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勢創雙擁交流

時間:2022-10-22 01:23:00

導語:新形勢創雙擁交流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新形勢創雙擁交流

隨著政治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擁軍優屬、擁政愛民工作任重而道遠。本文就市場經濟形勢下,如何深化擁軍優屬、擁政愛民工作做一粗淺的探討。

一、分析市場經濟特點,認清雙擁工作形勢

在計劃經濟體制下,政府職權集中、行政指令暢通、經濟成分單一、利益主體明確,因此雙擁工作基本上是以直線型的命令式手段進行控制的。例如軍轉干部、退役士兵、隨軍隨調家屬就業安置,烈軍屬優撫、軍人子女優先擇校等等,通過政府行為都能得到解決。計劃經濟體制下,雙擁工作呈現出政府包辦的特點。但是市場經濟的發展引起了整個經濟和社會領域的深刻變化,由于雙擁工作政策性強、涉及面廣,它要求以動真情辦實事解難題為內容、以互助互動為載體、以追求社會共同利益為目的,所以市場經濟給雙擁工作帶來了震蕩和沖擊。

首先市場經濟遵循自主性原則,它要求經濟活動的主體有充分的自主性,減少各種制約和運行層次,這樣容易導致經濟活動的主體對崗位規則產生淡化和松弛,使雙擁工作“令難行、事難做”。其次市場經濟遵循平等性原則,它沖破了等級觀念和服從思想,在雙擁工作中表現為經濟活動的主體對雙擁工作的隨意性和排它性;市場的平等性主要依賴于經濟運行中的等價交換原則,等價交換的消極影響是價值觀的扭曲,容易誘發片面追求經濟利益而忽視政治效益的現象。再次市場經濟遵循競爭性原則,由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由公有制為基礎的多種經濟成分構成的,利益主體的多元化和經濟運行中的分散決策,容易出現個人本位利益同社會利益相分離的現象,同時容易滋生惟利是圖的不正之風。總之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對社會組織制約的手段,主要依靠法律和政策來調整和調解,而并非完全采取行政手段,政府職能作用的調整,政府決策的變化以及經濟環境的改變,勢必造成政府指令性干預功能的弱化;同時軍地交往的目的除了保持政治利益上的一致,還要與一定的社會經濟利益相關聯,使雙擁共建的指向性發生了變化;另外傳統的軍地交往是堅持以領導行為為主的原則,而隨著市場經濟進程的加快,社會組織結構和各種利益關系的調整,必將出現依靠政府行為無力解決的問題。

從近幾年來雙擁工作的實踐看,市場經濟的發展與雙擁工作面臨的任務之間的矛盾日趨激烈。盡管政府鼎力作為,但退役士兵和隨軍隨調家屬的就業安置越來越難,優撫對象包括義務兵及其家屬的需求越來越高,軍人子女入學、軍民交往、雙擁共建等工作中的隨意性、模式化、固定化、低層次等問題也逐漸暴露出來。針對這些問題,我們認為只有解放思想、大膽探索,充分發揮經濟活動主體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才能推動市場經濟條件下的雙擁工作向縱深發展。

二、著眼雙擁社會效益,發揮政府調控作用

市場經濟是利益經濟,而雙擁工作則以追求社會效益為目的,特別是在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型期,要求雙擁工作在逐步改變傳統直線型命令式的管理模式,不斷引入法律的、經濟的管理手段的同時,要始終著眼于雙擁工作的政治性和社會效益,不斷強化政府調控作用,防止和避免社會團體和自然人的一切行為市場化。我們認為,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仍然要發揮好以下三個作用。

1、發揮組織指導作用。針對政府指令性干預功能的弱化這一實際,充分發揮政府的組織指導作用,積極行使政府所能的干預功能。在把雙擁工作納入經濟和社會總體規劃,實行同步規劃、同步實施的同時,努力協調決策層、指導層、執行層之間的關系。引導雙擁工作的兩大主體,自覺增強雙擁意識,培養廣泛而堅實的雙擁工作的群眾基礎。號召全社會對雙擁工作的支持和配合,把雙擁工作由地方民政部門和部隊群工部門抓轉變成社會各個方面和部隊每個官兵都關心的工作。

2、發揮教育引導作用。針對雙擁共建的指向性變化這一實際,切實教育雙擁共建的兩大主體要站在踐行“三個代表”的高度,正確認清新形勢雙擁工作的地位和作用。重溫雙擁工作的宗旨,把服從和服務于國家經濟建設的大局與弘揚時代主旋律結合起來。發揚雙擁工作的傳統,用共同的政治信念和理想追求,來統領雙擁工作。努力通過雙擁共建把黨的最新理論成果和軍隊的優良傳統灌注于“兩新組織”和廣大人民群眾之中,教育部隊要虛心從人民群眾中汲取豐富的政治營養,使雙擁工作變成廣大軍民的堅定意志和自覺行為,從而達到“共建共育、優勢互補、共建共益、共同進步”的目的。

3、發揮服務保障作用。改變傳統的軍地交往以領導行為為主的原則,充分發揮服務保障作用。切實轉變思維模式,淡化對雙擁工作的“官辦”思想,積極向社會發展空間,把一部分雙擁工作分散和轉移給有社會資源和分配保障權利的具體單位,激發非公有制企業參與雙擁工作的積極性。把密切基層軍民關系作為雙擁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擁政與愛民、擁軍與優屬一起抓,引導雙擁工作向多領域延伸,向多層次發展,形成同頻共振、一呼百應的雙擁局面。

三、適應市場經濟形勢,探尋雙擁工作新路

為適應市場經濟新形勢,逐步走出一切依靠行政手段推進,一切依靠政府計劃調節的傳統框框,我們要有的放矢地尋找工作突破口,不斷探索與市場化要求相適應的工作方法和手段,把雙擁工作做得更貼近時代,更貼近于我們的服務對象。

1、組織運作規范化。為了有效地推動行業、社區和“兩新組織”的擁軍優屬工作,在規范和完善原有雙擁工作組織機構的基礎上,要積極吸納他們參與雙擁工作的組織領導,并賦予其擁軍優屬工作的職責,賦予他們的黨組織抓雙擁工作的職能和任務。堅持條塊結合,以塊為主的原則,充分發揮街道的資源整合功能,明確規定他們的擁軍優屬工作主要由街道負責,街道可通過地區黨建工作、經濟工作、武裝工作、工會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設等,引導和組織他們積極參與各項擁軍優屬活動。同時結合新的形勢任務,完善和落實現有的各項規章制度,建立和健全適應市場經濟的雙擁工作法律法規,逐步解決雙擁工作中的隨意性、模式化等問題。走行政推動和法律保障相結合的道路,保證雙擁工作的廣泛性和經常性得以落實。

2、宣傳教育立體化。擴大國防在主流文化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多層面強化雙擁工作,把國防教育納入全民教育體系,作為強基固本的重要工程來抓。政府把國防教育納入年度考核目標,規定社會各行各業和自然人都有接受國防教育的義務,企事業單位要將國防教育納入生產經營管理,學校應納入年度教學計劃,建立健全全區國防教育體系。做到面上發動,點上宣傳,真正形成國防教育入社區、進萬家的局面。

3、擁軍優屬社會化。充分發揮區雙擁中心的職能和社區服務資源的作用,采取政府主導、政策扶持、社會參與、市場運作的模式,逐漸把對重點優撫對象的文化娛樂、居家養老,駐區部隊官兵、當年度本區退役士兵和隨軍隨調家屬的勞動就業培訓等服務推向社會。形成以區雙擁中心為基地、社區有償服務網絡為骨干、志愿者共同參與的擁軍優屬社會化服務體系。利用區雙擁中心和各街道的多功能活動廳(室)、圖書、報刊閱覽室、體育健身室、社區學校等,組建社會化文化娛樂服務網絡,免費為優撫對象定期開設各類報告會、知識講座和興趣學習班,開展形式多樣的健康娛樂活動,使廣大優撫對象走出庭院,融入社會。針對廣大重點優撫對象生活、醫療困難和情感需求,依托和利用區雙擁中心、街道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和一切社區資源,通過發放社會化服務券形式,實施政府主導下的社會化有償服務,逐步解決廣大重點優撫對象居家養老過程中遇到的困難,不斷提高其生活質量。依托區雙擁中心職業培訓部、社會勞動就業培訓機構和區職業指導中心,建立勞動職業培訓(軍地兩用人才)、就業指導服務網絡,為待就業的退役士兵、駐區部隊隨軍隨調家屬和駐區部隊官兵,提供勞動技能培訓、就業指導、職業介紹、創業扶持等服務。

4、擁政愛民經常化。發揚人民軍隊擁政愛民的光榮傳統,深化和完善地方救助、結對包戶、為民服務等常規性工作,通過建立擁政愛民示范社區,不斷推進擁政愛民的經常化發展。同時,結合形勢任務的變化,通過“共學”、“互幫”、“雙促”等形式,以黨的建設為突破口,構建擁政愛民新平臺;以突出部隊戰斗力和社會生產力的“雙提高”為出發點,拓寬擁政愛民新視角;以軍地精神文明建設的“雙促進”為切入點,豐富擁政愛民新內容。把擁政愛民納入部隊全面建設、納入軍政主官考評晉級中,通過社區共建,共同探索“以基層組織聯建,共筑核心力量;思想教育聯做,共育四有新人;社會治安聯防,共保一方平安;優美環境聯助,共創綠色社區;文化活動聯誼,共促身心健康;公益事業聯辦,共建美好家園”為內容的“六聯六共”活動來確保擁政愛民活動的經常性。

5、安置工作市場化。軍轉干部、退役士兵、隨軍隨調家屬的安置工作,在嚴格執行國家、軍隊和市有關文件精神的基礎上,貫徹國防義務均衡負擔的原則,社會團體、企事業單位,按照一定的比例和標準,定期繳納安置保障金,用于對自主創業和自謀職業的軍人及其家屬、軍人及其家屬的就業培訓、就業指導老師、接受軍人就業的單位進行經濟補助,逐步推行安置任務從指令性向市場化有償轉移。實行就業安置工作責任制,在擇業指導、推薦培訓、介紹就業、政策咨詢、跟蹤服務等方面,開展就業指導老師與安置對象一助一結對活動;單位接受軍人及其家屬后,用安置保障金的形式按照一定的比例和期限為用人單位代繳失業保險、醫療保險和養老保險;鼓勵和支持社區培訓機構大力開展對他們的各類技能培訓;扶持和鼓勵他們自主創業或自謀職業。

時代在發展,社會在前進。在市場經濟不斷發展的新形勢下,只有堅持雙擁工作的社會化建設,以完善雙擁政策、健全工作機制為突破口,不斷整合社區資源,雙擁工作才能實現質的飛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