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培兩帶實踐思考

時間:2022-10-21 10:57:00

導語:三培兩帶實踐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三培兩帶實踐思考

黨中央、國務院將“三農”工作列為“重中之重”。全省廣為開展的“三培兩帶”活動,將加強農村黨建工作與加快農村經濟發展緊密結合起來。從這個意義上講,“三培兩帶”不僅是單純的黨建工作,還是對農村發展有積極影響的經濟工作;不僅是推進農村基層組織建設,鞏固農村基層政權的有效載體,還是組織工作貫徹落實黨的農村政策的一大創舉。

近些年,我縣突出培育能人、協調服務和基地建設三個重點,從“三造”入手穩步推進“三培兩帶”。一是著力“造勢”培育農村能人。普查農村能人基本情況,分類別建檔、授牌。在縣電視臺開設“黨建風采”專欄,宣傳、激勵能人。在黨員、能人之間開展結對互培或建立互培小組,黨員幫助能人提高政治思想素質,能人幫助黨員掌握致富技術。通過組織行為,激發能人帶頭富、帶領富的創業熱情。二是著力“造血”開展協調服務。采取集中授課、外出參觀、基地實踐等方式,突出對村組干部、經濟能人和外出務工人員的培訓。突破區域、地域局限,組建全縣經濟能人協會,建立能人信息庫,編印《通訊錄》,制訂《章程》,規范運作。縣里籌資100萬元建立農村信貸基金,專為農村能人發展高效農業提供信貸擔保。還通過組織行為,在政策、技術、信息等方面扶持能人壯大產業。衙前鎮“紅井岡”牌竹蓀產業在政府信貸擔保、商標注冊等的扶持下,短短兩年實現年產值150萬元。三是著力“造臺”建設示范基地。將基地(或示范園區)作為“三培兩帶”的工作平臺,堅持基地由能人領辦,按市場經濟規律運作,發揮組織推動作用。如借助幫扶工作組、“三培兩帶”成員單位的力量,整合部門資源優勢建基地。全縣采取部門帶、政府扶、龍頭牽、強強聯、招商建、股份辦等方式,創辦縣鄉村三級示范基地265個,總產值1.34億元。

在“三培兩帶”活動中,我縣實施了以村干部“星級工程”、萬名農民“素質工程”和產業協會“富民工程”為載體的農村黨建“三大工程”,以此激發村“兩委”工作活力,提高農民群體素質,加快農村經濟發展,把活動引向深入。通過有效開展“雙學三培兩帶”活動,農村黨員干部優化了隊伍結構,增強了“雙帶”能力,改善了工作作風,促進了經濟發展。“三培兩帶”如何進一步深化,真正富一方群眾、興一批產業?關鍵要做好“三篇文章”。

一、以“三培兩帶”基地為抓手,做好“提升”文章。“三培兩帶”是一項“基礎工程”,基地建設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要將“三培兩帶”基地作為農業產業化的“樣板”和聯結千家萬戶的“磁場”來經營,縣鄉側重抓龍頭企業,鄉村側重抓大戶種養,促進產業優化升級。一要提升基地科技含量。探索建立在利益共同體基礎上的科技推廣服務體系,按“雙向選擇,利益共享”原則,下派一批有技術專長和實踐經驗的科技人員,作為科技特派員掛職鄉鎮,作為科技指導員掛點基地,作為科技“流動”小分隊掛靠大戶,為提升基地科技含量提供人才和技術支撐。在縣級以上基地逐步創辦農業科技示范園,大力引進并定期新技術、品種、項目和農產品銷售信息,對農產品實施精深加工,注冊商標,提高檔次和附加值。建立普及農村實用技術獎勵基金,在農村創建一批科普示范村,培植一批科技示范戶,表彰一批科普先進個人。二要提升基地產業規模。調整、優化產業結構,結合本地資源和稟賦,選準適合當地“水土”、有潛力的項目建基地。在產業相同或相近的基地組建“農業產業經營集團”,聯大、做強主導產業,組織引導農戶規模化經營農產品,使基地在良種培育、大戶種養、產品精加工、包裝儲運、成品銷售等環節中形成產業鏈并達一定規模,促進農業產業化。三要提升基地輻射面。實行大基地帶小基地帶農戶,結合主導產業,大力培植、扶持經濟能人,推廣“干部掛職、農民打工”,組織農村種養大戶“走出去”實地考察。充分發揮“三培兩帶”基地“引進、培訓、推廣、回收”的基本功能,采取現場培訓、巡回授課、集中辦班等辦法發揮基地對農戶“傳、幫、帶”作用,真正使能人經濟凸顯出來,把千家萬戶帶動起來,形成產業發展的“星火燎原”之勢。

二、發揮組織部門“牽頭抓總”作用,做好“整合”文章。“三培兩帶”是一項“系統工程”,組織部門要發揮好組織者、推動者和實踐者的“牽頭抓總”職能,整合資源,“捆綁”各方力量,使“三培兩帶”實現資源最佳配置和有效利用。一要整合領導力量資源。“三培兩帶”要與“三級聯創”相結合,同樣作為黨建與經濟發展的目標納入對部門、鄉鎮年度考核的范疇。要明確領導小組成員單位工作職責,定期召開情況通報會、進度催促會,形成上下聯動、齊抓共管的合力。二要整合部門要素資源。整合部門資金、項目、物資、技術、政策、信息、人力等一切可供利用的要素資源,在“三培兩帶”目標體系下統籌利用,歸位管理。對幫扶工作組、各成員單位創辦“三培兩帶”示范基地,要建立實績檔案,實行終端目標管理與平時過程管理結合。部門結合行業特點和優勢,突出扶持農村能人,對值得“扶”的傾力幫助壯大產業。三要整合民間力量資源。調動一切積極因素,激活社會資源和民間資本。鼓勵干部“人錢下海”或“人不下海錢下海”、“錢不下海技下海、智下海”,采取自辦、聯辦、入股等方式創辦“雙學三培兩帶”基地。要樹立“大人才”觀,按照“挖掘能人找項目、聚集能人辦基地、培養能人成黨員”三步曲,依托能人發展產業,培育產業帶頭人。

三、延伸“三培兩帶”觸角,做好“對接”文章。“三培兩帶”還是一項外延廣、包容性強的“延伸工程”。為此,“三培兩帶”除了與黨員“雙帶”能力、提高農民素質、策應人才戰略等“對接”外,重點要在對接政策、市場、產業上做文章。一要與政策對接。發展“三培兩帶”項目要與本地政策結合,更要與中央、省、市的產業發展政策對接,增強產業發展的預見性和敏銳度。地方產業發展只有符合上級的政策要求和發展方向,才能“巧借外力”取得資金、技術即人財物的支持,把產業做大、做優、做強,否則項目難以上規模、成產業。比如前些年我縣結合退耕還林政策,大力發展苗木花卉業促農增收。今年中央政策扶持農民種糧,我縣調減退耕還林發展苗木的面積,產業帶向規模種糧、提高單產上發展。二要與市場對接。按市場要求建設好示范基地,是深化“三培兩帶”的生命力所在,也是增進廣大干部群眾對黨建工作認同感的內在要求。只有通過市場化、產業化運作,把農副產品變成商品,基地才能有效發揮輻射力、帶動力和影響力,不至于成為“觀摩、樣子”基地甚至落成“負擔、包袱”基地。如去年生豬市場的價格、行情看好,我縣對規模養豬業實行土地、辦證、用水、用電等優惠政策,在市場的牽動和組織的引導下,經濟能人自發創辦養豬基地。堆子前鎮陂田村青年農民林夏民外出務工小有成就,獲悉家鄉發展養豬業的好勢頭,返鄉投資180萬元創建20畝的良種養殖場,年飼養母豬300頭,出欄仔豬、生豬6000頭,帶動97戶形成規模飼養,使該村成為全縣有名的養豬專業村。三要與產業對接。農業產業化是建設小康農村的一大趨勢。在延伸產業鏈中,一方面要“鏈外”,即向相鄰產業的地區學習先進技術、資本市場和運作經驗,取長補短。近些年我縣金桔、茶葉、木竹分別與廣西陽朔、本省婺源、浙江安吉等地的產業形成技術上“對接”后,成效明顯。以金桔為例,我縣自組織學習、考察廣西陽朔縣金桔保鮮技術后,淡季銷售的金桔單價由前幾年1-2元/公斤提高到3-7元/公斤,且供不應求,去年全縣金桔產業增收2000萬元以上;一方面要“鏈內”,以農村產業協會的形式,聚集能人,孵化產業,服務群眾,帶民致富。并采取“訂單式”定向培訓、政府“買單”免費培訓、選派師資下鄉鎮培訓、資助農戶進院校定向培訓等措施,提高農民就業、創業能力,造就農村“技能型”實用人才。從中培養鄉土人才,造就能工巧匠,在扶持、發展、壯大產業的同時,不斷為村組后備干部庫存新鮮“血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