又使“公開、平等、競爭、擇優”原則得到落實,使買官賣官等行為逐步失去市場。

其次,加強反腐敗的法制機制建設。要不斷完善反腐敗的法制體系,通過廉政立法,建立健全一整套權力運行的法律準則和制約機制,使權力的行使能夠自我調控、自我約束,防止權錢交易等腐敗行為的發生。

第三,完善與市場導向相結合的創新措施。將可以通過市場機制解決的問題推向市場,為經濟主體創造公開、公平、公正的競爭平臺,這些年我們在反腐敗實踐中推行的工程建設招投標制、土地批租、醫藥購銷、政府采購等做法,使這些領域腐敗案件多發易發態勢迅速得以扭轉。

三、加強監督,造就遵紀守法的氛圍

權力必須受到約束,不受監督約束的權力必將導致腐敗,這是歷史和現實的無數事實都證明了的真理。必須加強和改進對權力的監督制約機制,防止權力尤其是人權、事權和財權的濫用。一是人民群眾的監督機制。過去由于沒有建立一個將權力置于人民群眾有效監督之下的監督制約機制,一些掌權者得以大肆以權謀私,濫用職權,因此,必須加強人民群眾監督機制建設,如逐步擴大基層民主,將基層一些重要的權力崗位交由人民群眾直接選舉產生,人民群眾也可以通過一定的法律程序質詢、彈劾甚至罷免這些掌權者;建立人民群眾評議基層領導干部制度,將在評議中不合格者進行調換;認真實施政務公開,將政府的行政行為置于人民群眾的監督之下。二是黨內的制約機制。要防止和杜絕權力的濫用,執政黨的各級組織必須對權力的行使實行全面的監督和約束,一方面引入黨內競爭機制,創造能者上,庸者下,腐敗者沒市場的良好執政環境,另一方面黨組織對權力行使者要實施有效制約,充分發揮各級黨的全委會在決策中的作用,重大問題、重要人事任免實行票決制,并擴大基層黨員對黨內重大事項的知情權、參與權。三是法律的監督制約機制。對尚未建立或完善的法律法規要加快立法和完善工作,對已立法的,要組織執法檢查、執法監督,糾正并查處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等行為,要加強對執紀執法機關的監督,實行社會公開評議,嚴明執法紀律,堅決打擊營私舞弊、徇私枉法行為。

四、適應新的形勢和任務,進一步探索從源頭上治理腐敗的新思路

反腐敗斗爭是一項長期艱巨的工作,任重而道遠。當前,經濟建設和經濟體制改革正處在關鍵時期。**強調要深化國有企業改革,調整國有經濟的布局和結構,推進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在深化國有企業改革過程中,如果相應的監督制約機制不能盡快建立和完善,就會誘發和產生新的腐敗現象。因此,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必須建立相應的制度制約機制,進行政治體制改革。黨的**提出把“加強對權力的制約和監督”作為政治建設和政治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突出強調了加強對權力制約和監督的重要性。根據**的新部署,從源頭上治理腐敗的工作還需要進一步拓展和深化。

在整體推進三項制度改革中主攻重點、難點,不斷取得新突破。在整體推進行政審批、財務管理和干部人事制度三項制度改革的同時,要主抓重點、突破難點。在圍繞“管好權”問題上,要在保留項目的審批環節上切實解決好對權力的監督和制約,把研究和制定內部審批程序提上議事日程,逐步建立結構合理、配置科學、程序嚴密、制約有效的權力運行機制,從決策到執行等環節加強對權力的監督。在圍繞“管好錢”的問題上,要在擴大政府采購總量和范圍的同時,進一步提高工作水平。其中包括合理確定集中采購目錄、限額標準和公開招投標的“門檻”等。在強化預算外資金收支兩條線管理的基礎上,要著重研究和解決對行政事業單位國有經營性資產加強管理的問題。在圍繞“管好人”的問題上,重點是加強對領導干部的權力特別是權力使用過程的監督,并解決怎樣監督的問題。

更加重視民主政治建設,充分發揮群眾的監督作用。要充分發揮群眾的監督作用,調動人民群眾支持和參與反腐敗斗爭的政治熱情,必須發揚民主,使群眾敢于講真話;必須辦事公開,使群眾在獲得充分知情權的基礎上能夠實施有效的監督。根據**精神,以保障黨員民主權利為基礎,以完善黨的代表大會制度和黨的委員會制度為重點,從改革體制機制入手,建立健全充分反映黨員和黨組織意愿的黨內民主制度。要以黨內民主推進基層民主政治建設,健全基層自治組織和民主管理制度,保證人民群眾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權利,管理基層公共事務和公益事業,對干部實行民主監督。特別要進一步推進村務公開、廠務公開、政務公開。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公開的范圍要由鄉鎮、縣區層面逐步向市、省層面推開,使其成為各級政府機關的一項基本工作制度。

把思想教育與制度建設有機結合起來,使反腐敗兩道防線堅不可摧。腐敗現象產生的原因極其復雜,產生腐敗的源頭也不是單一的。這就要求我們的工作和思維都要具有整體意識,全面剖析腐敗產生的思想根源和體制原因。既要剖析腐敗的主觀原因,更要分析其背后的客觀原因,尤其是體制方面的原因,從而找出漏洞,加以彌補。在加強反腐敗制度建設的同時,也不能忽視思想教育,切忌源頭治理工作的簡單化、片面性。

有針對性地把治標成果延伸轉化為治本措施,拓寬預防和解決腐敗問題的路子。在深入推進從源頭上治理腐敗的同時,必須一刻也不放松查案、辦案。在這個問題上,要充分認識到查辦案件既是治標的重要手段,也有治本的重要功能,是貫徹標本兼治、綜合治理方針的重要體現。治標與治本不能截然分開。我們這些年在反腐敗斗爭中提出的一些重大措施,如建立會計委派制、實施收支兩條線、推動干部提拔任用公示制等,都是在查辦大量案件的基礎上,才逐步得以概括、形成和推開。實踐證明,這不僅使源頭治理的各項措施更具有針對性,而且也有利于進一步拓寬源頭治理的領域和渠道。(陳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