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和繼承探索思考
時間:2022-10-15 11:58:00
導語:批判和繼承探索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對每個人而言,創新不是一個新的話題,然而新的時代賦予了它前所未有的深遠意義。時代呼喚創新,民族呼喚創新。伴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進程,當世貿組織的大門向中國敞開,中國和所有發達國家站在了一起,沒有任何理由,沒有任何借口,在公平和嚴厲的法則之下,我們必須和發達國家一起參與競爭,我們清楚地知道勝者能贏得未來,而敗者將輸掉自己。殘酷的現實讓我們深深的懂得,一個民族沒有了創新精神就會折戮翅膀,失去靈魂;一個國家沒有了創新精神就意味著沒有了希望,沒有了明天。
一、貫徹**大精神,推進教育創新
中國共產黨是創新精神身體力行地實踐者。**大是我黨全面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繼往開來,與時俱進,全面復興中華民族的一次大會,實踐"三個代表"思想的關鍵在與時俱進,破除陳舊思想觀念的束縛,堅持創新。把"三個代表"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是大會的歷史功績和值得珍惜的理論成果,它體現了黨在理論上的創新。
新一輪課程改革,體現著教育創新。未來的競爭是綜合國力之爭,是科技之爭,更是人才之爭,教育之爭。教育是百年大計,關乎國家的前途和命運,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引下,教育理論的創新,體現出深刻的人文關懷。在教育領域,新一輪課程改革倡導“一切為人的發展服務”,這是首次將“人的發展”作為教育的根本目標和最終歸宿。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會議上,21世紀教育委員同樣向我們呼吁:教育的使命多么崇高,它要求我們把人受教育看作是一條人性展開之路,教育要在一種契合人性發展的軌道上,不斷的改造和構建人性。“教育的終極目標是幫助人最大可能地實現自己。”可見以發展的眼光審視教育,以人性化的理念詮釋教育,賦予新世紀的教育以新的生命力,這正體現著創新精神的可貴。
要培養具有創新能力的下一代,教師自身必須具有不斷探索和勇于創新的精神。在“一切為人的發展服務?!钡哪繕酥敢?,新課程標準的推行使我們所致力的小學語文學科煥發了新的活力。可以說是“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然而如何將新的理念轉化為實際的生產力,實現學科教學創新,致力于提高學生的綜合語文素養?這成了我們共同思索的問題。作為新課標的實踐者,作為區語文學科的教研員,我以為只有教學和教研并舉,著力培養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在批判和繼承,探索和實踐中創新,才能變革課堂,提升學科價值,為學生的終身發展服務。
1、語文學科的創新必須建立在教師對新課標理論具有的創造的
獨特理解上。
“理論是行動的先導。”要在語文課堂上實踐新課標,必須對新課標進行個性化的剖析和解讀,在領悟共性的基礎上將新課標所倡導的理念內化為自己的思想,以有效地指導自己的課堂教學。為了實踐新課標,我們開展了一系列的主題教研活動,通過一個又一個新課標解讀的講座,一次又一次關于新課標的研討,一堂又一堂實踐課的探索,我們對課標有了更深入的認識,我們不斷尋找著理論和實踐的最佳契合點。我們深深地懂得,正如“一百個讀者就有一百個哈姆雷特”一樣,只有有了個性化的解讀才會有異彩紛呈的語文課堂,才會有孩子們激蕩碰撞的思維火花。
2、語文教學的創新必須建立在教師對已有的課堂實踐和自身的教育思想的深刻反思上。
沒有破就沒有立,沒有對原有課堂教學模式的質疑和反思就不會有新的教學方式的產生。為了能對原有的課堂教學存在的弊端進行量化,在教研室的組織指導下,區語文中心教研組的成員們就語文學科的閱讀教學各自確立了研究對象,他們教學與教研并舉,通過對詳盡的課堂實錄的記錄、整理,分析和反思,通過課后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和教學反饋,通過組內成員的集中探討和辯論,對原有的課堂教學存在的弊端有了深刻的認識,在此基礎上不斷改進不斷創新,在課堂教學中取得新的突破。與此同時提升了自身的教學教研能力,并形成了與課改相適應的行之有效的新的教研活動模式。
3、語文教學的創新還必須建立在教師對已有的經驗和理論的批判性的繼承上。
創新并不意味著全盤否定已有的知識經驗,如果我們一味地否定過去,創新便也成了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創新的前提是繼承前人積累的經驗和成果,對原有經驗和成果的甄別、篩選和批判的繼承是創新的基礎。語文學科的本質是工具性和人文性并重,當我們對文本所具有的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個體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倍加重視時,也不應該因噎廢食,而丟棄了語文學科最基本的特性——工具性;當我們致力于以合作探究為主的課堂教學模式時也不應顧此失彼,否定傳統課堂教學中的可取之處……只有批判的繼承已有的知識經驗,在此基礎上不斷改進創新,語文教學才會充滿活力,煥發光彩。為了防止教師們在學習新課標理念過程中出現矯枉過正的現象,我們的市區級名師以及各校的骨干教師身體力行,為全區老師開設了實踐新課標的示范課,共同探討課堂教學如何在繼承中創新。
三、語文教學要在探索和實踐中創新。
如果說批判和繼承是創新的先決條件,那么探索和實踐就是創新的靈魂。探索和實踐是創新賴以生存的土壤,是創新堅實的基石。我們的創新經驗只有在不斷地探索和改進中才能接受檢驗,提高其理性化的層次,并融入不斷更新的教育知識體系,成為我們共同擁有的資源。
1、在探索中實踐,創新需要印證。
創新需要務實精神,它既不是一個單純時髦的名詞,更不是遙不可及的空中樓閣,它是踏實而謙遜的,只有能經受住實踐推敲和事實印證的創新才是真正的創新。隨著課改的進一步推行,在我們的語文課堂上,零零總總的創新課層出不窮,其中不乏創新之作,值得借鑒,但也有些許所謂的創新課,空有創新的外殼,不具創新的實質,只停留于教學形式的多樣和新奇,而忽略了教學主體學生的感受和收獲。其實對每個學生而言,每一堂語文課都是不可重復的生命成長的過程,致力于學生的終身發展才是創新的根本目的。因此,語文教學的創新應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遵循語文學科的特點,致力于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
2、在實踐中探索,創新永無止境。
在探索中實踐,在實踐中探索,在如此的循環往復中創新才不會停滯不前,創新才會具有更為深邃和豐富的內涵。這就如同現代教育對知識的闡述一樣,知識不僅是一種靜止的“狀態”,更重要的是一個運動的“過程”。人們掌握知識的過程實質是一種探究、分析、選擇、創造的過程,在這樣一個螺旋上升的動態的過程中人們不斷積累知識,同時也學會了用自己的方式建構自己的認知體系。而創新也是如此,創新的本身就意味著永不滿足,它有強大的內驅力推動它永不停歇地向前進,實踐永無止境,創新也就永無止境。
對我們而言教育是生命,生命的教育只能表現于每一個人的創造之中。讓我們成為一名與時俱進的教師,在實踐中,把我們的創造力發揮到極致,使我們的教育成為孩子們心目中理想化的教育,成為他們內心認可的教育,讓我們和孩子們的生命在不斷地創造中超越自身。
- 上一篇:黨精神教育實施意見
- 下一篇:成人教育電大辦學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