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教育城中村建設交流

時間:2022-11-27 11:54:00

導語:農村教育城中村建設交流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村教育城中村建設交流

一、基本情況

東關村地處白水縣城東部,全村面積4平方公里,全村共有4社427戶,1596口人,黨員68人,耕地面積5**畝,人均純收入1980元。近年來,村民積極響應政府號召,積極投身城中村改造工作,按照統一征地、統一規劃、統一設計、統一綠化的辦法進行建設,特別是鎮村干部和兩委會圍繞“五新一好”(“發展新產業、建設新村莊、培育新農民、健全新機制、塑造新風貌、創建好班子”)的思路,結合新農村建設,把抓好“三清三改”(“三清”即清垃圾、清淤泥、清路障,“三改”即改水、改廁、改路)作為該村改造建設的一個重要舉措,取得了顯著成效。

1、不斷加強設施建設和重點工程建設,美化村容村貌。同時,充分發揮地域優勢,因地制宜,不斷改善基礎條件。20**年投資60萬元建成東關商場大樓,投資70萬元建成了村部辦公大樓;2003年投資360萬元建成了寺前商業街、室內游泳館,投資300萬元建成了倉頡游樂園;2004年投資**0余萬元建成了東北綜合市場;2006年投資50萬元建成了東關水泥預制廠等重點工程,共投資68萬元拓寬改造和油面鋪設主要巷道25條,達7公里。在新村建設中以“拆舊、建新、整容”為重點,拆除了大量無人居住和有礙村容村貌的舊房,實施改水、改廁、改路等“三改”工程,硬化水泥路面223米,整修道路800米,新砌水溝320米,建垃圾池1個,制作了一塊宣傳科普知識和方針政策的黑板,并組織廣大村民進行了“三清”活動,村容村貌有了很大的改觀。

2、千方百計拓寬致富渠道,不斷增加農民收入。多年來,積極動員和鼓勵村民發展二、三產業和各種形式的非公有制經濟,截止目前,全村創辦的運輸業、餐飲服務業、果品營銷業、信息咨詢業、商業等個體工商戶已達到280戶,全村70%的家庭有了自己的商業攤點。目前,固定資產達到100萬元以上的有7戶,50萬元以上的有18戶,10萬元以上的27戶,勞務輸出48人。

3、激發農民參與“城中村”改造的熱情。村兩委會經常多次通過召集村民開會,掛宣傳橫幅、裝貼宣傳標語、與村民零距離交談等形式廣泛開展了宣傳發動工作,動員了廣大農民參與新農村建設。據調查,該村的村民是“城中村”改造的,參與新村建設的熱情也非常高。

4、成立了“城中村”建設理事會。注重發揮農民的主體作用,尊重農民的意愿,成立了以村委會主任為會長的“城中村”建設理事會,還指導理事會制定了章程、制度、規劃等,完善了理事會的作用、特別是會長和理事在“城中村”建設中發揮了主要作用,為“城中村”建設順利開展奠定了良好的群眾基礎。

5、組織形式多樣的精神文明建設創建活動。堅持開展評選“好黨員”、“好青年”、“十佳孝子”、“五好家庭”、“縣級文明戶”的爭評創活動,村上先后投資5萬元成立了自樂班、秧歌隊、鑼鼓隊,建立了村民文化娛樂中心和農民夜校,堅持常年開展豐富多彩的文藝演唱,聯歡慶祝活動,活躍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推動了文明村風的形成,維護了全村的和諧穩定。

從東關村改造建設實踐中,得到了許多有益的啟示:

1、領導重視,落實到位,是推動“城中村”改造的關鍵所在。老村的新農村建設存在人口少空房多,群眾實力不足,百姓觀念滯后等種種困難,但是鎮黨委、政府和縣包點領導對新農村建設高度重視,思想認識統一,決策堅決果斷,改造工作得以順利開展。同時,成立了由一把手負責的領導小組,明確目標責任制,制訂了相應的優惠政策和扶持措施,做到了有目標、有措施、有考核、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切實保證了新農村建設的順利實施。

2、科學規劃、合理布局,是推進“城中村”改造的重要保證。在東關村改造過程中,做到規劃先行,分期實施,全面推進。在規劃時注重尊重農民的意愿,突出了地方特色,力求層次和造型的多樣性,新村建設的檔次和水平不斷提高。

3、政策優惠、多方投入,是推動“城中村”改造的重要舉措。東關村建設在修倉頡路和水門路拆遷重建時,正確引導村民易地新建,并制訂出臺了一系列優惠政策和幫扶措施,在用地價格、審批手續、行政收費等方面進行了簡化和減免,大大調動了該村村民建房的積極性。在基礎設施上,充分發揮農民的主體作用,集中了一定的物力、財力,搞好新村的供水、供電等基礎設施,使車頭新農村建設的質量和進步得到了保證。

4、轉移勞動力、增加收入,是推動“城中村”改造的扎實基礎。實踐證明,當地沒有非農產業,就沒有農民收入的提高,新農村建設就陷入難以為繼的窘境。只有減少農民、轉移農民,讓更多的農夫變成商夫,讓更多的農村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農民經濟才會發展起來,只有減少農民,才能從根本上增加農民收入,“城中村”改造才會有扎實的基礎。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1、宣傳發動工作不夠深入,群眾認識不到位。干部和群眾對“城中村”改造還未能正確看待,都認為這是政府的“形象工程”,領導的“面子工程”,導致群眾發動不起來,宣傳工作存在盲點,不注重做艱苦耐心細致的群眾工作,不相信群眾的力量,沒有發揮村民理事會應有的作用,陷入了政府包辦代替的誤區,致使部分群眾產生了依賴心理和攀比心理,出現了“一頭熱、一頭冷,干部熱、群眾冷”的現象。

2、實力不濟,存在新居“半拉子”工程現象。由于農民收入水平參差不齊,有些農民經濟收入少,只能解決溫飽,根本沒有能力蓋新房。村上集中蓋的門面房,由于缺少資金,歷時3年才完成基本框架,影響了新村建設的效果。

3、規劃不科學,星星點火難有效應。改造工作缺乏更為深入的調研論證,存在選點不科學,不注重中心輻射作用,導致資金投入不集中,形不成集聚效應。

4、投入不足,基礎設施不夠完善,欠帳較多。新農村建設基礎設施配套資金大多要靠地方財政投入,而鄉村兩級財力有限,捉襟見時,基礎設施建設普遍滯后。很多新村的新房蓋好了,但道路硬化、通電、排水等基礎設施無法配套,一些公共活動中心甚至未列入規劃。

5、勞動力轉移存在滯后性,農民難以“洗腳上岸”。近年來,雖然培養了一批適應外出務工的新型農民。但其效果仍然很不明顯,究其主要原因就是現行農民知識化工程不貼近農村,不貼近農民,與農民的需求造成了脫節,沒有真正發揮農村成人教育的作用。

6、公共文化事業嚴重“貧血”,塑造新風貌困難重重。在調研中發現,基層文化基礎設施相當脆弱,農民文化技術學校、活動室、文化站只有一間辦公用房,根本無法開展活動。許多設施仍然存在許多空白點,使群眾文化活動停留在自發的、散亂的、無組織狀態,難以發展壯大,處于停止和癱瘓的狀態。加之在家的留守人員多時是兒童和老人,幾千年積淀下來的傳統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難以跟上現代文明,陳舊的習氣難以改變。

三、對策建議

如何尋找教育服務于“城中村”改造的最佳切入點?如何積極參與“城中村”改造,如何進一步推進“城中村”改造,是當前必須思考的重要課題。

1、開展“千名師生志愿服務‘城中村’改造活動”,掀起“城中村”改造的高潮。“城中村”改造工作能否順利推進、能否充分發動群眾,宣傳是至關重要的環節。因此,要把宣傳發動工作做深、做細、做實,讓“城中村”改造政策能深入人心、家喻戶曉。為此,我們充分利用寒假、暑假時機,組織動員千名師生進村做好“城中村”改造宣傳活動,通過開展送戲進村、城鄉中小學聯誼、發放宣傳單的形式,讓學生也加入到宣傳者的行列,從而再次掀起“城中村”改造高潮,全面推進“城中村”改造工作。

2、始終堅持以農民為主體,不斷探索“城中村”改造管理與建設新路子。“城中村”改造必須充分調動、發揮廣大農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這是“城中村”改造成敗的關鍵。組織和發動農民,必須貫穿新農村建設的始終。要堅持和完善農民理事會運作、農民自主申報建設等行之有效的好做法,并進一步探索多種工作形式,真正充分發動群眾、組織群眾、依靠群眾。只有把農民發動起來,才能解決好投入、維護和管理問題,才能讓農民更加珍惜政府的扶持與關懷,更加珍惜自己的勞動成果,更加自覺地建設和維護好自己的美好家園。

3、以發展職業教育和農民實用技術培訓為依托,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從而推進“城中村”可持續發展。培育新農民是“城中村”改造的手段和措施。因此,整體推進“城中村”改造的根本出路只能是減少農民數量,提高農民素質,轉移農村過剩的勞動力,把農村人力資源優勢真正轉化為經濟優勢和發展優勢,促進農民增收致富,加快新農村建設的步伐。在當前工業化、城鎮化的形勢下,發展農村職業教育是轉移農村過剩的勞動力是最有效、最重要、最根本的途徑。因此,要大力實施“職教富民工程”和“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培訓工程”,努力增加對職業教育的投入,深化職教改革,創新人才培養模式,開展多層次、多形式、多樣化的職業教育與培訓,突出培訓的針對性和實用性,為農民創業提供技能技術的幫助,使其真正成為服務“城中村”改造的源動力。

4、以創辦“城中村”改造服務中心為載體,整體推進改造工作健康發展。要立足于提高廣大農民群眾的文化素質和農民的生活質量,充分發揮公共文化服務中心塑造農村新風貌的重要作用。尤其要充分利用村辦小學閑置的校舍,發揮教育的資源優勢,創辦成“融農民成人的文化技術學校、農民知識化培訓、家長函授學校、留守孩校外輔導中心、老年人活動中心、農村文化娛樂中心”等五位一體的新農村建設服務中心,充分發揮離退休老干部、老教師的積極性和余熱,使其成為村民提高素質、娛樂休閑、老有所樂的服務窗口和農民培訓基地。

“城中村”改造是一項龐大的社會工程和長期任務。只要貫徹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政府引導、社會參與、農民主體”為原則,與時俱進,開拓進取,真抓實干,就一定能夠“城中村”快速健康發展,并最終取得豐碩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