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政府氣象發展思考

時間:2022-11-03 03:10:00

導語:人民政府氣象發展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人民政府氣象發展思考

各區、縣人民政府,**管委會,市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

為進一步加快我市氣象事業發展,全面建設“公共氣象、安全氣象、資源氣象”的新型氣象事業,更好地為經濟社會發展服務,根據《國務院關于加快氣象事業發展的若干意見》(國發〔2006〕3號)和省政府《關于加快氣象事業發展的決定》(皖政〔2006〕63號)精神,結合我市實際,特作如下決定。

一、進一步提高加快氣象事業發展重要性的認識

(一)加快氣象事業發展是促進經濟社會發展、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迫切需要。我市位于皖南山區,地形地貌復雜多樣,天氣復雜多變,氣象災害頻繁,常有暴雨、雷電、冰雹、大風等災害性天氣以及洪澇、干旱等極端氣候事件發生,給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命財產安全造成一定影響。加快氣象事業發展,提供準確及時的氣象預報警報服務,對提高全社會防御災害事件的能力和水平,促進經濟社會全面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同時,我市農業與生態氣候資源、空中云水資源、太陽能等氣象資源豐富,具有巨大的開發潛力。合理開發、科學利用和有效保護氣候資源,對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促進可持續發展具有巨大的經濟、生態和環保價值。

(二)加快氣象事業發展是增強社會公共服務能力的迫切需要。氣象事業是科技型、基礎性社會公益事業。近年來,我市氣象事業發展較快,初步建立起氣象監測、氣候預測、天氣預報與氣象服務業務體系,在防災減災、經濟建設、社會發展和人們日常生活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但是,我市氣象事業在發展中還存在著氣象現代化水平和服務能力有待提高、氣象災害預警應急機制不健全、公共服務體系不完善等問題。進一步加快我市氣象事業發展,全面提高天氣氣候監測、預報和服務能力,有利于防御和減輕氣象災害,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促進國際旅游城市經濟社會持續、快速發展,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服務需求。

二、加快氣象事業發展的指導思想和奮斗目標

(三)指導思想。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公共氣象的發展方向,按照建設“一流裝備、一流技術、一流人才、一流臺站”的總體要求,進一步強化氣象觀測基礎,提高氣象預測、預報和服務水平,提升氣象事業對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保障與支撐能力,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一流的氣象服務。

(四)奮斗目標。面向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對氣象工作的現實需求,到2010年,基本建成結構合理、布局科學、功能齊備的綜合氣象觀測系統、氣象預測預報系統、公共氣象服務系統和科技支撐保障系統,氣象現代化建設水平、科技創新能力等處于全省前列。到2020年,全市氣象體系結構更加完善,布局更加科學,資源配置更加合理,氣象現代化程度、科技水平和服務質量全面提升,氣象整體實力處于全國地級市先進水平,公共服務能力基本滿足經濟社會發展需求。

三、加強氣象基礎能力建設

(五)加快氣象臺站基礎設施建設。氣象臺站基礎設施是加快氣象事業發展的基礎,我市氣象臺站基礎設施相對落后。氣象部門要切實按照《**省氣象臺站建設標準》的要求,積極爭取上級氣象主管部門建設資金的投入,加快氣象臺站基礎設施建設。各級政府及有關部門要為氣象臺站基礎設施建設在建設用地、環境保護、規費減免、財政補助等方面予以大力支持。

(六)加快綜合氣象觀測系統建設。綜合氣象觀測系統是國家重要的公共基礎設施,是氣象業務與科研的重要基礎。各級政府要根據國家和省氣象主管機構制定的綜合氣象觀測系統建設規劃,指導和支持氣象部門加快建設好屯溪國家氣候觀象臺、縣級國家氣象觀測站、中小尺度綜合自動氣象觀測網、特種專業氣象觀測網、農業氣象觀測、衛星地面接收系統和**多普勒雷達探測系統建設,不斷提高災害性天氣、氣候及生態氣候監測的能力和水平。

(七)完善氣象預測預報系統。以提高天氣、氣候預報預測準確率為核心,進一步完善防汛抗旱氣象決策、重大災害性天氣分析與預報、地質災害氣象預警、農業氣象災害預報、旅游氣象預報、安全生產等氣象業務與服務系統。加強氣象觀測、氣象災害監測預警預報、氣候變化應對、人工影響天氣、大氣成分分析、氣象資源利用等領域的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重點研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數值天氣預報模式和氣候系統模式。加快預報預測精細化進程,逐步實現災害性天氣及其次生災害的定時、定點、定量預報,提高預測預報的及時性和準確率,為各級政府及有關部門防災減災提供可靠的氣象保障服務。

(八)建立氣象信息共享平臺。建成以數據庫為核心的氣象資料收集、分析、分發信息交換共享平臺,形成可供防災減災氣象服務系統直接使用的產品,以及供水文、環境、生態、林業、農業、民航等相關業務單位共享的信息產品,實現氣象信息資源的共建與共享。

四、充分發揮氣象綜合保障作用

(九)健全公共氣象服務體系。各級政府要把公共氣象服務系統納入政府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的范疇,加快公共氣象服務現代化體系建設的進程。廣播、電視、報刊等有關媒體和通信部門要積極配合氣象部門做好氣象信息的播發工作。同時,要大力發展氣象警報、互聯網、手機短信等氣象服務方式,推廣應用氣象信息電子顯示屏,及時氣象災害預報警報信息,擴大氣象信息的公眾覆蓋面,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氣象信息的迫切需求。

(十)建立氣象災害預警應急系統。各級、各有關部門要高度重視突發性氣象災害的應急處置工作,建立由政府組織協調、各部門分工負責的氣象災害應急響應機制,支持氣象部門加強對突發性氣象災害的監測、服務和影響評估的能力建設,充分利用氣象部門的氣象災害監測和信息傳輸網絡體系,構建氣象災害預警應急系統,不斷增強對突發性洪澇、地質災害、森林火災等自然災害的應急保障能力,最大限度地減少災害造成的損失。

(十一)加強農業氣象服務工作。圍繞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擴大氣象為農業服務的覆蓋范圍,加強天氣、氣候和氣候變化對我市農業生產影響的研究及應對工作,努力減輕氣象災害對農業生產造成的損失。針對山區不同海拔高度、不同地形所具有的氣候特征,完善氣候區劃,為山區農業結構調整和農業經濟發展提供客觀可靠和可操作的氣候依據。依托**農網,進一步加強農村綜合經濟信息網建設,著力完善氣象為“三農”服務的體制、機制,把多軌道業務鋪到新農村。

(十二)加強人工影響天氣工作。積極做好空中云水資源開發利用工作,要將人工影響天氣作為抗旱的重要措施納入抗旱應急預案,根據旱情的發展,有組織、有計劃地開展人工影響天氣工作,充分發揮人工影響天氣在抗旱減災中的重要作用。建設皖南山區森林防火人工增雨基地,與林業、水利、環保部門密切配合,積極開展蓄水、涵養地下水源、植樹造林、森林防火滅火、凈化空氣等生態環境建設和保護的增雨服務。

(十三)做好旅游、交通、衛生、環境以及城市建設等氣象保障服務。各級氣象、旅游、交通、衛生、環境及城市建設等部門要密切配合,加強專業氣象監測網和災害預警系統建設,為運輸、旅行、突發公共衛生和環境事件的應急處置提供氣象保障。氣象部門要依法開展城市規劃編制、重大基礎設施和大型工程建設、區域性經濟開發項目的氣候可行性論證,避免和減少重要設施遭受氣象災害和氣候變化的影響,確保項目建設與生態、環境保護相協調。

(十四)加強雷電災害監測與防護工作。建立市級閃電資料處理中心,監測雷暴的發生、發展與移動,開展雷電災害短時預警服務,特別要做好景區景點、文化遺產地及學校的防雷管理和服務工作。各級建設、安全生產監督、消防等部門要根據《**省防雷減災辦法》的要求,支持和配合氣象部門依法開展防雷工作,形成科學規范的雷電監測、預警、安全防護與管理體系,從源頭上防御和減輕雷電災害,提高全市雷電災害防御能力。

五、依法保障氣象事業健康快速發展

(十五)加強氣象法制建設和氣象行政管理。要依法加強氣象執法監督,保護好氣象設施及探測環境,依法管理和規范氣象災害監測預警、人工影響天氣、雷電災害防護、氣候資源開發利用、氣象信息等活動,嚴格禁止破壞氣象設施及探測環境的活動。加強氣象法律、法規和科學知識的宣傳教育工作,提高全社會的氣象法律意識。

(十六)加大財政對氣象事業的投入力度。堅持氣象部門和地方政府雙層領導,以氣象部門為主的管理體制,建立健全穩定增長的財政投入機制,把增強氣象能力建設納入各級財政預算。市、縣(區)兩級財政要按照公共財政的要求和有關規定,統籌安排地方氣象發展經費,逐步加大對地方氣象事業的投入。按有關規定切實做好氣象部門失業、醫療、養老等社會保障工作。各級氣象部門要積極爭取國家、省氣象主管部門的資金投入和項目支持,以加快我市氣象事業的發展。

六、加強對氣象工作的領導

(十七)強化組織領導。各級政府要充分認識氣象工作的極端重要性,切實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將氣象事業的發展納入當地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及科技發展規劃,落實年度建設項目,統籌安排,同步實施。對于納入發展規劃的項目建設投資,要納入本級政府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年度計劃和財政預算,確保項目建設順利實施。完善市、縣(區)兩級氣象組織機構和服務體系。

(十八)制定措施,狠抓落實。各級政府要按照本決定精神,結合當地實際進一步細化加快氣象事業發展的目標和要求,創造性地抓好貫徹落實工作。各有關部門要從經濟社會發展的全局出發,認真履行職責,團結協作,密切配合,促進我市氣象事業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