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農難題全面配套思考
時間:2022-10-24 03:21:00
導語:三農難題全面配套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當前很多的學者分析“三農”問題產生原因時都認為是“農民的收入過低”,“農民過多”,“土地產權不明”,“農民負擔過重”,“農民權利缺乏”,“農村政府機構膨脹”等等,雖然從“三農”的種種現象來看,這些說法有一定道理,但是深究起來,小農經濟與市場經濟的矛盾和沖突,小農經濟和政府職能不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才是“三農”產生的主要根源,因此,要解決“三農”問題關鍵是要有全面性的配套措施。筆者分析認為,要破解“三農”難題,須解決以下幾個方面問題:
堅持科學發展觀,促進城鄉經濟協調發展
要按照科學發展觀的總體要求,把建設新型工業體系與建設現代農業緊密結合起來。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現代化的基本途徑。從根本上講,“三農”問題的最終解決,要依靠工業化、城鎮化的深入推進,但工業化的發展也需要農業的原料支撐和市場開拓。值得注意的是:一方面城鎮化不只是修房子,建街道,沒有產業支撐的城鎮是化不起來的;另一方面,無論是發展工業還是農業,必須考慮生態環境建設的可行性。
依法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
今后市場競爭的主體和司法的主體已不可能是政府。除了政府外,誰是農民的代言人?借鑒發達國家的成功經驗,如日本農協,通過聯合購買、聯合銷售、合作加工、合作保險、金融互助等方式,顯著提高了日本農業特別是稻米的國際競爭能力,它的實質就是覆蓋全社會的聯系市場與農戶之間的農民合作的中介組織。
我國目前的現狀是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發展嚴重滯后
為此建議:一是盡快制定《農民合作經濟組織法》;二是整合農村各類經濟、科技、社會、文化服務組織的財政資源,把公益性與經營性分離,建立精干高效的政府服務組織和以服務農民、解決就業、面向市場、官助民管的經營性合作組織;三是加強農村經營性人才的引進與培養,盡可能地為他們提供寬松的工作環境。
改善農村的生產、生活環境
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差,是中國特色“三農”問題的突出表現。在進行農村稅費改革,全面農業稅的同時,各級應認真貫徹中央提出的“多予”,增加財政對農業的投入,重點圍繞節水灌溉、人畜飲水、鄉村道路、農村沼氣、農村水電、科普文化、小城建設、生態環境、農業產業化等工程開展。同時要按國家規定,新增加的文化、教育、衛生投資,重點用于農村。改善農村的生產、生活環境,不僅是提高農民生活質量的需要,也是全面提高農產品質量,為市民提供良好生態環境的需要。
重視農業人才培養,提高農民素質
筆者下鄉調查農民增收問題,不少農民反映務農增產不增收,有時甚至還要倒貼。筆者詳細了解后才知道,之所以產生這個問題,農民群眾缺乏效益意識、不注重投入產出核算,也是其中一條重要原因。因此,要讓農民把務農作為職業,不僅是不怕苦不怕累,關鍵是既要懂生產技術也要懂生產和經營管理。建議:一是黨校的涉農干部培訓應增加農業技術、農業經濟方面的課程;二是國家應扶持農業大中專學校的發展,直接面向農村基層政府、農業企業和種養殖大戶培養實用型專業技術人才;三是整合財政在農村的各類資源,特別是要高度重視在鄉青年務農人員的培養,全面提高農村人口的素質。
以信息化促進農業現代化
目前為農民提供信息的渠道看起來很多,但真正服務農民的很少。加強農業信息體系建設,增強農業市場競爭力的重要手段和實現農村經濟跨越式發展的重要舉措。建議:一是將農業信息化作為改善農村基礎設施的重要內容,增加財政投入;二是全面整合財政投入資源,推進“三電合一”,充分利用教委為主體的農村遠程教育網絡、廣電為主體的農村電視服務網絡、農業為主體的農村信息服務網絡、電信為主體的電話網絡資源,實現資源、通道、終端的結合,開設專門服務于農民的電視頻道和信息服務通道。通過信息化來改進農村的管理和服務,全面提高農民的素質。
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確保糧食安全
隨著農村、農民問題的逐步解決,糧食問題可能會成為中國解決“三農”問題的最后焦點。因此,要進一步提高土地產出和資源綜合利用能力,確保糧食安全。一是要切實保護好耕地特別是基本農田,確保基本農田總量不減少、用途不改變,耕地質量不斷提高。二是大力加強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加快推廣普及節水灌溉和旱作農業技術。三是加強農業科技創新能力建設,加快實施“農業科技入戶工程”,組織動員廣大科技人員進村入戶,開展農技推廣和技術服務,做到技術人員到戶、科技成果到田、技術要領到人。
提高農業裝備水平,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延長農業產業鏈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業生產應服務于農產品加工業,因為農產品加工業一頭聯系市場需求,一頭聯系農戶生產,它根據市場的需求來組織生產,也就能指導農業生產,成為市場需求和農業生產的中間環節。農產品加工把農業生產作為第一車間,通過加工生產適合市場需求的產品,再通過銷售實現商品價值,這就形成了產加銷的經濟鏈,三者之間存在著制衡和循環關聯,成為一種新的農業體制,實現農產品加工轉化和產品質量由粗到精的歷史性轉變,全面提高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據測算,我國農產品加工業產值與農業產值的比值,每增加0.1個百分點,就可以帶動230萬人就業,帶動農民人均增收193元。
- 上一篇:學習科學發展觀報告
- 下一篇:農村養老保險新路徑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