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代表世界觀交流
時間:2022-11-29 05:19:00
導語:三個代表世界觀交流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對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的繼承和發展,反映了當代世界和中國的發展變化對黨和國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推進我國社會主義自我完善和發展的強大理論武器,是全黨智慧的結晶,是黨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創造性地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極大地豐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黨建理論,從根本上回答了我們要“建設一個什么樣的黨”和“怎樣建設黨”的問題,從而成為黨的指導思想。把握“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特征,對于加深理解“三個代表”的科學內涵及其偉大意義,對于加強貫徹“三個代表”的自覺性與堅定性,具有重要的意義。
“三個代表”以徹底的唯物主義精神,深刻揭示了中國共產黨的本質特征。按照這一要求,我們黨必須鮮明地確立生產力標準
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對解放和發展生產力都曾作過充分的論述。但他們都是從黨的任務和事業的角度講的,解決的是“黨要干什么”的問題?!叭齻€代表”重要思想首次明確提出“黨要成為中國先進生產力發展要求的代表”?!叭齻€代表”的創新在于,用生產力這個客觀物質標準進一步揭示了黨的“身份”及其質的規定性,進一步明確回答了“黨是什么”的問題。也就是說,“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在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首次用生產力標準揭示了共產黨,尤其是像中國共產黨這樣長期執政的共產黨的一個重要的本質特征。
馬克思主義認為,政治上層建筑和思想上層建筑是緊密相聯的。政黨作為政治上層建筑的核心部分,是“通過人們的意識而形成的”,因而黨的建設必須而且應該有自己特殊的政治思想標準。但是,根據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這一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作為工人階級先鋒隊的共產黨,僅僅以這一點做為自己的本質規定還是不夠的,她必須而且應該把代表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作為自己的本質規定,尤其是對于執政黨來說更是如此。我們黨在民主革命時期、新中國成立初期和社會主義建設新時期所進行的推翻“三座大山”的革命、對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和改革開放,固然都是為了解放和發展生產力,但同時也表明中國共產黨始終代表著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同志將生產力是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這一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創造性地引入黨的建設這個社會上層建筑的核心領域,把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矛盾同更帶根本性的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緊密聯系起來,進一步揭示出共產黨尤其是執政的共產黨應該始終成為先進社會生產力的忠實代表,從而使黨的建設更加牢固地建立在馬克思主義的科學世界觀之上。
以“三個代表”為指導,必須加深對生產力標準這一黨的本質特征的認識,在黨的建設全局上牢固確立起這一客觀標準,達到政治思想標準與生產力標準的有機統一,從而真正解決好我們黨代表先進生產力發展要求的“代表”資格問題。明確了生產力標準也是我們黨的質的規定性,聯系到黨員干部隊伍建設,我們就應該不僅重視思想政治教育,而且要重視能力提高,切實按照同志的要求,使廣大黨員特別是黨員領導干部不僅要有為人民服務思想,而且必須掌握為人民服務的本領。同志在十六大報告中總結十三年來的實踐,將“堅持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全面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作為一條基本經驗。我們黨之所以能夠始終成為全國人民的主心骨,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進程中始終成為堅強的領導核心,最根本的就是按照“三個代表”的要求,不斷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領導水平,提高拒腐防變和抵御風險的能力。
“三個代表”之所以成為我們黨的立黨之本、執政之基、力量之源,她所內涵的生產力標準是首要的一條,尤其是對于執政的中國共產黨來說,更是如此。所以,加強和改進黨的自身建設,我們應當高度自覺地堅持用生產力這一客觀物質標準去衡量、去檢驗,符合的就毫不動搖地堅持,不符合的就實事求是地糾正。
“三個代表”堅持唯物史觀的科學態度,為中國共產黨的先進性賦予了新的含義。按照這一要求,我們黨必須從我國社會階級狀況的實際出發,增強階級基礎,擴大群眾基礎。
以往,對于我們黨的性質一般都是用階級屬性來揭示的?!叭齻€代表”作為對黨的性質的新概括,沒有使用“階級”的概念,而是相應地用了“中國最廣大人民”這個新概念。這種新的概括,絕不只是文字表述的不同,而是包含著對于社會主義制度確立以后黨的階級基礎發生變化的深入觀察與思考。而這種觀察與思考,正是基于創造性地運用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對于中國政治和社會狀況實事求是的科學分析。
根據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在人類社會形態發展的歷史進程中,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和資本主義社會屬于階級社會,原始社會和共產主義社會是無階級社會。但在階級社會向無階級社會過渡階段,特別是對于像我國這樣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國家,情況則比較特殊:一方面在國際上,還存在多種社會制度,而且資本主義國家在世界占大多數。所以,我們必須時刻高度警惕西方敵對勢力的“演變”、“滲透”和“顛覆”,不能丟掉階級和階級分析的觀點與方法。另一方面在我國國內,確實還存在極少數敵對分子,由于受到各種因素特別是國外敵對勢力“西化”、“分化”的影響,國內階級斗爭在一定范圍內還將長期存在,并且在一定條件下還可能激化。但是從總體上看,已經不存在剝削與被剝削、統治與被統治階級。社會各階層雖然客觀上存在著多方面差別,各自的具體利益和要求也不盡相同,但其根本利益和目標是一致的,所結成的是互相依存、互相合作的新型關系。如果說新中國成立以前和生產資料私有制社會主義改造時期我們黨代表的是對立階級中被剝削被壓迫的廣大人民一方,那么在社會主義制度確立以后,尤其是今天的中國,我們黨則代表著“中國最廣大人民”的一方。這正是我國的政黨制度比多黨輪流執政的資本主義國家最明顯、最根本的政治優勢。同志提出“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繼承了以往對黨的性質的概括,并且把它作為前提,進一步豐富發展了前人的思想。就是說,無論社會歷史條件發生什么樣的變化,都不會改變我們黨的階級本性,只要世界上還有資產階級存在,只要國內還有階級斗爭存在,我們就必須堅持“工人階級政黨”、“工人階級先鋒隊”性質?!叭齻€代表”的創造性在于,從理論上打破了對黨歷來以階級社會為基點、只反映階級屬性的唯一界定,而賦予已經消滅了剝削階級的社會主義國家的執政黨以嶄新的內含,從而為不斷增強黨的階級基礎和擴大黨的群眾基礎,不斷增強黨在全社會的影響力和凝聚力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列寧在總結黨的建設經驗時曾高度概括地指出,階級斗爭的原則是無產階級政黨“全部學說和全部策略的基礎”。我們黨的建設理論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也充分說明了這一點。但現在來看,這個歷史經驗對于國內消滅了剝削階級、社會主要矛盾已不再是階級斗爭的社會主義國家的執政黨來說,已經不完全適用了。起碼說,階級斗爭原則已不是我們黨的學說和策略基礎的“全部”。那么,在社會主義條件下,在像中國這樣從階級社會向無階級社會過渡的漫長進程中,將如何確立黨的建設“全部學說和全部策略的基礎”呢?這是涉及我們黨的建設理論的一個重大問題?!叭齻€代表”重要思想,為破解這一重大課題提供了強大的思想武器。同志在十六大報告中關于“在社會變革中出現的民營科技企業的創業人員和技術人員、受聘于外資企業的管理技術人員、個體戶、私營企業主、中介組織的從業人員、自由職業人員等社會階層,都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的論斷,關于“要把承認黨的綱領和章程、自覺為黨的路線和綱領而奮斗、經過長期考驗、符合黨員條件的其他社會階層的先進分子吸收到黨內來,增強黨在全社會的影響力和凝聚力”的論述,關于“不能簡單地把有沒有財產、有多少財產當作判斷人們政治上先進與落后的標準,而主要應該看他們的思想政治狀況和現實表現,看他們的財產是怎么得來的以及對財產怎么支配和使用,看他們以自已的勞動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所作的貢獻”的論斷,等等,都極大地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建黨學說。
“三個代表”創造性運用唯物辯證法普遍聯系的觀點,提出了中國馬克思主義執政黨的黨建綱領。按照這一要求,我們黨必須始終遵循執政的基本規律,不斷拓寬自身建設的視野
應當說,圍繞革命和階級斗爭的政治綱領建設黨,是我們過去創立和建設一個馬克思主義革命政黨的基本做法和經驗。但在社會主義條件下,尤其是在今天新的歷史時期,黨所處的地位和環境,黨所肩負的任務,都發生了重大變化。我們黨已經從一個領導人民為奪取全國政權而奮斗的黨,成為一個領導人民掌握著全國政權并長期執政的黨;已經從一個在受到外部封鎖的狀態下領導國家建設的黨,成為在改革開放條件下領導國家建設的黨。建設這樣的黨,仍然像以階級斗爭為主要任務時那樣就遠遠不夠了。同志以馬克思主義的寬廣眼界,把黨的自身建設放到當代國際國內和時展的大背景下來考察,把中國實際同當今世界經濟、人類文明、社會發展的大勢聯系起來,著眼于解決各國執政黨包括資產階級政黨治國理政都必須面對的基本問題,提出了我們黨必須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代表。這一全面加強黨的建設的偉大綱領,既立足中國,又放眼世界,實現了中國共產黨的個性與各國執政黨共性的有機統一,標志著我們黨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以及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進入了一個新的境界。
唯物辯證法告訴我們,世界是一個普遍聯系的世界,事物的個性與共性是辯證統一的?!叭齻€代表”作為中國共產黨的特殊要求與執政黨普遍規律相結合的產物,創造性地揭示了馬克思主義執政黨與一般執政黨的聯系與區別。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如果說鄧小平理論打破了以往社會主義純而又純的建設模式,是指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大思路,那么,“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則使黨的建設走出了“自我”的局限而面對世界,可以說是指導我們這個馬克思主義執政黨自身建設的大思路。
科學技術迅猛發展,人類已經從工業社會向信息社會、知識社會加速推進,社會的發展越來越受到共同規律的制約。任何一個國家、民族包括政黨,都不可能脫離世界大環境而孤立存在與發展。能否適應當今人類社會這種在競爭和對立中并存、交流、對話、合作、兼容、共贏的潮流和趨勢,對于曾經經歷過長期封建社會、飽受外強欺侮的中華民族來說,對于在長期革命斗爭中成長起來、有著獨特優良傳統的我們黨來說,既是機遇,更是挑戰。要贏得機遇和挑戰,就必須在思想觀念和思維方式上有一個大的轉變。在新的世紀,我們黨肩負著領導人們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莊嚴使命。這一執政目標,要求我們必須準確把握“三個代表”的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堅持用馬克思主義普遍聯系的原理指導黨的自身建設。既要認真研究馬克思主義政黨建設的特殊規律,使黨始終保持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又要積極探索執政黨建設必須共同遵循的基本規律,豐富和發展我們黨的建設的理論與實踐。既要堅決反對西方多黨制和三權分立等政治模式,始終保持我們黨的政治優勢和政治純潔;又要注重學習吸納外國包括資本主義國家、資產階級政黨在內的一切有益經驗和成果,努力改進我們黨的領導方式和執政方式。既要勇于回擊世界上一切敵對勢力的倒行逆施,始終保持黨的原則性戰斗性;又要善于與社會主義的競爭對手和平相處,在共存、交流和合作中尋求自己更大的生存空間和新的發展機遇。只要我們堅決按照“三個代表”的要求加強黨的建設,緊跟世界發展進步的歷史潮流,把黨的思想、組織和作風等各項建設,統一到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發展要求、先進文化前進方向和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上來,我們黨就一定能夠領導全國人民全面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事業,迎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 上一篇:政治物質文明探索交流
- 下一篇:干部社交圈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