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專職隊伍穩定思考
時間:2022-10-31 05:22:00
導語:社區專職隊伍穩定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入和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社會組織結構、就業方式日趨多樣化,大量的“單位人”轉變為“社會人”,同時由于黨政機關和企事業單位原來承擔的許多社會職能和服務職能逐漸分離下放到社區,使社區成為承載城市管理和服務群眾的前沿陣地,社區工作在整個經濟社會中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大,社區工作的重要性日益凸現出來。新形勢新任務對社區專職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當前在全區上下積極推進社區專職工作者隊伍規范化管理之際,認真探索多種方式、運用多種途徑,吸引、留住一批政治素質好、文化程度高、協調能力強又熱愛社區工作的專職工作者,對促進社區專職工作者隊伍穩定,推進社區建設和管理,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
2000年,城區各街道結合社區組織改革,面向社會,通過街聘民選,使一大批年齡輕、學歷高、致力于社區建設的中青年走上了社區崗位,進一步優化了社區工作者隊伍。區委、區政府和街道黨工委、辦事處高度重視這支隊伍的建設和穩定,采取教育培訓和實踐鍛煉等多種途徑,提高社區工作者綜合素質;采取提高報酬待遇、建立激勵機制、加強思想政治工作等多種方式,穩定社區工作者隊伍,為全區深化社區建設積蓄了力量,提供了組織保證。但是,這項工作仍然任重道遠。一方面,當前正處于社會轉型、企業轉制時期,各種新經濟組織、新社會組織如雨后春筍,他們通過較高的收入待遇與國有企事業單位爭奪人才,包括優秀的社區工作者,給這支隊伍的穩定和發展帶來了很大的壓力。另一方面,客觀上目前社區工作者隊伍中存在的困難與問題,也蘊含著不穩定的因素。
一是生活待遇仍然偏低。社區工作者中相當部分是下崗、失業人員,家庭收入拮據,且正處中年,家庭經濟負擔較重,因此,對工資待遇看得較重。目前社區工作者的收入雖然較過去有所提高,但仍然較低,特別是常州市最低工資標準提高后,大多數社區工作者拿到的實際工資還低此標準。
二是社區工作者體制、身份不明確。社區工作者雖然定位為社會工作者職業,但到目前為止,人員編制到底是臨時工、合同工,還是事業編制、公務員?沒有一個明確的定論。“來”與“去”連張合同約束都沒有,“留”與“走”只要一句話,使他們缺乏安全感。
三是社區居委會負擔過重。一臺帳多。雖然區民政局兩年前統一了10本臺帳,但在實際操作中各個職能部門又另設多本臺帳,而且名目多、條目細、要求高,使社區苦不堪言;二檢查評比多。來自各個層面、各個部門、經常性的、臨時性的檢查難以計算。三調查統計多。面廣量大的工作與社區工作者的收入報酬不相適應。
四是社區工作落實不到位。主要表現在:一社區管理體制不到位。政府部門、街道辦事處和社區居委會的關系不順,政府部門、街道對社區居委會的行政干預成份太多,業務指導不夠。二政府職能部門工作延伸不到位。把本屬于自己本職范圍該干的事也交給社區代勞,習慣把社區當成自己的“腿”,發號施令。三社區工作經費與人員配置不到位。目前,仍是按戶籍人口配置人員和下撥工作經費,造成新建社區由于戶籍人口少經費缺口大、人手緊張,管理工作步履維艱,致使部分社區工作者知難而退,不少準備從事社區工作的有志之士聞而卻步。
(二)
人力資源是第一資源、最重要的資源。做好社區工作涉及到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人文環境、組織領導、干部素質等諸多方面,但關鍵在人,關鍵在社區干部隊伍的素質。誰擁有高素質的社區干部隊伍,誰就能在社區建設中立于不敗之地。建設高素質的社區工作者隊伍,首先要穩定隊伍、穩定人心。社區工作者每個人的氣質、性格、價值觀念、能力不同,他們所追求的目標也不同,有的人注重薪酬,有的人看重個人成就感,有的人只是追求一個寬松的工作環境,等等,這就要我們認真思考,積極實踐,采取不同的方式,最大限度地滿足他們的要求,千方百計留住人,使他們提高素質,安心本職,樂于奉獻。
1、提高社區工作者的工資福利,以待遇留人。
適當的待遇才能體現出勞動者應有的勞動價值和尊嚴。一個人選擇或者離開某一崗位,薪酬也許不是唯一的決定因素,但肯定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長期以來,社區工作被認為是一個低層次的工作,在人們眼里,社區工作者的社會地位不高。其原因主要是社區工作者的收入較低,社區工作缺乏影響力,沒有吸引力。改變這種現狀,必須從以下四個方面著力:
一是建立工資收入自然增長機制。可參照公務員增資辦法,建立社區工作者工資收入自然增長機制,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城市職工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每隔三至四年自然晉升一個檔次,工資收入的整體水平應以不低于全市城鎮職工人均收入為基準。
二是建立多渠道增資機制。在繼續依靠市、區財政承擔社區工作者工資收入主渠道的同時,按照“費隨事轉”的原則,對屬于政府購買服務范圍外的社會事務,其主管部門要求社區工作者協助完成的,必須相應下撥經費。依托經濟發展、綜合實力的增強,街道要進一步加大對社區的投入,根據財力增加社區工作者的收入。此外,鼓勵法人、社會團體、中介組織通過不同途徑和渠道支持社區工作,對社區工作者的辛勤勞動給予物質上的獎勵,從而構成“以財政支付為主體、街道增資為追加、社會捐助為補充”的社區工作者薪酬結構。
三是建立同工同酬機制。2003年,按照鐘政發110號文對社區干部工資或生活補貼標準作出了明確規定。當然,文件對初次就業的大學生、有收入人員、無收入人員提出不同的薪酬標準,有一定的現實意義,但在實際操作中也出現了如能力強、工作壓力大、對社區工作付出多的社區正職工資反而比工作量小、責任輕的社區副職低等情況,顯現出目前工資標準的不合理性。這違背了社會主義制度下體現的“按勞取酬、多勞多得”的分配原則,不利于調動積極性。因此,必須建立同工同酬制度,激發大多數社區工作者的工作熱情和進取精神。
四是落實社會保障政策。從市、區下撥社區的綜合經費中,要由街道統籌10%,單獨建帳,作為社區工作者繳納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的專款,超支部分由街道補貼,積余則接轉下年度使用,不得挪作他用,切實保障社區工作者的切身利益,解決他們的后顧之憂。
2、提供施展才華的舞臺和機會,以事業留人。
馬斯洛的“需要層次論”告訴人們,人的需求是從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友愛與歸屬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等五個層次逐級上升的,而事業始終是人們追求自我實現的一個價值平臺。要留住人,就要我們充分利用社區工作的廣度和深度,使社區工作者在這廣闊的天地里,感到英雄能有用武之地。
一是要加強宣傳,營造氛圍。充分利用報紙、電視、電臺等媒體,大力宣傳社區建設的重要性及緊迫性,大力謳歌社區工作者立足崗位、無私奉獻的崇高品質及其中的代表人物、優秀人物的先進事跡,營造全社會關心、尊重和愛護社區工作者的良好氛圍,增強社區工作者的自豪感與榮譽感。
二是要加強培訓,提高素質。借助和依托轄區內各類教育教學資源,針對社區工作者的不同情況,采取分層分類分段辦法,抓好職業道德和專業技能的學習培訓,不斷提高社區工作者的工作能力和綜合素質,為他們服務群眾、奉獻社會奠定扎實基礎。
三是要創造機會,發揮作用。社區工作面廣量大、千頭萬緒。我們要利用社區工作的特點,引導和組織社區工作者圍繞轄區的社會性、群眾性、公益性工作,以服務群眾為重點,創設多種載體、運用多種方法,廣泛深入地開展豐富多彩的社區建設活動。在活動中不斷磨練自己的意志,提升自身的素質。并注重及時把那些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風上過得硬、群眾信得過的社區工作者提拔到更重要的崗位,為其創造更廣闊的舞臺。對在社區工作三年以上并作出優秀成績的社區工作者,在區機關、街道招考公務員和事業人員時,實行同等條件下應優先錄用,使廣大社區工作者感覺到工作有奔頭、事業有前途、成長有空間。
多年來實踐證明,真正有能力的人是渴望有一個屬于自己的事業平臺,一個發揮自己才能的空間,一個獨立做主的自由天地,以及產生結果后被重視的公正平臺。永紅街道荊二社區書記葉紹棠自2OOO年從事社區工作以來,寧愿放棄高薪聘用,扎根社區,悉心鉆研社區知識,努力探索社區工作新思路,已形成一套較為成熟的“123”社區工作模式,成為社區工作的行家里手。經他精心雕琢,多個新開發的小區及相對難以管理的社區都已成為社區建設的示范點,他也從事業的成功中得到了滿足,實現了自我的價值。
3、創造和諧融洽的工作環境,以感情留人。
栓住人才其實重在“栓心”。中國人最大的特點就是重情重義,當我們無法在待遇上給予社區工作者更大的滿足時,就更應該在用“心”留人上多做文章,努力營造一種積極向上,溫馨互尊的人際關系和良好氛圍,使社區工作者能夠保持團結之協作、理解之寬容、平等之人格,心情舒暢地工作。
一是領導者要不斷提高自身素養。曾有一項調查結果顯示,領導不贊賞下屬或聽不進下屬意見而引發的“走人率”高達69.5%。社區工作很辛苦,社區工作者大多人到中年,需要領導者辦事公正、以誠待人、以情感人。因此,領導者要有寬闊的胸襟,遇事多換位思考,對社區工作者多些理解與寬容,少些偏執與抱怨,做到有利于創造和諧環境的話多說,不利于團結的話不說;有利激發斗志的話多說,不利于發展的話不說。從自身做起,從一言一行做起,加強修養,率先垂范,努力形成團結和諧、奮發進取的生動局面。
二是建立和完善談心制度。社區工作者服務的對象形形色色,工作中難免會碰到不講理的人和不愉快的事,在他們受到委曲和思想產生被動時需要及時的疏導和排解。“服務于別人的人首先應該得到服務”。我們要通過定期與社區工作者開展談心談話活動,加強交流和溝通,及時送上一份真情和關懷。對于社區工作者來說,沒有“高官”和“厚祿”可追求,他們最看重的就是一個“情”,一句鼓勵和表揚就足夠詮釋他們的苦和累,就足以抵擋好多外界的誘惑,就能激勵他們“忠貞不渝”地為社區服務。
三是進一步改善社區工作環境。市、區、街道要繼續加大對社區工作的投入,充分把握城市化推進、舊城改造力度加大的契機,采用新建、改建、置換等辦法,進一步改善社區工作者的辦公條件,堅持他們運用數字化、網絡化辦公,提高工作效率;嚴格執行社區事務申報準入制度,切實減輕社區工作者的工作負荷;加強思想政治工作,強化社區班子成員之間的團結協作意識,相互支持,相互配合,相互補臺,著力構建寬松的工作氛圍。
- 上一篇:高檔社區有效思考
- 下一篇:社區黨建面臨新問題思考
精品范文
10社區行政管理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