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教育發展交流
時間:2022-11-29 06:33:00
導語:國民教育發展交流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沒有現代化的教育,就沒有現代化的國民。黨的十六大又一次從新的視角提出了努力提高全民素質的任務,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之一,就是“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明顯提高,形成比較完善的現代國民教育體系、科技和文化創新體系、全民健身和醫療衛生體系。”這無疑是基于對發展國民教育的迫切性和關鍵性的深刻認識所作出的正確的戰略決策。
國民教育的發展,國民受教育程度的普遍提高,既是實現現代化的重要前提,也是衡量一個國家現代化水平的重要標志,更是建設一個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的基礎。在競爭激烈、知識更新周期縮短的現代社會,教育更加社會化、全面化、開放化。
在一個文明社會,接受教育是每個國民的權利,也是基本的人權之一。從長遠來看,提高國民掌握和運用科技知識的能力以及各種專業素質、文化素質和思想道德素質,離開多種形式、多個層次的教育培訓是根本辦不到的。應當看到,復雜勞動比簡單勞動能夠創造更多的價值,因而也就相應需要更多的教育和訓練。對于這一點,馬克思在創立勞動價值學說時就已經看到了。在《資本論》中,他強調指出,從事復雜勞動的人“比普通勞動力需要較高的教育費用,它的生產要花費較多的勞動時間,因此它具有較高的價值。既然這種勞動力的價值較高,它也就表現為較高級的勞動,也就在同樣長的時間內物化為較多的價值。”
隨著社會生產對勞動質量和復雜勞動的更高要求,人們要想以自己的產品和服務來滿足需要、積累財富,就必須通過較高的技術手段提高產品的交換價值,提高勞動生產率,提高自身在市場競爭中的地位。與此同時,資本所有者為了獲取更多的利潤,也更加重視對人力資本的利用以及通過技術進步而獲得的超額價值。因此,社會環境更加尊重知識、尊重人才,接受系統培訓特別是受過高等教育的專門人才的數量和比例也會不斷增加。這些都進一步刺激和帶動了國民整體科學文化素質的提高。在當今社會,作為傳遞知識、技能的基本途徑和重要手段,教育的社會作用日益顯著,教育的需求不斷增加,教育的市場在不斷擴大,教育消費的層面也不斷拓展。這些都意味著應該發展更多更好的教育,應該提供更多與教育相關的服務。
一個國家的發展,與其教育和人才發展戰略密切相關。經濟發達國家之所以具有雄厚的經濟實力,不僅在于其所擁有的大量資金和市場份額,而且突出地表現在其科技水平和教育水平的發達上。在當今,人們開始超越傳統的工業文明觀去理解和詮釋國民教育的作用。在市場化程度很高的發達國家,包括勞動者在內的全民的受教育水平得到了普遍的提高。一些國家和地區已經達到了**年義務教育的水平,有的甚至提出讓所有愿意受高等教育的青年都有機會接受高等教育。應該說,普及性的義務教育以及為國民所提供的終身再學習的機會是現代化國家的重要特點。發達國家的經濟是擁有大量的高科技人才和高素質的勞動者隊伍的經濟。發達的教育水平不僅提高了其現有的人口的素質,而且提高了未來國民的素質。綜合起來看,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之間的差距,實質上是科技水平和教育水平的差距,是人才數量和人才培養和塑造方式上的差距。
應該看到,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國民教育得到了迅速發展,全國人均受教育程度從1990年的六年提高到了現在的八年,基本建成了結構較為完整的國民教育體系。當今中國綜合國力的增強在很大程度上正是得益于教育和科技事業的長足進步。中國要走新型工業化的道路,就要充分發揮科學技術的作用,就要從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高度來提高國民的素質。然而,要跟上世界潮流、迎接新時代的挑戰,中國的教育事業還面臨著相當艱巨的任務。我國經濟發展很不平衡,地區差異較大,農村的落后面貌還沒有得到根本性的改變。因此,必須從戰略高度重視教育的作用,進一步加大教育的投入,完善各種形式的教育手段,盡快建立健全一套完備的國民教育體系。在今后20年,國民教育的發展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有機組成部分,必須實現從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到“基本普及高中階段教育,消除文盲”的跨越,使國民教育的水平接近中等發達國家的水平。
國民教育與社會發展的關系是相互影響、相互制約、互為因果的。通過教育和訓練,使國民素質得以提高,也提高了市場經濟活動中人力資本的價值。黨的十六大報告指出,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教育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要“堅持教育創新,深化教育改革,優化教育結構,合理配置教育資源,提高教育質量和管理水平,全面推進素質教育,造就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數以千萬計的專門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創新人才”。全體國民素質的提高,不僅為現實社會提供了大批合格的普通勞動者,更為社會上各類人才的成長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開辟了廣闊的渠道。從絕大多數人的需要和最廣大人民的利益著眼,在中國這樣一個經濟文化落后的發展中大國發展教育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是全社會共同的事業。提高全民族的素質,使人們具有良好的科學文化素養和不斷開拓創新的能力,不僅是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根本動力,也是中國現代化的根本目的。鄧小平同志在《把教育工作認真抓起來》一文中曾經指出:“我們國家、國力的強弱,經濟發展后勁的大小,越來越取決于勞動者的素質,取決于知識分子的數量和質量。一個十億人口的大國,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資源的巨大優勢是任何國家比不了的。”在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只有不遺余力地改善國民的教育條件,提高教育水平,使教育與現代化建設的實踐緊密結合,才能使巨大的人口壓力逐漸轉化為建設的動力,才能使各項生產要素更好地與人的智慧相結合,才能使潛在的人力資源變成現代經濟發展中巨大的人力資本和人才優勢。