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導干部會說交流

時間:2022-11-26 09:09:00

導語:領導干部會說交流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領導干部會說交流

“一步實際行動比十打綱領更重要。”列寧也曾指出,衡量一個單位工作的好壞,并不是按“言論”,而是要“按實際行動”來評價;“我們需要的不是空話,而是實干。”、鄧小平、、等也反復叮囑我們:“空談誤國,實干興邦。”因此,我們必須努力糾正那些說得多干得少、說得好干得差、說得早干得遲,甚至光說不干等現象,要切實強化實踐第一的觀念,真正做到既說又干、少說多干、先干后說。

任何偉大的事業,都是干出來的,而不是說出來的。空談誤事,空談誤國,實干興業,實干興邦,這是千古不變的真理。不論是過去,還是現在,以至將來,說都沒有干重要,講都沒有做重要,這是毫無疑義的。然而,我們是辯證唯物主義者,必須堅持用全面的、聯系的、發展的觀點分析和研究問題,千萬不能在絕對不相容的對立中思維,絕不能據此就得出“只有干重要,說可有可無、無關緊要”的極其形而上學的荒謬結論。

在一次中央全會上講到干部問題時引用了先秦時期大思想家荀子在《大略》里的這樣一段話:“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國寶矣;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國器矣;口能言之,身不能行,國用矣;口言善,身行惡,國妖矣。治國者必敬其寶,愛其器,任其用,除其妖。”幾千年前封建社會的思想家,就能把說與干的關系理得這么清,講得這么透,寫得這么好,我們作為用科學的馬克思主義武裝起來的共產黨人,就更應該全面、客觀、科學地分析和研究說和干、講和做的辯證關系。

古今中外,很多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革命家、理論家、科學家都是像荀子所說的“口能言,身能行”的“國寶”。偉大的革命導師列寧不論是動筆寫文章,還是動嘴作演講,都極其深刻,極其生動,極其受人歡迎。據不完全統計,從19**年3月到19**年的四年零九個月的時間內,列寧在莫斯科一地就演講了250多次。

不論是動嘴講,還是動筆寫,同志也是一個光輝的典范。首先,同志特別能寫,特別會寫,不論是屬于文學創造類的寫詩填詞,還是屬于撰寫論文類的理論文章,他都堪稱一絕。同時,同志特別會講,特別能講,不僅戰爭年代的《矛盾論》、《實踐論》等這些曠世名著,原先都是在抗日軍政大學的講課提綱,以及后來和平建設時期的《論十大關系》、《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等都是在黨的一些會議上的講話稿,而且后來收入《選集》的不少文章是根據他在黨的一些會議上的口頭發言整理修改而成的。美國第16任總統林肯雖然只受過一年的學校教育,但讀書、演講、寫作成了他生活的三大件,高超的文字和口頭表達能力是他成為美國三個最偉大的總統之一的重要原因。尤其是林肯總統的口頭表達能力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以至于至今全世界很多人都知道他在布魯明頓等地發表過非常精彩的演講。此外還有美國總統弗蘭克林·羅斯福也是一位非常重視口頭表達能力的杰出政治家。

“說”的重要性分析“說”,對于這些領導一個國家、左右一個政黨、影響一個民族、創造一個時代的偉人很重要;“說”,對于我們一般的領導干部也很重要。理由可以講很多,擇其要者,主要有這么幾條:其一,“說”是相互溝通、交流思想的重要手段。作為領導干部,不論是要贏得上級的關心、同級的配合,還是要得到下屬的理解和支持,都需要通過匯報工作、報告講話、談話談心、說明情況等方式實現加深了解、溝通思想、增進友情的目的。如果“說”的能力太差、水平太低,就無法實現有效的溝通和交流,進而也就影響工作的順利開展。其二,“說”是組織動員群眾、教育培養干部的重要途徑。善于宣傳群眾、組織群眾、發動群眾,是我們共產黨有別于其他政黨的一個顯著特征和一個巨大的優勢。而要把群眾組織起來、動員起來,需要做好三件事:曉之以理、動之以情、予之以利。而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在很大程度上都依賴于我們領導干部講清道理、說明情況的能力和水平。予之以利,當然是在講清道理的基礎上,為民辦實事、辦好事,使群眾得到實實在在的好處。離開了“說”,領導者的工作就無從開展。其三,“說”是安排部署工作,督促推動落實的重要方式。我們的很多工作都需要靠會議去安排,去部署。要把會議開好,把工作安排部署好,關鍵取決于會議上講話的質量。如果會上的講話道理講得很透,工作安排很實,指導性、針對性、可操作性都很強,那么,這個會議是成功的;如果會上講話沒有講好,該談的沒有談開,該說的沒有說清,該講的沒有講好,該議的沒有議透,那么,出席會議的領導規格再高,會議時間再長,會議規模再大,會議的后勤保障再好,都只能算是一個不成功的或者是不很圓滿的會議。其四,“說”是宣傳理論政策,營造良好輿論環境的重要形式。科學的理論和正確的政策只有被群眾所掌握才能變成巨大的物質力量,才能真正得到貫徹落實。而要用科學的理論武裝干部群眾,用正確的輿論引導干部群眾,除通過電視電臺、報刊雜志、信息網絡等渠道加以宣傳教育外,還需要通過我們領導干部經常反復地講和生動形象地說來加以補充、加以強化,“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正說明了“說”的這種特殊作用和良好效果。

“說”要克服“八個沒有”現在經常聽到這樣一句話,叫“能說會道的干部很多,就是不會做、不愿干”。這話有點道理,也有一定的事實根據,但相對于許多古今中外的能言善講者,我們年輕干部在“說”的方面,差距還很大,能力還很弱,水平還很低,還存在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這些問題可以概括為“八個沒有”。

一是南腔北調,沒有準音。講也好,說也罷,都是通過發出一種聲音(即語音),向聽眾說明情況、闡述觀點、表達思想的。如果我們發出來的部分或全部聲音(即語音),聽眾聽不清、聽不明、聽不懂,那么,就無法使聽眾很好地了解你要說明的情況、知道你要闡述的觀點、掌握你要交流的思想。所以,我們說話、作報告,內容再好,如果其重要的表達方式語音不準或部分不準,使人聽不清或不完全聽得清楚,那就不能很好地實現我們講話作報告的目的。

二是漫無邊際,沒有中心。我們現在的不少講話從“我也說兩句”開始,東拉西扯地展開,漫無邊際地說起,說了很多觀點,舉了很多例子,講了很多道理,但最終不知道要說個什么意思。無論是動筆寫文章,還是動嘴作講話,都要有一個中心,都要有一個主題。說觀點也好,舉例子也罷,總的都要圍繞中心展開,圍繞主題安排。如果不注意這方面的問題,一旦形成漫無邊際地說,漫無邊際地講的習慣,就積重難治。聽這樣的報告和講話,既費時,又費力,效果還不好。

三是語無倫次,沒有層次。不管是寫還是說,層次結構非常重要。它像一幢房子的屋架、一個人的骨架。沒有屋架的屋子只能是由木料、磚頭、石灰、沙子、鋼筋等建材組成的雜亂無章的雜貨堆,沒有骨架的人更可怕,那就是一堆肉;同樣,沒有層次結構或者層次結構不嚴謹、不順暢的說話、報告就像斷線散落在地上的珠子,很難控制,很難支配,很難發揮作用,也很難收到什么具體的實效。

四是照搬照抄,沒有特色。講話作報告,要吸引人、鼓舞人、教育人、影響人,就不能完全照搬照抄別人的東西,要在堅持大的方針原則的前提下,有自己的特點,有自己的風格,有自己的情感,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提煉。抄文件報紙,讓秘書,搬別人的稿子,最后只能是人云亦云。我們從來認為,只有原則和理論才能揭示事物的本質,但原則、理論必須以豐富和合乎實際的材料為依據。而我們在實際工作中,經常出現“只講書本怎么寫,不談自己怎么看;只有原則怎么樣,沒有具體怎么辦;只提上級怎么說,缺少實際怎么干”的情況。人們便說:“想聽的他們沒講”,“所講的都是聽膩了的”,是“文人編的、報上抄的、屋里憋的、應付會的”,既沒有錯處,也沒有用處,是名副其實的“空洞無物,言之乏味”的說教。這類“說”,似乎很重視原則、原理,實則違反了“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這一最根本的原則。

五是照本宣科,沒有激情。照本宣科,盡管表述可能很準確,但難以引起聽眾的共鳴,講者呆板生硬,聽者昏昏欲睡。即便扔掉稿子,卻像學生背書那樣一字不差地背出來,聽起來也很不自然,甚至還容易出現忘詞、卡殼的尷尬局面。當然,在一些重要會議上,照稿念是完全必要的。但是只要講話,就不分場合,不管時間長短,都要念稿子,這就很難與聽眾產生共鳴,也起不到“說”的效果。扔掉稿子講自己的話,最根本的是要善于學習,注意積累,不斷提高文化素質,厚積薄發,這樣才能出口成章;更要勤于實踐,深入調查研究,對民情了如指掌,這樣才能講到點子上、說到群眾的心坎里;還要勇于鍛煉、克服心理障礙,樹立扔掉稿子也能講話、也能講好話的信心。

六是信口開河,沒有思考。領導干部理應通過全面準確地宣傳黨的理論方針政策、客觀深刻地分析講解實際情況來統一群眾的思想、提高群眾的認識、凝聚群眾的人心。然而,說話不看對象、不分場合、不講紀律、為所欲為,想說什么就說什么,想講什么就講什么,甚至根據一些似是而非的表面現象和道聽途說的街談巷議極不負責地發表一些損傷黨和國家及其領導人的形象、損害領導干部的聲譽、影響和諧社會建設的言論的現象,在我們身邊還時有發生。這是我們必須抵制的。

七是冗言贅述,沒有提煉。要在很短的時間內,把觀點闡述清楚,把問題分析透徹,把情況說明全面,只能靠高度的概括和提煉。言不在多,達意則靈。用最少的字句,包含盡量多的內容,是講話有水平的基本標準。許多傳世佳作都是以短取勝、以精聞名的。美國第一任總統喬治·華盛頓的就職演說雖然只有135個字,卻是“全美歷史上最優美的不朽的演說詞”;美國第16任總統林肯在葛底斯堡的演講,只有10句話,271個字,僅用了兩分鐘,竟成了他一生不朽的傳世佳作;的《人的正確思想是從哪里來的》,總共用了1100字就把認識論的一個關鍵哲理分析得入木三分,表述得淋漓盡致。可見,簡潔并不是單薄,更不是貧乏,而是言簡意賅、言簡意深、言簡意豐。講短話是一種能力,也是一種技巧,比講長話更難,需要對理論的學習和研究更深、更透,需要在實踐中的磨練和體驗更多、更好,需要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方面下的功夫更大、更實。

八是陳詞濫調,沒有新意。以己昏昏,無法使人昭昭。不論是老師給學生講課,還是領導給下屬講話,不僅所掌握的知識、所思考的體會、所總結的經驗更多、更全面,而且要與時俱進,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深化自己的理解,豐富自己的經驗,在努力學習新知識、積累新經驗、掌握新理念的基礎上,切實注意把知識、經驗、理念當代化、實際化、可操作化。說話有新意,是通過認真讀書學習說出自己的體會,是通過深入思考說出自己的觀點,是通過把上級精神與本部門本單位的實際相結合說出自己的舉措,這是一種具有創新精神的體現。我們決不能因其不是完全重復上級的原話和不是完全抄襲文件、報刊上的提法而將其說成是不與上級保持一致。否則,就會打擊開拓創新的積極性,挫傷積極進取的主動性,進而窒息一個地區、一個部門、一個單位的生機與活力。

要講好話,必須解決好以下幾個問題:

一是音要準。同樣講藏話,西藏人聽不懂迪慶人的話,康巴人聽不懂安多人的話。同樣講漢語,北京人聽不懂上海話,東北人聽不懂廣東話,云南人聽不懂浙江話,甚至鄰近的兩個縣、兩個鄉的話在發音上都有很大的差異,這是中國的又一大國情。過去,在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和計劃經濟體制下,人們之間交往、交流不多,說話發音準不準、會不會講普通話,對干好工作影響不大,但是在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不斷加快,社會的開放度不斷提高的今天,語言的溝通能力已成為一項重要的能力,而把音發準,是把話講好的首要條件。

二是話要順。先說什么,再說什么,最后講什么,要有內在的邏輯聯系。“言為流,思為源”。要說得順,說者先要想得順、理得清。說得不順,聽者難,記者難,說者自己也難。因此,在講清話的基礎上,應盡量做到講順話。

三是理要透。不論是說情況,還是談體會,不論是舉實例,還是講觀點,很多時候都是在講一種道理。理論只有透徹才能服人,道理只有深刻才能服人。講話者要把道理講透,首要的條件是講話者要真正學懂、切實弄清、認真搞透自己要講的道理。連自己都處于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似懂非懂、一知半解的狀態是無法把道理講通、說深、道明的。要把道理搞清楚、搞透徹,關鍵取決于三條:一是勤奮刻苦學習;二是結合實際思考;三是與時俱進創新。

四是言要精。言要精就是盡量說言簡意賅的話,不說拖泥帶水的話,盡量說具有特色的話,不說照搬照套的話,盡量說富有新意的話,不說人云亦云的話。

五是事要實。要言之有物,要用事實說話,切戒空話、套話、大話和假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