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郡先鋒黨建創新交流

時間:2022-11-27 02:10:00

導語:古郡先鋒黨建創新交流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古郡先鋒黨建創新交流

為不斷豐富黨建工作內容,確保黨建工作實效,桂陽縣在“三級聯創”活動基礎上,圍繞加強基層黨組織的執政能力和先進性建設,全面實施“古郡先鋒黨建工程,即在農村,深入開展“兩帶三率先”主題實踐活動;在機關,深入開展“三聯三幫”活動;在社區,深入開展“三爭一創”活動;在非公有制組織,深入開展“五二一”活動。“古郡先鋒”黨建工程的開展,有效發揮了黨員的先進性,密切了黨群干群關系,增強了基層黨組織的凝聚力、戰斗力和創造力,為基層黨組織建設注入了新活力。

周密組織---奠定堅實基礎

縣委對實施黨建工程高度重視,成立了以縣委書記為組長的“古郡先鋒”黨建工程領導小組,下設黨建工程辦公室,全縣52個基層黨委也相應成立了領導機構。縣委先后多次召開專題會議,制定下發了《關于在全縣實施“古郡先鋒”黨建工程的意見》等文件,并召開動員大會,對實施黨建工程進行全面安排和部署。從縣委書記到每名縣委常委,從基層黨委書記到每名黨委成員,都明確了抓此項工程的責任,做到了人人頭上有任務,個個肩上有壓力,形成了上面有人管、中間有人抓、下面有人干的局面。為營造實施“古郡先鋒”黨建工程的良好氛圍,桂陽電視臺、桂陽黨建網站開辟了黨建工程專欄,及時報道活動開展情況。

活動開展以來,全縣利用廣播電視報道248次,發放宣傳資料20余萬份,設立宣傳欄1**余個,通過多渠道、多形式向社會各界進行廣泛宣傳,宣傳面達90%以上。為保證黨建工程平衡發展,縣黨建辦專門組織8支督查隊伍,督查12次,印發督查通報4期,下發警示卡22張,有效促進了“古郡先鋒”黨建工程向縱深發展。

創新載體---黨建工程有效開展

在開展“兩帶三率先,爭當優秀五星級黨員”主題實踐活動中,廣大農村黨員帶頭學習、帶頭致富、率先履行黨員義務、率先遵紀守法、率先參加社會公益活動,全縣掀起了“兩萬農村黨員爭先進,建設美好新農村”的熱潮。一是加強“育”,提高農村黨員綜合素質。充分運用縣委黨校、流動黨校、遠教站點、金葉夜校、桂陽黨建網等陣地,舉辦政治、經濟、法律、實用技術等培訓班**余期,培訓黨員7000余人,使參訓黨員掌握了1—2門農村實用技術。二是典型“帶”,發揮示范作用。總結推廣了城郊鄉“強基工程、榜樣工程、溫暖工程、接班工程”、仁義鎮“五在農家”活動、流峰鎮“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促進計生工作村為主”、“袁隆平科技獎”獲得者兩帶能人李土成、為民辦實事村支書吳元松等170個典型,對先進典型在桂陽電視臺、桂陽黨建網等媒體進行大張旗鼓地宣傳,全縣掀起了一股“比、學、趕、超先進典型”的熱潮。

在機關黨員中開展“三聯三幫”活動。一是形成制度“抓”。縣直各單位把組織開展“三聯三幫”黨建主題實踐活動作為本單位黨建工作的大事、要事來抓,成立相應的機構,確定專人主抓,形成了黨委、總支或支部書記負總責,領導班子成員齊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二是真心實意“聯”。**余名縣直機關黨員領導干部與**多名老、弱、病、殘或家庭經濟困難黨員建立聯系卡,幫助他們解決思想上以及子女上學、就業,就醫、養老保險等方面的問題,幫扶資金達12萬余元;聯系優秀中青年干部300余名,與他們促膝談心,督促、指導他們做好工作,幫助80余名優秀中青年干部走上了機關中層崗位;聯系后進干部職工50余名,與他們深入交心,關心他們的工作和生活情況,促使20余名進干部職工轉化。三是開展活動“促”。在開展“爭當學習型黨員,創建學習型機關”和“黨員崗位創業比貢獻,我為黨旗添光彩”活動中,評選出黨員學習標兵50名,設立黨員示范崗197個。活動的開展,促使機關干部作風明顯好轉,辦事效率明顯提高。

在社區黨員中開展“爭當共建家園先鋒、爭當共同創業先鋒、爭當共謀服務先鋒”活動。一是筑牢基礎。將8個老居委會和20多個機關居委會調整合并為9個社區。對下崗失業黨員進行重新登記,對下崗重新登記黨員按照地域、行業等原則劃分到各社區黨總支,使424名下崗黨員重新回歸黨組織懷抱。二是健全陣地。通過對口扶建、自籌資金等方式,9個社區均建設了高標準的社區組織活動場所,配置了高標準版面、桌子、凳子和現代遠程教育設備,讓社區居民、黨員擁有了一個溫暖的家。三是保障經費。明確規定縣財政每年撥付每個社區5萬元,實行“費隨事轉”,有效解決了社區黨組織辦公活動經費、社區干部待遇等實際問題。四是發揮黨員先鋒作用。組織**余名有幫扶能力的黨員采取“一幫一”的形式結對幫扶城市低保戶,幫扶中做到“兩清兩好”,即:貧困原因清、脫貧方法清;幫扶項目好、幫扶效果好,使幫扶工作真正落到實處,讓貧困黨員真正得到實惠。**6年下半年,籌集幫扶資金4萬元,為**余名下崗職工提供就業幫助,助學12人,濟貧58家。積極開展向災區人民獻愛心活動,捐助錢物達18萬元;組織社區與社區單位每月輪流開展“歡樂廣場”文化活動,豐富居民的文化生活,充分調動居民、社區單位參與社區工作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在非公有制經濟組織中推行黨建特派員制度。繼續選派了31名業務精、作風硬、能力強的黨建特派員進駐41家擬建黨組織的非公有制組織。他們充分發揮宣傳員、聯絡員、協調員的作用,組織開展“創效益、爭榮譽”、“黨員先鋒崗”、“凝聚職工、凝聚黨員”等活動,其中縣環保的黃紹淮、縣信局的郭光德兩名特派員還成了銀星公司和歡樂養殖場的科技顧問,企業主聘請他們長駐企業幫助出謀劃策。**6年,全縣在非公有制組織培養入黨積極分子120名,發展黨員13名。在7個條件成熟的非公有制組織新建立了黨支部,成立工會組織12個,共青團組織8個。

務實求效---黨建工程與經濟發展互動雙贏

在“古郡先鋒”黨建工程中,全縣各基層黨組織緊緊圍繞“五好黨支部”目標,積極為民辦實事、做好事、解難事。城關鎮北關社區黨總支牽頭成立了下崗職工黨員培訓中心,定期免費培訓下崗失業人員。目前,舉辦培訓班4期,培訓下崗失業人員80余名,使60余名下崗人員實現了再就業。仁義鎮仁義村黨支部爭取多方支持,籌資5萬元組織黨員干部群眾義務投工投勞300余人次,修好被洪水沖毀的大塘組水庫,確保了**余畝耕地旱澇保收。流峰鎮流市居委會黨支部引資**0余萬元,開發了中流路、客運站等城鎮化建設項目,為集體增收**余萬元,加快了城鎮經濟的發展。城郊鄉火田村黨支部引資**萬元新建鐵礦選廠1座,為集體增收20余萬元,解決本村30名勞動力就業。

大面積的培訓黨員,使全縣70%的農村黨員基本掌握了1—2門實用致富技術,黨員們運用學來的技術率先致富,再用自己的成功經驗引導周圍群眾致富,加快了新農村建設進程。仁義鎮梧桐村黨員李土成,開發了以養豬為龍頭、以沼氣為核心、以水面立體開發為依托、以果園花草開發為延伸的高效立體生態園——灣山農場,年純利潤達20萬元。同時,他還帶動了本村村民建成沼氣池41座,年飼養牲豬上千頭,種植優質烤煙500畝,水果800畝,村民人平年收入超過**0元。在他的影響下,方圓百里共有**多戶農戶陸續辦起了豬沼煙、豬沼魚、豬沼菜等生態農場。**6年,他本人被評為“袁隆平科技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